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走紅的“第一代雞娃”:如果早點休學,我說不定已經是千萬富翁了!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閨女甜甜上小學後的第一次線下家長會。
快兩個小時的會議,校長、班主任和各任課老師分別講話,儘管只是很尋常的教學情況反饋總結,卻依然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卷”意。
就拿“三好學生”來說,學校的標準是學生需要在德、智、體、美、科創等五方面至少拿到四枚獎章,而想要透過學校的獎章認證,需要有相關考級證書或榮譽證書。這意味著孩子不光成績得好,其他方面也要做到優秀。
這個要求其實不算低,但讓我有些驚訝的是,甜甜班上的同學,上個學期僅有五個孩子沒有被評上三好學生
家長會上那些家長代表的教育分享,更是讓我見識到了“別人家的孩子”沒有最厲害,只有更優秀。
不得不說,想讓自己的孩子脫穎而出,並非易事。在這樣的氛圍下,“雞娃”,成為了父母們繞不開的話題。
👆《媽!這是我的人生》丨圖源豆瓣
最近,我讀了“北京第一代雞娃”王食慾的新書《媽!這是我的人生》,對於在目前社會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拼盡全力雞娃,
換來了什麼?

《媽!這是我的人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女兒王食慾和媽媽永愛採用“雙作者雙視角”的創作形式,結合親身經歷,共同探討教育的本質。
媽媽永愛是“雞娃”的踐行者。在她的安排下,女兒王食慾從四五歲就開始上樂器、美術、體育等興趣班;中小學階段更是連軸轉,參加了各種當時市面上熱門的補習班,最後被她一路“雞”進北京四中。

👆

來源圖蟲創意

她用細膩的筆觸,剖析了自己不遺餘力雞娃的心路歷程,箇中滋味,讓同樣身為人母的我深有感觸。
我們為什麼要雞娃?永愛的答案說到了我的心坎裡——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和更多可選擇的機會,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至於陷入被動的人生。
的確,如今我們的孩子面臨著越發激烈的競爭。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2023年預計再創新高,達到1158萬人。每年的就業季,都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嚴峻的現實總會讓家長產生無限緊迫感,生怕自己一時的拮据和懶惰,最終耽誤了孩子的大好前程。
於是,我們不由自主便加入了“雞娃大軍”,用我們最大的能力把孩子託舉起來,上個好中學,上個好大學,畢業後找個好工作,能活得體面。
這樣的雞娃理由,很現實很功利,卻無比真實。

但是,“雞娃”對孩子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女兒王食慾從自己的角度,講述了“雞娃教育”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什麼。

事實上,“雞娃模式”確實讓她收穫不少,但同樣留下了很多“陰影”。她在書中坦言,學生時代奔波輾轉於各個補習班的回憶並不愉快。
👆來源圖蟲創意
在長期“雞娃模式”下,她獲得了極強的專注力、執行力與學習能力。這些優勢使她遊刃有餘地鑽研各種領域,也讓她更加自信。她成為了應試教育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從小訓練出來的高度自律,給她造成了長期焦慮。這種焦慮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她始終處於緊繃狀態,不知道該怎麼放鬆和玩耍,一旦停下努力的腳步,她就會產生濃濃的罪惡感。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更多被“雞”的孩子,他們有的不堪重負,因為抑鬱而自殺;有的得了空心病,進入大學後茫然無措;還有的乾脆直接破罐子破摔,自毀前程……
一面是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而另一面是童年快樂時光的缺失和可能伴隨孩子一生的身心後遺症。不禁要問,我們想要盡心培養孩子,就必須要付出這樣的代價嗎?
看了這本書後我意識到,這份代價其實可以降到最低,前提是家長要弄明白,“雞娃”到底是為了什麼。
“雞娃”的終極目標,
究竟是什麼?
在書中,媽媽永愛多次提到,對於自己不遺餘力雞娃的行為,她很後悔。
“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我是短視和功利的。多少年來,我只以考試成績為導向來雞娃,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他都選擇忽略。我想,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絕對不這樣雞娃,一定會把童年的快樂還給孩子,絕對不讓她在十六七歲的時候還在治癒自己童年的不快樂。”

