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來源 | 賓士官方
作者 | 孫雅楠
編輯 | 蘇鵬
如今,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已經從軟體演算法的爭奪,走向了平臺化、架構化的深水區。
無論是頭部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幾乎都在圍繞三電系統、電氣架構、算力平臺、人機互動等領域展開新一輪技術比拼。
從極氪的SEA,蔚來的NT3.0,到奧迪的PPE和大眾提出的SSP,各家車企都在嘗試以更強泛化能力的架構體系,支撐接下來5-10年的產品戰略。
在這種背景下,梅賽德斯-賓士(下稱賓士)選擇以兩款風格鮮明、定位差異化的車型——全新CLA與VISION V,作為展示核心技術的起點。
一方面,CLA量產在即,承擔了新一代緊湊型豪華電動車的走量任務;另一方面,VISION V則以MPV概念車形式,釋放出賓士對家庭、城市、空間等出行場景的全新思考。
雖然兩車定位完全不同,但共同點在於它們均是賓士首款搭載新平臺、新架構的車型。可以看出,這兩款車型的釋出,更多是賓士對自身電動化的階段性成果驗收。
而這些僅僅是開始,賓士的技術儲備、戰略佈局遠遠不止於此。當國內還在聚焦L2級輔助駕駛功能時,配備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的賓士S級轎車、純電EQS3已經在德國、美國等地上市交付。
上海車展上,北京梅賽德斯-賓士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長段建軍感慨:“百年造車沒有捷徑,走好選擇的路,哪怕不是好走的路。
所謂“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賓士作為百年豪華車企深諳此理。它不試圖以單一技術贏得市場,而是構建一種能力體系,讓自己始終有能力適配未知的競爭格局。

圖片來源:賓士官方

全新CLA:賓士開啟智慧化新篇章
將於年內量產的全新純電長軸距CLA是基於MMA平臺打造的首款車型,這是賓士自2023年開始便開始預熱的平臺,其配備的800伏電氣架構,支援最高320千瓦的直流快充,僅需充電10分鐘,便可為車輛增加370公里的續航(CLTC工況)。
儘管上海車展上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巨頭搶盡了快充、超充的風頭,但其實賓士的電池也堪稱驚喜。
CLA的電池採用了85千瓦時電池,相比傳統石墨負極的電池,負極由石墨和氧化矽混合而成,其能量密度提升了20%。
透過這種新型電池的應用,CLA獲得了續航和能耗均實現突破,CLTC工況續航高達866公里,綜合能耗低至10.9千瓦時/百公里。
能耗一直是新能源汽車最為看重的問題之一,針對這一問題,賓士專門設計出電動兩擋變速箱,這也是全球首款專為降低能耗而設計的變速箱。
降低能耗的秘訣在於動力透過犬牙式離合器(1擋)或多片式離合器(2擋)傳遞至車輪時,系統可以根據當前車輛電池電量、駕駛表現等引數即時調整換擋點,這樣可以讓電機在90%以上的工況下都運轉在最高效區間。

圖片來源:賓士官方
而本次CLA最大的亮點在其他地方,那就是賓士自研的MB.OS車載系統架構——這是MB.OS首次在CLA上全面應用。
MB.OS對賓士意義重大,它讓賓士首次實現隨時透過OTA最佳化功能的能力。
基於MB.OS架構,CLA搭載了賓士最新的智慧人機互動系統。透過AI賦能的賓士虛擬助手與MBUX超級螢幕,車主可以更加輕鬆、直觀地操控車載系統。賓士虛擬助手採用生成式AI技術,能夠理解車主的情緒並給予反饋,從而實現更人性化的互動體驗。
而在車企紛紛發力的智慧化方面,CLA被稱為“最智慧的賓士”,關鍵在於它是豪華品牌中配備首個全場景智慧輔助駕駛系統的車型。
它的智慧駕駛輔助系統硬體包括10個攝像頭、5個雷達感測器、12個超聲波感測器,可在城市交通中實現主輔路切換、進出環島、調頭、紅綠燈識別、行人和腳踏車避讓、無保護轉彎、旁車博弈、上下匝道、過收費站、園區內部道路行駛等功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輔助駕駛系統由中國本土團隊研發,更適應中國消費者使用習慣。這是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調整,也是賓士持續“本土化”的訊號。
作為梅賽德斯-賓士的“新篇章”,CLA在外觀上同樣進行創新:142顆可獨立點亮的LED星徽簇擁在中央發光梅賽德斯-賓士星標周圍,可透過多種光影變幻表示歡迎或送別。這也是賓士在量產車中首次應用全照明格柵。
近期安全事故頻出,“安全”也成為新的關鍵詞,CLA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了更多保障。
CLA配備了賓士標配的11個安全氣囊,包括同級獨有的前排中央氣囊提高了車主及乘客在側面碰撞時的保護程度。此外,車輛還配備了先進的多級高壓安全保護系統,並且對於電池配備了碰撞管理系統保證安全。
透過對國內真實路況的模擬測試,CLA的安全效能得到了進一步驗證。CLA的零部件測試溫度區間覆蓋零下35攝氏度到零上90攝氏度,在嚴苛的高溫與低溫環境中,氣囊都能正常展開。

