關注鄉村兒童成長缺陷問題!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種滿向日葵 農村女孩

這些天我老想起一個孩子。

今年年前在老家一個親戚家吃席,我帶著女兒一桌。鄰座一個小丫頭,跟我女兒一般大,估摸也是四五歲,但矮我女兒半個頭。她胖乎乎的,臉蛋兒有些紅撲撲(鄉下日曬的結果),一個人坐著。
問下來,原來是跟奶奶來的,奶奶是我親戚家的親戚,在幫著廚,無暇顧她。
她倒也不怕生,活潑好動,很快跟我女兒玩了起來。玩了一會兒,鄉下丫頭的野勁上來,我女兒就不想跟她玩了。她放下飯碗,去找別的孩子玩了一圈。回來看到我在抱著女兒舉高高,非得讓我也抱著她舉。
我看小姑娘倒也可愛,抱著她玩了會兒。幾個來回,有點累了,剛把她放下,她就不肯了,喊著非得再來,不來就大喊大叫。
無奈,我又陪她玩了會兒,實在舉不動了,就趕緊隨吃完飯的親戚們走出門。
小丫頭眼巴巴看了會兒,也跟了上來。我帶著女兒走到村裡小廣場上盪鞦韆,她也非要擠上來。一擠,兩個孩子就推搡起來,我一看,趕緊把她倆分開,坐她們中間。
小丫頭天天在那盪鞦韆,其實覺得沒意思。過年前有些冷,她還拖著點鼻涕,見我女兒不理她,百無聊賴地用手一把擦掉,隨手擦在了鞦韆上。我連忙阻止她,給了她一張紙。她沒要,白了我一眼,又從鼻子裡挖了一小團鼻屎,往我身上擦。
我躲閃不及,有點生氣了,教訓了她幾句。她倒一臉無所謂。無奈,我只好抱著孩子走了。她還想繼續跟著我們,旁邊親戚見了,趕緊把她拉走了,還一邊解釋——她的爸爸媽媽打工還沒回來,跟奶奶過來的,脾氣野,不要見怪。
看著她氣洶洶遠去的樣子,我的心中有些難受。其實就是一個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渴望大人陪她一起玩;估計平常爺爺奶奶帶,也不會跟她玩兒,好不容易看到一個同齡孩子和父親,就像抓住一個心愛的玩具一樣不願撒手;看著嬉皮笑臉、好動、惡作劇,也不過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罷了……
不知道她的爸爸媽媽過年回來能跟她待幾天?也許好不容易重新熟悉,不幾天又要分離,她的心中又會是怎樣一個滋味?萬一,將來她的爸爸媽媽跟鄉下許多年輕的父母一樣離婚了,她會怎樣?這樣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她的未來又會怎樣?

鄉下孩子的假期

後來,我陪女兒玩的時候,就老是不自覺地想起那個鄉下野丫頭。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孩子,在鄉下其實是多數,而情況更糟糕的,甚至更多。

我在前不久的《一座村莊的婚姻狀況調查》一文中,分析了我們村22~55歲適婚家庭的婚姻狀況:夫妻雙方長年在一起生活、婚姻相對穩定的(孩子多數還在老家留守),佔比不到三分之一;離婚再婚家庭則佔比35.3%,是多數;離婚未婚的單親家庭11.7%,以及大齡未婚的也佔11.7%。
如上,這個小丫頭,雖然跟著爺爺奶奶留守,起碼雙親還在,過年還能團圓;更多數的孩子生長在離婚家庭,要麼跟著後媽或後爹生活,要麼乾脆就是單親家庭。這些孩子,能正常長大、上大學的,其實並不多。
我曾在之前一些文章中寫過我的小侄女。她四五歲時,父母親離婚,跟著父親長大——一個最壞的家庭結構,大概就是隻有父親而沒有母親的單親家庭了。
道理不復雜,孩子缺乏母性的溫暖、寬容、慰藉、調和,以及託底,容易情緒不穩定,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甚至極端。我的生活中就有一些這樣的朋友,這些是他們身上常見的特點。
父母離婚後,小侄女的父親——我的堂弟為了生活在外打工,把她丟給爺爺奶奶,小姑娘便肉眼可見地內向起來。週末和放假的日子,時常一個人待在屋內,也不知道在做些什麼——她學習成績很不好,起碼不是在寫作業。
從我的外甥女(跟她一般大,放假回來就找她玩)口中,我得知,有一段時間,小侄女迷上了在手機上一個叫“快點”的APP上寫小說。外甥女還給我看過她的網頁,她的網名叫X祺安,幾個月已經寫了56部小說——說是寫,就是設定好人物、關鍵詞,然後快速地點選,自動生成對話、情節。“代表作”有《國民校草愛上我》《溫柔付錯人》《命運捉弄人》《心動的時間》等,總點選量數百萬——相當於我寫兩年公號文章的閱讀之和。
好在,小侄女的母親後來就嫁在本地鎮上,以前,她的媽媽時常騎車回來,默默地坐在鄰居家看自己的孩子;這些年她長大了,就時常騎著車去鎮上看媽媽。她的母愛,並沒有消失不見。也好在,這個內向的鄉下留守少女,並沒有學壞。
去年夏天,她沒有考上高中,進了縣裡的職業學校。成績不行,不夠優秀,長得不算好看,內向沉默,家庭條件不好……這個孩子的命運,也許已經被註定了。

