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之際,中國向美國提供珍貴月壤
揭示了中美關係在當前背景下的深層邏輯

2025年4月24日,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宣佈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同意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在內的6個國家7家機構的申請。這些機構將獲取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開展科學研究。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贏原則,持續開放月球科研樣品國際申請,期待全球科學家獲得更多科學發現,造福全人類。此次合作發生在中美貿易局勢緊張背景下,美國《航天新聞》和BBC等媒體對此進行了評論。此前,嫦娥五號從月球風暴洋地區收集了1731克樣本,相關研究已發現新礦物“嫦娥石”等成果。
此次合作揭示了中美關係在當前背景下的深層邏輯。首先是競爭與合作的再平衡,即使在關稅戰、科技戰背景下,兩國仍存在利益交匯點。月壤樣本共享證明"選擇性合作"可能成為管控衝突的緩衝區。其次是"多軌外交"的可行性,繞過政府間僵局,透過高校、科研機構等非官方渠道推進合作,或成為未來中美互動的重要模式。其三,透過科學理性對沖政治對抗,中國藉此釋放善意,既爭取了美國學術界等民間支援,又間接施壓美政府調整對抗性政策,讓科學合作成為對話橋樑。
新聞連結:
中國星網4年曆程呈現了戰略突破與模式侷限的兩面性
中國星網成立4週年,累計發射46星

2025年4月29日,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網際網路低軌03組衛星,標誌著中國星網成立4週年之際取得新進展。中國星網自2021年成立以來,推動我國衛星網際網路從戰略佈局到實質性組網建設,目前GW星座已累計發射46顆衛星。中國星網主導的GW星座規劃發射12992顆衛星,分為GW-A59和GW-A2兩個子星座,分別部署在500公里以下和1145公里軌道,計劃到2035年完成全部發射任務。與此同時,千帆星座也加速組網,已累計發射90顆衛星,2025年預計交付超200顆衛星。中國星網的建設不僅推動了航天產業的工業化、批次化轉型,還帶動了產業鏈發展,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然而,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在發射速度、商業化運營、關鍵技術和國際規則參與度等方面仍面臨挑戰。
中國星網4年曆程呈現了戰略突破與模式侷限的兩面性。
一方面,星網的成立使中國在軌道資源爭奪戰中實現了從"各自為戰"到"舉國體制"的轉變。這種頂層設計優勢使中國在短期內完成了技術驗證到批次組網的過渡。但另一方面,"國家隊主導"模式也面臨多重困境:其一,與SpaceX透過星鏈倒逼火箭回收技術突破的"市場驅動型"創新相比,行政指令型發展模式在成本控制和技術迭代效率上存在天然劣勢。其二,央企主導的生態體系對商業航天產業的虹吸效應明顯,核心頻譜資源、發射視窗等戰略要素仍受制於體制內調配。其三,對比SpaceX年發射近百次的節奏,發射能力的巨大差距極大制約了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市場競爭力的形成。
星網4年來既取得了階段性突破,但也伴隨著深層矛盾的展開。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需要打破體制壁壘、重構商業邏輯、參與規則重塑,才能完成從"國家工程"到"生態建設"的躍遷。
新聞連結:
衛星導航龍頭企業振芯科技召開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
會議現場氣氛緊張

2025年4月22日,衛星導航龍頭企業振芯科技召開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會議現場氣氛緊張,小股東對議案提出質疑,甚至引發衝突。控股股東成都國騰電子集團有限公司的代表未出席,卻對8項議案中的3項投反對票,導致議案未透過。小股東高虹指責管理層未盡忠實勤勉義務,特別是在公司淨利潤下降44%的情況下,董事長薪酬卻上漲10.6%。副董事長徐進表示希望與實控人何燕見面化解矛盾,但雙方矛盾已久,近9年未見面。此次衝突是振芯科技內部實控權之爭的升級,暴露了公司治理結構和戰略決策的嚴重問題。作為國內北斗衛星導航晶片領軍企業,振芯科技的未來發展受到重大影響,其能否妥善解決內部矛盾,直接關係到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可持續發展。
此次振芯科技股東大會的激烈衝突,遠非單純的股東矛盾,背後折射出的是科技企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控制權爭奪、治理結構失衡、利益分配爭議等核心問題,暴露了深層次的公司治理危機,從而將科技企業的治理現代化命題更緊迫的擺在了臺前。
這一事件的本質是科技企業從"野蠻生長"向"規範發展"轉型的陣痛,但更重要的是,解決治理危機不僅是股東利益問題,更關乎國家衛星導航產業安全。
新聞連結:
柯伊伯星座首次部署,豪賭百億挑戰星鏈
前景並不樂觀

