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再次燃爆AI界,“套殼”還是創新?

Manus並沒有自研大模型,而是透過呼叫不同的基礎大模型來實現其功能,這種做法在業界被稱為“套殼”‌。
|《中國企業家》記者 鄧雙琳 趙東山
編輯張曉迪
頭圖來源|影片截圖
DeepSeek的狂歡還未退潮,一款名為“Manus”的AI產品又刷屏了。
3月6日凌晨,中國AI團隊Monica.im釋出了一款通用型AI智慧體產品Manus。
據該團隊介紹,Manus是一款通用型的智慧體,有獨立思考能力,能規劃並執行復雜任務,並直接交付成果。通俗來說,在其他AI還在生產想法時,Manus可以直接幫你幹活,使用者只需要給Manus一個簡單的指令,它就能自動完成複雜的任務。
據該團隊於3月6日凌晨釋出的Manus演示影片,Manus可以自主完成篩選簡歷、研究房產、分析股票等任務,且使用者可以看到這些任務完成的全流程。
以篩選簡歷為例,影片顯示,上傳包含多個簡歷的壓縮包,Manus可以根據提示詞自動解壓檔案並逐頁瀏覽、分析簡歷,然後給出建議,並提供了候選人資料和評估標準作為參考。Manus還可以生成電子表格,下次執行類似任務時,它會直接以電子表格的形式交付結果——像極了一位能幹又貼心的助理。
Manus的能力不止於此,其團隊介紹,個性化旅行規劃、教育課程開發、保險政策比較、B2B供應商採購、財務報告分析、公司名單整理、線上商店運營分析……需要規劃分析、執行總結的活,它幾乎都能幹。
團隊還介紹稱Manus在GAIA基準測試中取得了SOTA(State Of The Art,即在該測試中表現超過了現有的所有方法,成為當前最好的)的成績,其效能超越OpenAI的同層次大模型。
不過目前,Manus還在內測階段,只能透過排隊申請以及邀請碼來體驗,以至於“邀請碼”一碼難求。3月6日當晚,閒魚上還出現了Manus相關“產業”——一個邀請碼被炒至5萬~10萬元;此外,還有人付費加入Manus共學群、賣代申請服務、賣申請教程等。
有“求碼”使用者表示,希望透過體驗深入看一下Manus的能力圈在哪,其自主性是否被過度誇大了。也有眾多質疑聲音,認為Manus的狂歡,營銷成分大於技術含量。
對此,Manus AI合夥人張濤3月6日下午在社交平臺兩次發文回應並道歉,稱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同時闢謠了開設付費邀請碼、投入市場推廣預算等傳言。
北京時間3月7日上午,Manus在海外X平臺賬號被凍結,X平臺提示訊息稱Manus違反了平臺規則。
熱捧和質疑
根據官方介紹,“Manus是一個可以解決各類複雜多變的任務,能透過獨立思考和系統規劃,在自己的虛擬環境中靈活呼叫各類工具為你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而非僅僅提供建議或答案的Agent。
Manus的命名來源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校訓,即拉丁語中的“Mens et Manus”,翻譯成英文是Mind and Hand,即手腦並用,知行合一。
據Manus釋出的演示影片,該Agent最大的亮點是其全鏈路的自主執行能力。Manus透過“規劃—執行—驗證”多代理協同架構,實現了從任務拆解到成果交付的全流程自動化,例如自動解壓簡歷、分析資料並生成報告,被視為AI大模型技術從“建議者”到“執行者”的跨越。
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根據Manus的官方宣傳,Manus在評估通用AI助手解決現實問題的權威測試中,以顯著優勢超越OpenAI的同類模型DeepResearch,尤其在工具呼叫任務中重新整理了SOTA紀錄。
《中國企業家》記者觀察到,試用過該Agent的使用者談及最多的是Manus的雲端非同步處理與工具鏈整合的能力。因為Manus支援任務在虛擬環境中持續執行,使用者無需保持線上,並內建瀏覽器、程式碼編輯器等工具,這顯著提升其複雜任務的處理效率。
3月6日股市開盤後,資本市場也給了最及時的反饋,當日A股有超20只AI智慧體概念股漲停,立方控股、漢得資訊等股價漲幅超10%。
實際上,Manus並不是全球首個通用性Agent,早在2025年1月23日,OpenAI就推出了其首款AI代理產品Operator,該產品能夠代理使用者執行基於網頁的操作,並能像人類一樣使用網頁瀏覽器,這在當時就被視為AI生產力的下一個里程碑。目前,Operator已經在部分國家上線,提供給Pro訂閱使用者。
就在Manus為AI界帶來驚喜之時,業內外也出現了甚至兩極分化的評價。
Manus推出後,大量社交媒體賬號的文章將其和DeepSeek並列,稱其為“中國AI雙子星”“革了OpenAI的命”,甚至讚譽其為“國運級創新”。結果,這種評價又招致了不同的意見,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了意見紛爭。
部分人則對Manus採用的邀請碼測試方式感到不爽,認為其有“飢餓營銷”之嫌。
技術層面,Manus並沒有自研大模型,而是透過呼叫不同的基礎大模型來實現其功能,這種做法在業界被稱為“套殼”‌。因此,有業內人士直言,Manus的核心能力,如任務拆解其實與Devin、Cursor等現有產品相似,其創新更多體現在工程封裝而非底層技術突破。
面對各種質疑和不滿,Manus合夥人張濤兩度透過社交平臺進行澄清、表達歉意。
來源:網路截圖
