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網以後,全世界都在遇見鄉村小學

不會教體育的數學老師不是一個好校長。

李為東是雲南省紅河州寶華鎮鄉村小學的一名年輕教師,語文、數學、體育樣樣都教,還要兼職家長操心著留守兒童們的未來。作為土生土長的寶華人,李為東在外學成以後,毅然選擇回鎮振興當地教育,擔當起規德海小學“畢業班”的班主任和全科老師。
他的理想與奉獻被所有人看在眼裡,每一門課程都兢兢業業,拿得出範兒,每一種學科都有人喜歡。課後也有他的育人陣地,發覺有孩子無力用功,他就家訪找原因,確保他們能跟上進度。
(李為東家訪學生,為其輔導課程)
這些都只是四年級的學生,卻已懷著即將離村的緊張心情。因為規德海小學師資緊缺,只能開設四個年級,一旦四年級結束,學生們都需要轉去別的學校繼續求學。
然而,因為工作調動原因,李為東先一步離開了他的學生們。他被鎮裡分配到另一所規模更大的嘎他小學,擔任校長。
(李為東告別學生,橋的另一端又是新的事業)
紀錄長片《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跟拍了規德海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最後一年經歷,講述當代鄉村教育的革新之下,他們校園生活的變化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可看成片
(紀錄片《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主題海報)
分別總會有感傷,但新的舞臺也提供了靈感。李為東把原來的學生們,邀請到嘎他小學的五年級課堂,用更進階的學習環境激勵他們前行。
(嘎他小學五年級的智慧課堂)
然而當學生們返回規德海小學,卻再難擁有像李為東這樣既能安撫父母都無暇顧及的學生,也能操持學校教學和行政工作的老師。規德海小學的校長和妻子簡老師只得臨時擔起了照顧四年級的責任。
他們不僅教學,還要管理學生們的生活,甚至親自為孩子們理髮,整理儀表。儘管傾力兼顧著四年級的日常。
(簡老師為孩子們理髮)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志願者帶來了大山以外的力量。
山育未來專案負責人董詩晴從2020年就在紅河州開展支教工作,她當起了規德海小學四年級的臨時班主任,為學生們挨個輔導作業。她幫扶物件包括規德海和嘎他這兩所小學,每一項扶持內容的成本與執行,都需要她牢牢把關。她要確保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有序進行,物料充足,更希望他們的校園生活不失樂趣。
(董詩晴為孩子們輔導作業)
董詩晴聯合騰訊SSV數字支教實驗室運營負責人嚴霽玥,在當地教師朱阿芬等人的配合下,將線上課程引入了鄉村小學,用科學打敗距離,讓更多遠方的有志青年能夠依靠網路技術進行數字支教,人人都可以在家裡為鄉村課堂貢獻一份力量。這不僅規德海小學緩解了師資不足的壓力,也為小學的課堂帶去更有趣的學習體驗。
在規德海小學的最後一年,孩子們遇見了更多數字支教志願者。透過企鵝支教平臺,數字支教志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特聘畫家張曉鵬向孩子們分享了美術知識,更引導他們觀察周身的生活與自然。技術為教育提供了便利與嶄新的感知方式,更激發了學生們的上課積極性,同時,學生們的熱情也感染著數字支教志願者的情緒
(規德海小學的網路線上美術課,授課老師張曉鵬)
嚴霽玥致力於數字支教事業,每月四分之一的時光,她選擇遠離都市的喧囂與家人的日常相伴,紮根鄉村。即便如此,她卻說自己在村裡,清晰地體會到了一種歸屬感。人善,景美,還有很多年輕人返鄉建設,淳樸的氛圍與充滿活力的態度,縈繞於嚴霽玥的此地生活……
(嚴霽玥跟孩子們打成一片)
身居己鄉,小孩們對規德海的星空,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當數字支教志願者張曉鵬再次透過影片,問起他們對星空的觀察印象,有人說晚上的天是黑色,而白天有黑有白,也有人說早晨的星空,像火燒雲一樣。張老師沒有給予任何評價,而是鼓勵大家去表達心中的星空,在紙本上繪出看到的色彩,大膽創造,盡情揮灑。
直到那一刻,四年級小孩們的想象力徹底釋放了。他們的思緒可以隨著斗轉星移,飄蕩出紅河州,飄向山海之外,更遠的宇宙。
科技幫他們打開了思維,生長在小山村,也能聯想天地玄黃。
(學生吳澤花的獨白式介紹)
《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記錄的這場奇妙的教育實踐,既解決了當地的教育短板,更讓孩子們對世界與未來的人生,有了更多想象。一些意識的流動,也被影片創作者借聲畫語言傳述開來。四年級的吳澤花喜歡畫畫,當和董詩晴老師聊天時,她說出了自己小小的夢想,想做一名美術老師
《早晨的星空有黑色有白色》北京放映交流映後董詩晴老師發言
當鏡頭對向學生們,展現個人的臉龐特寫與內心獨白,隨之切換到他們的生活一景,窗邊的雨滴,被風吹開的書頁,路沿上的蝸牛……還有顯微鏡下跳動的細胞,環繞地球的人造衛星,飛舞的沙礫、蜻蜓、蒲公英等等鄉村紀實和象徵性的畫面混雜在一起,虛與實的情景交替著,共同描繪小孩無邊無際的思想圖景;也體現了這一年的教學實踐,真正實現了幫助孩子們開啟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暢想。
紀錄片借這種散文式的敘述,還原著個體的情感與生命力,也傳遞了鄉村生活的詩意一面,繪就了一幅新時代下鄉村教育的公益影像。
(孩子們在田野抓魚、嬉戲)
影片導演羅飛(Arthur Jones)曾參與美國國家地理、BBC、中央電視臺等機構的影片攝製工作,在中國有超過二十年的生活體驗,擅長將海外觀眾視角與中國本土故事有機結合。他成長於教師之家,一直渴望能有一個拍攝學校故事的機會。
透過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與解讀中國工作室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專案,羅飛走進了中國偏遠鄉村的教室。陌生的環境反而給予他更多自由創作的空間,而且“教育”,本該就是一個跨國的,普世性的話題。
(導演羅飛正在村裡拍攝)
創作者用鏡頭敏銳地捕捉了很多真實的支教情境,並將生命細節,山野風土與宇宙視界的景象融合來呈現,一方面保留了紀實影像的檔案價值與美學風格,另一方面以超越地區和時空邊界的視覺混搭,寓意知識的包容性與多樣化,同時也寄託了創作者對學生們擁抱廣闊未來的祝福。
(隨思緒而浮現的星空一景)
美好的情感會相互傳染。這一年的支教生活,不僅讓師生和志願者看到更多希望,也影響著攝影機背後的人。正是製作組身處如此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氛圍,才得到啟迪,用跨越維度、不設限制的敘事形式,去描述新時代新興教育方式的力量和意義。
作為大眾傳媒的經典形式之一,紀錄片以直白、通俗和具有審美趣味的影像語言,將這個充滿意義的故事記述下來,傳播到海內外的遠方。讓人人都能看見中國大山裡正在發生的變化,讓人人都知道,誰都有機會實踐教育資源的普惠與公平,借力科技,成為促進社會公平事業的一份子。
劇照、海報由片方提供
作者:胡大喵
編輯:張先聲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