村裡跟小侄女一般大的孩子差不多有十來個,令人頭疼的不在少數。

我家隔壁鄰居是我的小學老師,我曾在《現實版〈活著〉》中寫過他的故事。“貧賤夫妻百事哀”,他的兒子兒媳,在生了三個孩子後離了婚,兒媳遠嫁,兒子常年漂在外地。三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三是個小男孩,現在七八歲,瘦小,性格敏感、脆弱;老二好一些,最令人頭疼的是老大,今年即將初中畢業,學習不好,又很是叛逆。
據說,這個留守少女,剛上初中就學會了抽菸,談起了戀愛。村裡人還時常看見她逃學,跟著一夥輟學的孩子在鎮上游蕩,甚至打架,而爺爺奶奶根本管不了。放假回家,也很難見著人,甚至時常不住自己家,在家的日子,也時常大中午聽到老師夫婦在苦口婆心地喊她起來吃午飯……
我對這個鄉下叛逆少女印象的改變,來自有一天看到她的微信暱稱——少點天真。是啊,“少點天真”,這個早早就“沒有傘”的孩子,這個看不到什麼希望、只能靠自己奔跑的鄉下孩子,這個鄉鎮街上的“鬼火少女”,現實也許早就給了她許多不該有的沉重、困惑、思考與早熟。
她的父親、爺爺奶奶,還能怎樣要求她呢?學校的老師,身邊的大人,能怎樣引導她呢?我們這個社會,又應該如何對待她呢?
而像她這樣的孩子,她的同齡人中,村裡還有好幾個。不例外的是,他們要麼是單親家庭,要麼就是再婚家庭。村裡人有時聊起來,也搞不清究竟是哪個孩子“帶壞”了哪個孩子。
說來說去也沒什麼辦法,只好嘆息著,看著他們一茬一茬地長大,再匆匆走向社會。
這些鄉村“鬼火”少年/少女,雖然叛逆,倒也還在邊迷茫邊長大。更令人悲傷的孩子,還有不少。比如村裡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已混成職業混混,小孩發育又早,父母早已管不了。每次他頂著半邊紅色、半邊綠色的頭髮回村,村裡人都要緊張起來,趕緊收好值錢的財物——他的叔伯、堂兄家,早已被他偷過一遍。
比如還有一個孩子,從小父母離異,母親遠嫁外省,父親是個“鄉下二流子”。這個孩子如今已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了。村裡人記得,他初中畢業後就出去打工了,自此基本沒再回鄉過。除了偶爾過年給他爹打點錢,他跟故鄉,跟同齡長大的孩子,已基本失去聯絡。
時代不同了,一個沒有根基、背景、能力的,甚至失去了故鄉、早早進入社會的鄉下青年,很難在城市闖出名堂了。不知他在城市過得還好嗎?