她後悔替女兒選擇興趣班時,更多的是從功利角度出發,只為升學可以加分,卻忽略了孩子的愛好;她後悔為了女兒被好一點的學校錄取,把孩子所有課餘時間都用補習班填滿,失去了童年的快樂。
👆來源圖蟲創意
“雞娃”的終極目標,絕不僅僅在於一個不錯的分數和排名,指引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才是更為重要的事。
我們應該從升學焦慮中跳出來,把目光放長遠,去著眼於孩子的“生涯教育”,幫他們找到真正的熱愛所在。這些雖然無法用具體的數值來衡量,卻是孩子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記得此前和好友聊到雞娃話題時,她無奈地吐槽,同樣的時間和精力花進去,有些孩子效果顯著,有些換來的只有崩潰和挫敗感。
好友最後神總結道:“雞娃能成功,1%在於雞,99%在於娃。”

永愛在書中透露,女兒王食慾原本並不是一個成績出眾的孩子,基本要靠自己推著往前走。
直到小升初時被區重點中學拒之門外的遭遇,讓女兒突然之間變得成熟且能吃苦,從此走上了“自雞”的道路:念初中以後,她就在學業上全程自主,完全不需要家長操心;她開始積極主動學習,會為了取得好成績努力想各種辦法。
👆來源圖蟲創意
對於王食慾本人而言,被媽媽“雞”的那些年並不算真正學習。直到上了初中,自己才突然有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另一方面,她覺得媽媽也很努力,除了把自己要學的東西都提前自學一遍,還學了很多別的知識、考了很多證,算是自己的榜樣了。
娃能“自雞”,可能就是“雞娃“的最高境界吧。
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契機,讓孩子意識到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在這之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讀完這本書,
我對“雞娃”有了新的思考
作為一個七歲女孩的媽媽,我經歷過雞娃焦慮,也嘗試過佛系躺平。當看完這本書以後,我對這個話題又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首先,我們要明確,受如今大環境的影響,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父母走上雞娃道路是難免的事。
無論是過於狂熱、盲目內卷,還是一味抗拒、全盤否定,這兩種極端方式都不可取。用適合孩子的方式陪伴他們成長,才是家長該有的心態。
👆來源圖蟲創意
其次,我們不妨把格局開啟,提到“雞娃”時,不要狹隘地陷入“抓考試成績”的死衚衕裡。
在書中,媽媽永愛回憶了自己近二十年的雞娃經歷後說,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只瞄準分數,而是要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幫孩子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支點和立足於世的價值,他們才能獲得更多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才是他們可持續一生的成功和幸福。一個內心充滿能量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來源圖蟲創意
最後一點我想說,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和引導,而不是控制和壓迫
雞娃也好,佛系也罷,無論選擇哪一種教育,大人到最後都要學會放手,把人生的選擇權還給孩子。畢竟,孩子的人生只屬於他們自己。
正如這本書的作者王食慾,當年,她被媽媽“雞”進北京四中後,原本半隻腳已踏進了清北復交,卻在高二時毅然決定要走藝考路線。
後來,她以專業分數全國第一的好成績,考入自己心儀的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成為了一名創作者。

現在的她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做著自己喜歡的職業,成為了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誰又能否認,這樣的人生,不是幸福和成功的呢?
你對“雞娃”有什麼樣的思考呢?
在留言區聊聊吧~
編輯丨菠蘿
題圖丨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丨
[1]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署做好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211/t20221115_991529.html
[2]Heckman James J,Rubinstein Yona. The importance of noncognitive skills:lessons from the Ged testing progra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2): 145–149.
 相關閱讀 
  • 北京第一代“雞娃”自述:20年,我被雞成了普通人
  • 10年前,從海淀雞娃高地出逃的孩子,如今怎麼樣了?
  • 為什麼我強調“好的家庭關係”,遠比雞娃更重要?
  • “雞娃”熱火朝天的時候,長大的孩子卻開始“躺平”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