Vision V:賓士的高階豪華探索
賓士本次釋出的另一個亮點是Vision V概念車。據賓士商務車全球業務負責人柯孟林介紹,Vision V概念車標誌著賓士開啟了MPV的全新時代。
這是因為VIsion V是首款搭載VAN.EA純電架構平臺的車型,據悉,自2026年起,賓士所有新開發的中大型純電商務車都將基於VAN.EA純電架構平臺打造,同時VAN.EA平臺全新純電MPV也將於福建賓士汽車有限公司(福建賓士)投產。
作為一輛MPV,Vision V車長5486 mm,卻僅有四座,用超大空間高調展示自己的“奢華”定位。
據悉,Vision V概念車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私享貴賓廳”,這一的理念不僅體現在“大空間”,從座艙設計也可見一斑。
Vision V的座艙設計靈感來源於優雅躺椅,座椅不僅支援多角度調節,還可以調節至“零重力模式”,為乘客提供舒適體驗。
軟裝上同樣是“貴賓”待遇:車內的大面積胡桃木飾板與水晶白色Nappa皮飾相結合,提升了座艙的奢華感。而雙座椅之間的中控臺則設有展櫃,內含的桌板展開後是一塊棋盤,賓士在細節彰顯用心。

圖片來源:賓士官方
而作為“私享”廳,賓士試圖讓車內空間更加個性化、休閒化。
Vision V前排橫貫兩側A柱的螢幕由3塊螢幕構成,使用者介面和互動體驗均可根據個人偏好量身定製,滿足從娛樂到放鬆、辦公甚至購物的需求。
車內配備了可自動升降的65英寸影院級顯示屏,再加上7臺投影儀、42個揚聲器,共同為乘客創造了沉浸式娛樂空間。
此外,對隱私性的保護也是“私享”的重點。Vision V提供了智慧可變透光玻璃,能夠在毫秒間實現透明度的調節,不僅保證了乘客的隱私,駕駛艙與乘客艙之間的隔離與開放因此靈活,也為車主提供了更多空間佈局的玩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Vision V能夠透過自發電技術提升續航。全車頂都配備太陽能模組,太陽能轉化效率高達24.3%。
以陽光充沛的馬德里為例,夏季期間太陽能車頂日均發電量可達約3.44千瓦時,按百公里耗電15.5千瓦時計算,可使車輛平均每天增加約22公里續航里程,足夠解決日常需求。
近日,Vision V的外觀設計在社交網站上引起熱議,不過這也是賓士的獨特設計:Vision V的鍍鉻格柵配備3條橫向排列的玻璃照明飾片,以近200個照明單元環繞鍍鉻邊框。引擎蓋下方的開放式車身間隙中配備了190個照明飾片。當乘客走近Vision V概念車時,所有照明飾片共同閃耀,最終匯聚於引擎蓋上的三叉星徽立標。