豆瓣上有一部2007年上映(但沒上院線)的,評分9.3分的國產電影,全素人演員,看得人很少,卻被認定為“好於99%的劇情片”。它的名字叫《遙望南方的童年》。

這部電影,就在我老家那個市拍攝。影片裡的山山水水,村莊村民,悲歡離合,以及所講述的留守兒童教育的故事,我再熟悉不過。
影片中,初中畢業、無奈留在幼兒園教書的少年李響嚮往的,“小主人公”砣砣小朋友魂牽夢繞的爸爸媽媽所在的“小主人公”秀秀媽媽為了賺錢撇下孩子一去兩年的,頹喪的村民長文的妻子丟下孩子逃去的,那些個地方,被歸納為“南方”。
我們那兒的“南方”,是深圳、東莞、廣州……80年代末起,就流傳著“要發財,到廣東”的民諺。我們的父輩,我的同輩、後輩,依然還在奔赴“南方”。
“遙望南方”,陪伴著我們80後、90後、00後、10後,以及今天的20後整整五代人。
我也不例外,初中起,我的父母也相繼外出打工,其實,我也是個留守少年——慶幸的是,我的父母是在我初中住校後才“放心”出去的,十多歲的我,並沒有強烈的留守的感受。
也許有人會覺得,那畢竟是2007年的電影了,時代在大發展,問題早就不在了。但我想說的是,隨著時代“發展”,那裡的鄉下留守兒童的教育,反而在不斷敗退、惡化、惡性迴圈。
比如,《遙望南方的童年》中,易老師夫婦死命維持的鄉村幼兒園,早已被時代淘汰了。一起淘汰的,還有小學。現在,鄉下孩子從三歲上幼兒園起就要去鎮上了,從六歲上小學起,就要去鎮上住校或“託管”(託管服務一般由校長、班主任提供)了。

如此,在還需要父母呵護、家庭教育和鄉土社會教育形塑的幼小時期,鄉村孩子就被迫遠離家庭、村莊,被丟到了鎮上,被一股腦兒丟給學校——有能力的家庭會進縣城買房,部分家庭選擇去鎮上租房、派爺爺奶奶照看。如此,教育集中了、效率“提升”了,縣城的房價有支撐了,城鎮化有保障了,真是形勢一片大好。
但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呢?
教育規模化、集中化,偷偷摸摸的市場化下,孩子們受到的教育質量真的能提升嗎?一個動輒大幾百、上千人的“小學”,真的能照料、教育好這麼多孩子嗎?孩子成長關鍵期,至關重要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誰來承擔?越來越不堪重負的學校教育真的能負責嗎?小班教育、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去了哪裡?
答案無需細說,且看近年各地頻發的鄉鎮學校孩子宿舍火災之類的事故,慘重的傷亡,就知道了。
另外再附上一段對話,來自老家親戚與班主任——這樣催繳各種費用、家長對老師和學校的不信任、家長與老師的情緒對立,早已是常事兒。這裡暫擷取一段。

無奈的孩子,無奈的家長,無奈的班主任、老師,以及整體無奈的鄉村教育,在城鎮化、GDP、集中化、“效率”引導下,早已被連根拔起。無根的孩子,混亂的基層教育,越來越不公平的現象,被轉移的教育成本、被迫進城買房、被迫城市化而不堪重負的農民……對公平教育、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嚮往,二十年過去了,人們依然還在“遙望”。
所以我說,鄉村振興談來談去,如果只談一個事,我會談——鄉村教育。筆者即將出版的“鄉村三部曲”之《鄉村振興與時代覺醒》一書中,就用了一章討論鄉村“教育振興”。鑑於篇幅,此處不展開。

瑞士心理學大師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一代一代、一茬一茬有成長缺陷乃至性格缺陷的鄉下孩子,過早“少點天真”地進入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實社會,他們的未來,會好嗎?
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年。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未來,我們的城市、城鄉會更開闊、包容、繁榮嗎?我們的社會,“性格”會更健康嗎?她會更平等、公正、自由嗎?
也許無須悲觀。因為答案正在於:我們是否真的願意去看見,是否真的願意去推動改變。
我願意。
 —— · END · —— 
No.6320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子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鄉村振興&縣域經濟學者,“鄉建者小會”發起人著有《煥新-劉永好與新希望的40年》等書。鄉村三部曲”之一——《大地上的中國》火熱銷售中,敬請關注個人公號:劉子的自留地。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