2025年4月28日,亞馬遜的柯伊伯星座計劃首次部署成功,首批27顆衛星由Atlas V 551火箭送入軌道。這一專案計劃部署3236顆低軌衛星,旨在提供高速寬頻服務,挑戰SpaceX的星鏈計劃。柯伊伯計劃自2020年獲FCC許可後,因生產瓶頸推遲兩年才實現首次發射。其衛星採用Ka波段通訊和光學星間雷射鏈路等先進技術,專注於覆蓋人口密集地區,與星鏈的全球覆蓋形成差異。亞馬遜計劃透過多家發射商完成後續發射任務,但需在2026年7月前使1618顆衛星投入運營,否則可能受限。柯伊伯計劃總投資或超200億美元,面臨生產、發射協調及市場競爭等挑戰,但其與亞馬遜網路服務的整合有望為偏遠地區提供雲服務,拓展商業潛力。
柯伊伯星座“千呼萬喚”的首次部署看似邁出重要一步,但其所面臨的戰略被動、技術風險和商業邏輯矛盾令其前景並不樂觀。
首先,衛星網際網路市場的使用者習慣、技術標準、政府合作框架已被星鏈主導,其先發優勢形成市場鎖定。柯伊伯則跟隨星鏈的賽道規則,缺乏顛覆性創新,“2026年啟動服務”的目標更像是為應付FCC監管的權宜之計,而非真正的市場突破。
其次,發射策略看似分散風險,實則加劇了不確定性,由於過度依賴外部供應鏈,失去對關鍵環節(如火箭)的控制,難免陷入執行脆弱的“多元化陷阱”。
第三,市場定位自縛手腳。柯伊伯聚焦“人口密集區域”,實則削弱了其對政府與軍事客戶的吸引力,“人口密度優先”策略可能錯失利潤最高的B端市場。
就此而言,柯伊伯完全可能淪為一場百億美元的資本豪賭。
新聞連結:
美智庫釋出《2025年太空威脅評估報告》
首次將GPS訊號干擾、衛星機動對抗、太空核武器威脅列為現代戰爭的三大核心特徵

2025年4月25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釋出《2025年太空威脅評估報告》,首次將GPS訊號干擾、衛星機動對抗、太空核武器威脅列為現代戰爭的三大核心特徵。報告指出,GPS干擾技術已成為戰場標配,俄羅斯和以色列在相關領域表現突出,其應用範圍不斷擴大,民用與軍用界限日益模糊。同時,中俄衛星的精準機動能力引發關注,俄羅斯衛星多次逼近歐美軍事衛星,中國衛星也展示了複雜變軌能力,衛星機動技術正從威懾向實戰轉變。此外,報告披露俄羅斯疑似測試太空核反衛星武器,其核電磁脈衝武器可能對低軌道衛星造成毀滅性打擊。報告還提到商業衛星捲入戰火,SpaceX“星鏈”等成為軍事打擊目標,商業航天公司面臨巨大安全風險。美國太空軍戰略轉向“攻防一體”,部署彈性星座並研發衛星干擾車。CSIS呼籲建立太空行為準則,推動《外層空間條約》修訂,以避免“太空珍珠港事件”。
CSIS釋出的《2025年太空威脅評估報告》以聳動的語言和戲劇化敘事將太空軍事化推向輿論焦點,本質上是以美國視角重構太空威脅框架,服務於其軍事擴張需求。
某種意義上,這個報告是美國軍工複合體與太空利益集團合謀的“威脅營銷”工具,更是一個將太空推入“大國角鬥場”的“認知戰”陷阱。其真正目的是為美國太空軍爭取更高預算和部署進攻性太空武器提供合法性背書,瓦解國際太空治理共識。
更危險的是,報告鼓吹美國太空軍“攻防一體”轉型,將刺激各國開展反制性武器研發,引發“安全困境”下的太空軍備競賽。
新聞連結: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