圖片來源:賓士官方

不止於此,賓士還有更多智慧技術儲備
智慧技術是車企新的鬥獸場,賓士對這場鬥爭自信滿滿,儲備堪稱充分。
目前智慧駕駛技術的核心,是透過不斷進化的硬體和演算法,為駕駛者提供全場景的輔助駕駛體驗。
賓士推出的全新一代智慧輔助駕駛系統,採用英偉達Orin X晶片,單顆晶片算力達254TOPS,配合多感測器感知系統和視覺為主的方案,不再依賴高精地圖,終極形態下能夠實現點到點的智慧駕駛輔助能力。
這一系統不僅能夠在城市、郊區、高速公路等多種路況下實現駕駛輔助,通行效率幾乎等同人駕效率,並且基於中國的駕駛場景和習慣開發,擅長中國特色的道路博弈。
但賓士的技術不僅關注功能如何實現,更注重如何讓技術來配合駕駛者——至少在L2級的輔助駕駛功能中,人依然是駕駛的核心。
在現有的安全事故中,何時“接管”是常有的爭議,一方面,這是由於錯誤的營銷造成的誤解,目前的輔助駕駛功能中不存在“接管”一說,駕駛者是絕對的主導;另一方面,過去的輔助駕駛系統似乎和駕駛員涇渭分明,似乎只能有一方駕駛。
但在賓士的這套系統,系統是被杜絕與駕駛員“博弈”的,也就是說,駕駛員可隨時控制方向盤和車速,系統不會直接退出,更不會跟駕駛員搶方向盤。這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人”的主導權。
比如駕駛員操控時,系統也不至於完全退出,而是有讓渡的餘地,當駕駛員控車力度越大,系統控車力度相應變小。
在智慧化的下一階段——L3、L4的落地中,賓士也早有準備。
賓士自研的DRIVE PILOT駕駛領航系統是全球首個獲得國際認證並量產的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該套系統搭載雷射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30多種感測器,搭配高精定位系統,能以毫秒級的響應即時規劃400條路徑。
目前,配備該系統的S級轎車、純電EQS3已經在在德國、美國等地上市交付。
而L4級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在大部分場景和環境下,車輛可自主完成全部駕駛任務,無需駕駛員隨時準備接管)還在研發階段,賓士S級轎車作為測試車,配備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等豐富感測器。
除了智慧輔助駕駛,智慧化的另一戰場便是智慧人機互動系統。
賓士的智慧座艙搭載MB.OS全新架構,實現了軟硬體的解耦,也就是說,支援根據駕駛員的需求進行定製化開發,並且提供持續OTA(遠端軟體升級)能力。
該系統的另一亮點在於AI賦能的賓士虛擬助手。
基於“豆包”大模型和思必馳語音技術,賓士的虛擬助手不僅能夠理解駕駛員的情緒,還支援多音區識別和平行互動,例如,在特定場景下,當主駕說“開啟車窗”,副駕可以說“我也要”,同時具備網路資訊檢索能力,能夠回答駕駛者提出的問題,並提供相應的車輛功能說明。
這種人機互動,使得賓士車輛不僅僅是出行工具,它成為了一個有情感、能理解駕駛者需求的“夥伴”。
作為出行工具,賓士也沒有忘記提升駕駛員的駕駛體驗,全新的轉向結構——線控轉向技術可以實現方向盤和轉向車輪無需機械連線。
這既提升日常駕駛操控性,更在泊車等需要大幅調整轉向時無需駕駛者“交叉手”打方向,透過技術的提升為人類駕駛員提供便捷。
轉向結構的升級還為日後的智慧化升級奠定基礎:得益於方向盤與車輪解耦,未來的自動駕駛場景下駕駛員的駕駛體驗將更加輕鬆。目前,蔚來ET9是中國首款搭載線控轉向技術的量產車型。
但說到智慧化,很難不提到由此產生的安全問題,作為老牌豪華品牌,賓士深知安全不是最大的豪華,而是成為豪華的底線。
全新CLA標配11個安全氣囊,其中包括同級獨有的前排中央氣囊,這能夠防止側碰時主副駕間頭碰頭造成更多傷害。此外,高強度熱成型鋼、馬氏體鋼等材料增強了車身的剛性,提升安全。
針對目前的安全事故,乘客的逃生問題、電池安全最受關注。
在公開的碰撞測試中,碰撞後賓士全部車門立即解鎖,不會導致乘客被鎖至車內。而整車高壓電能在毫秒間立即切斷,同時碰撞側車側氣簾會自動開啟,非碰撞側的通常氣簾未展開,預留安全餘量,以便在二次事故時適時彈開,保護乘客。
在看不見的地方,比如電池,賓士也沒有懈怠。全新CLA的高壓電池透過中國電動汽車火災安全指數測評,測試中,在單顆電芯發生熱失控後,電池包24小時內無熱蔓延。
日常駕駛中,賓士為電池配備多級高壓保護系統、即時報警功能以及2秒內電壓歸零的能力,共同為成員安全護航。
在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中,賓士配備電控冗餘、轉向冗餘、制動冗餘等“雙備份”提升安全性。