3月6日中午12點,張濤在社交平臺上公開表示澄清,“我們從未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內測期間系統容量有限,我們將優先保障現有使用者的核心體驗,並逐步有序釋放邀請。”

來源:網路截圖
當天下午3點,張濤又透過社交平臺向用戶表達歉意:“我們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一開始的初心只是分享一下在探索agent產品形態過程中的階段性收穫,因此伺服器資源完全是按照行業裡發一個demo的水平來準備的,根本不曾想到會引起如此大的波瀾。”
張濤進一步解釋,“大家目前看到的Manus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小嬰兒,離我們在正式版中想交付給大家的體驗還差很遠。像模型幻覺、交付物友好度、執行速度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懇請大家對一家幾十人的創業公司多一點包容和理解,團隊正在全力輸出,讓大家早日體驗上更好的產品。”
對於外界關心的邀請碼發放情況,張濤表示:“我們知道有很多人還沒有體驗到Manus,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能讓更多處在waitlist中的使用者優先體驗Manus。”
儘管此次Manus的釋出引發了不同的評價,但可以肯定的是,進入2025年,AI Agent正成為新的趨勢。早在2024年,360創始人周鴻禕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就曾表示:“如果說2023年是大模型之年,2024年是垂直應用之年,那2025年應該是智慧體之年。”
“2025年大家將會逐步意識到,光靠大模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大模型智慧思考、推理、問答,只能被動地應對,它幹不了活,而企業裡是需要幹活的,所以就需要以大模型為核心,打造一套智慧體——我更願意把它稱為數字員工。”周鴻禕進一步解釋稱。
值得一提的是,在Agent真正被廣泛應用之前,Manus被外界期望成為國產AI技術的突破者。然而,如果要真正贏得使用者的長期信任,Manus還需解決“營銷過熱vs真實能力”“技術炫技vs實際可用性”之間一系列矛盾。
90後創始團隊
Manus創始人團隊中的核心人物肖弘和季逸超,都是90後。
據公開報道,Monica.im在北京、武漢兩地均設有團隊。Manus由北京團隊於2024年立項研發,一年後始有雛形,內部體驗數月後於3月6日凌晨上線了內測版本。
公開資訊顯示,肖弘出生於1992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業內人士稱其為“小紅”或者Red。
肖弘是個連續創業者。大學就讀期間,肖弘便加入了啟明學院創新團隊,並且成功開發了華科版校內漂流瓶等功能。
此外,在Manus之前,肖弘還做過多個創業專案,如校園社交平臺“同窗圈”、二手交易平臺“易集市”。
2015年,肖弘成立了夜鶯科技,推出了微信公眾號資料分析工具“壹伴助手”與“微伴助手”,累計服務超200萬B端使用者和數億C端使用者,獲騰訊、真格基金等投資。該專案後來被某獨角獸企業收購。
2022年大模型浪潮興起後,肖弘率團隊於同年12月推出瀏覽器外掛Monica,專注於海外市場,初期推出了瀏覽器外掛“ChatGPT for Google”,快速完成冷啟動並積累了使用者基礎。之後,又收購了“ChatGPT-4 Google”外掛,使用者量突破400萬。
2024年,Monica的使用者量突破1000萬,成為海外AI外掛賽道頭部產品。其採取的是訂閱制收費,已創數百萬美元收入,這也為Manus的研發奠定技術及場景化基礎。
Manus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也出生於1992年。
公開資訊顯示,季逸超在高中時期就獨立開發了iOS瀏覽器“猛獁”,成為當時iPhone使用者量最大的第三方瀏覽器。
此外,2012年,季逸超還曾創立了Peak Labs,其打造的Magi系統被譽為“中文網際網路最大通用知識圖譜。也因此,19歲時,季逸超就獲真格基金與紅杉中國天使投資,因此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
此次為Manus公開發聲的聯合創始人張濤,目前在Manus團隊中任產品戰略、市場溝通及使用者體驗最佳化負責人職務。
據公開資訊,張濤過往履歷與產品管理相關。
2023年,張濤曾在人工智慧公司光年之外擔任產品負責人,負責AI產品的研發與商業化;更早之前他還曾在字節跳動任職,主要負責國際化產品的戰略規劃與落地。
Manus釋出後,《中國企業家》記者用問答形式讓DeepSeek對Manus進行評價。DeepSeek稱其為“效率革命的雙刃劍”,並直言,“技術突破的光環下,仍需直面測試公平性爭議、倫理風險與商業化挑戰。”
參考資料:
《實探Manus總部,真“顛覆”還是假“狂歡”?》,財聯社
《又一位90後AI公司創始人,站在風暴眼中》,鳳凰網科技
《又一國產AI一夜之間火爆全網!邀請碼被炒到5萬元?緊急回應……》,光明網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張格格  製作:姜辰雨
→點選下圖進入投票及徵集頁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