賓士的未來科技佈局
談到未來汽車科技,絕不僅僅是比誰先做出宏大概念的PPT,而是看誰能把技術真正落地,並讓它們組成一個可以持續進化的系統。
在這場技術博弈中,賓士展現了對汽車智慧化、電動化、生態化的判斷,也是其作為百年車企對新程序的主動參與。
首先,必須提到的是神經形態計算——如果你在網際網路搜尋會發現,這項技術往往更常出現在科研論文中,但賓士已經將它搭載到了合法上路的VISION EQXX能效概念車上。
所謂神經形態計算,指的是透過模擬大腦處理資訊的神經和突觸結構與功能來進行資訊處理,相較現有系統,它具備更高的能效比和更低延遲的處理能力。這對於自動駕駛系統來說極具意義。
在當前行業中,自動駕駛系統依賴於高算力晶片,但隨著感測器數量不斷上升,資料處理需求激增。
賓士透過神經形態計算大幅降低了能耗——相比現有方案下降90%,可在極短時間內透過眨眼這一訊號精準識別出駕駛者疲勞駕駛。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並非只能用於自動駕駛,還可應用於AI計算和其他AI功能,具備廣泛的AI擴充套件潛力。
賓士並非只想“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在為L4甚至L5等級的躍遷甚至更廣闊的科技領域佈局。
而對於“當前的問題”,賓士也並不手軟。目前,電車的一大優勢在於經濟性,但同時也帶來續航的掣肘。
不過賓士沒有侷限於三電系統最佳化,而是提出了其他方案——全車光伏塗層,利用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提供額外續航。這項技術乍看上去略顯“科幻”,但事實上它已經具備實際應用能力。
賓士所採用的太陽能塗層厚度僅有5微米,遠低於人類髮絲的直徑,卻具備超過20%的光電轉化效率,配合透過率高達94%的奈米塗料,不僅能實現全色系定製確保了車輛整體美觀性,還能提供額外續航。以北京為例,這一技術每年可帶來超過14,000公里的續航。
除了利用太陽能,提高電池效率也是提升效率則顯得更常規卻更實用,賓士選擇用全新逆變器解決這一問題。
在大多數電動車中,電池包通常以串並聯方式連線電芯,但電芯間存在差異——電量、電壓、健康度不一致的問題會影響整包效能。
賓士的方案是將每個電芯配置獨立可程式設計逆變器,實現對單體電芯的精細控制。如果說,當前行業對電池普遍採用的是“Pack”級管理,而賓士似乎想躍升至“Cell”級的管理維度。
為了實現跟上現代市場對智慧駕駛方案的追求,賓士也試圖早日實現L3等級的落地,而這需要解決的不僅是軟硬體的升級,整車的制動系統也將面臨更高的技術要求。
賓士推出的In-Drive制動系統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性改變,它將摩擦制動器直接整合進電驅單元內部,而非車輪內的傳統位置。
結構的改變直接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它大幅減輕了簧下質量,使底盤調校空間更大;其次,不同於傳統的制動器被放置於車輪內,In-Drive制動系統幾乎無磨損、不會生鏽。
賓士從未將制動僅僅看作減速工具,而是將其視為整車能效系統的一部分。因此,該制動系統允許輪轂採用完全封閉設計,從而最佳化整車空氣動力學效能,提升能效,還實現了零制動粉塵排放。這套系統在高負載場景下也能維持一致響應,幾乎不出現熱衰減風險。
除了讓人、車、系統更和諧共生,賓士還將目光放於城市道路上,根據不同城市的特徵,賓士對於未來城市的面貌有更多設想。

圖片來源:賓士官方
比如2040年及以後的深圳,賓士的設想是密集的高樓大廈中建設著垂直交通通道,城市內物流透過機器人和無人機實現自動化配送,跨城出行和物流運輸則透過垂直起降飛行器實現。其實低空出行也已在深圳初見端倪,如今的深港口岸已經實現無人機外賣。
整體來看,賓士的未來科技佈局不是單點突破,而是一個系統化、由下至上的完整佈局。從演算法開始,到電池架構、電驅整合,再到更宏大的城市規劃,賓士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不追求迭代的速度,而是基於深厚經驗展望未來的趨勢,沉澱技術路線,再一體化落地。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