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往事

2002年2月,莫斯科寒風刺骨,冷雨悽悽。
街頭雖冷,市中心一棟飽經歲月的大樓內,卻熱火朝天,不時傳出“為了太空事業!”“為了全人類!”的嚎叫之聲。
一夥俄羅斯人和一夥美國人,脫下了西裝,解開了領帶,正在推杯換盞,完全沒有了生意場上一絲不苟的那種拘束。
這夥美國人,是來買火箭的,他們希望能買三枚彈道導彈改裝而成的第聶伯火箭,拿來發射一個“太空溫室”。
伏特加一箱一箱地扛了上來,面紅耳赤、醉眼惺忪之際,俄國人答應了1800萬美元的報價,這比美國人2000萬美元的心理價位還要低!
領頭的美國人是個娃娃臉,可能是出於激動,也可能是出於感謝,開始不斷向俄國人敬酒,雙方徹底喝嗨了。
領頭的美國人後來回憶:“我算了一下吃的食物的重量和伏特加的重量,它們大致相等。”
由於喝得太猛,這個美國人在酒局最後徹底醉倒,一腦袋撞到了桌子上,人事不省。
然而,他高興的太早了。
第二天一早,他去找俄國人籤合同,但卻突然得知,合同價格是5400萬美元!
美國人火了,不是說好了1800萬美元嗎?!
俄國人解釋說,1800萬美元是一枚火箭的價格,不是三枚。
坑爹呢這不是?那我拼了老命喝酒不是白喝了?!
美國人苦口婆心勸說俄國人再降點價,沒想到俄國人帶著一種嘲笑的表情問了一句:“哦,小傢伙,你沒有這筆錢?”
說完,一口唾沫吐在了地上。
這個從小就是天之驕子的美國人哪受得了這種氣?桌子一掀,拂袖而去。
迎著莫斯科的冷雨,美國一行人出門,叫了輛計程車直奔機場,連酒店都沒回。
計程車裡,播放著邁克爾·傑克遜1993年第一次來莫斯科開演唱會時寫的歌《莫斯科的陌生人》,歌詞很貼合美國人此刻的心情:
克里姆林宮陰影投射,使我顯得如此渺小。
在回美國的飛機上,美國一行人全都沉默不語,也有人一開始就不看好這個“太空溫室”專案的,覺得談崩了也好,省得繼續浪費錢。
但萬萬沒想到,領頭的美國人拿著自己的筆記本,開啟電子表格算了半天,然後扭頭對同伴說:
“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
一場足以影響人類歷史的選擇,就此開始。
你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個不堪俄國人的羞辱而自己造火箭的,就是如今的世界首富、科技狂人、世界最大私人航天公司老闆—-馬斯克。
誰也想不到,馬斯克造火箭,竟然是從一口唾沫開始的。
美國宇航局(NASA)前副局長洛裡·加弗後來評價道:
“如果說特洛伊的海倫(引發特洛伊戰爭的絕世美女)有一張能發射一千艘船的臉,那麼這口唾沫就能發射一千枚衛星。”
而事實上,洛裡·加弗低估了馬斯克。
從馬斯克成立 SpaceX到現在,SpaceX已經發射了6000顆以上的衛星,占人類目前在軌衛星總數的一半以上。
而這6000顆衛星,大部分都是馬斯克的星鏈衛星。
那麼,馬斯克為什麼要一己之力,去發射超過其他國家在軌總數的衛星呢?
這可能要從馬斯克的太空夢說起了。
馬斯克雖然是在美國發家,但其實他不算純正的美國人。
因為馬斯克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所以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一下他的母系家族。
這個家族並不簡單,祖上是南北戰爭期間移居美國的日耳曼人,外祖父是個冒險家,先從美國移居加拿大,又從加拿大移居南非,在南非的曠野中開始放飛自我,開著飛機滿非洲探險,有時候甚至還會帶上自己那尚是嬰兒的女兒。
這個嬰兒,就是馬斯克的母親。
根據馬斯克回憶,他的外祖父是唯一駕駛單引擎飛機從非洲飛到澳大利亞的私人飛行員,同時馬斯克也承認,自己非同一般的冒險性格,源於其外祖父。
所以,馬斯克從小就具備了一個成功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冒險性和專注力。
馬斯克的母親回憶,馬斯克小時候幾乎書不離手,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把學校讀書館的書讀光了,其中最喜歡的,就是一本名為《銀河系宇宙漫遊指南》的科幻小說。
馬斯克經常手持《銀河系宇宙漫遊指南》這本書,帶著好奇的目光,從閣樓望向茫茫星空。
銀河系大旋臂上那廣袤星辰中,是否藏著生命?
半人馬座那三顆恆星之間執行的行星,是不是無數次經歷毀滅與重生?
黑洞的大對撞是什麼樣子?
火星上的運河到底是不是火星人開鑿的?
好奇,是人類探索的驅動力,年幼的馬斯克對這些問題同樣好奇。
當然,銀河系大旋臂和半人馬座太遠了,火星嘛,以人類1969年就登上月球的進度來看,在馬斯克有生之年實現還是可能的。
從此,小馬斯克有了一個夢想:從地球飛向宇宙,踏上火星。
1988年,17歲的馬斯克從比勒陀利亞男子高中畢業後離開家庭,隻身前往加拿大,就讀安大略省的女王大學,隨後依靠獎學金轉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攻讀經濟學,並在畢業後又拿到了物理學學士學位。
而此時,冷戰已經結束,美國出於和蘇聯競賽的目的推動的航天專案,開始大量取消,美國的航天事業也再無任何重大建樹,連月球都上不去了,更別說登陸火星了。
既然別人完成不了,那就自己來幹吧!
登陸火星,首先需要錢,那就要從掙錢開始。
於是,馬斯克放棄了斯坦福大學的材料科學和應用物理博士課程,轉頭創辦了網路軟體公司Zip2,1999年又建立了線上銀行X.com,也就是後來的PayPal。
這兩次創業,使他在30歲時,就成了億萬富翁,於是他覺得,自己總算是有資格去開始實現自己的太空夢了。
2001年6月,在美國一個主張殖民火星的組織“火星協會”舉辦的籌款晚宴上,馬斯克遇到了《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馬斯克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移民火星的夢想,並認為這是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成為二級文明的標誌。
卡梅隆本身也是個科幻迷,對馬斯克的夢想很感興趣,熱情邀請馬斯克投資自己的新電影,這時候晚宴組織者一看,自己好不容易騙過來的金主不能讓拍電影的拐跑啊!於是趕緊插進來,說自己籌劃了一個在外太空讓老鼠交配的試驗(其實根本沒有這個專案),需要投資。
馬斯克對老鼠交配不感興趣,但他選擇以火星協會為基礎,成立了一個火星生命基金會,設立了一個火星綠洲的專案,來嘗試人是否能在火星上生存。
火星上沒氧氣,人咋呼吸呢?於是馬斯克就計劃先發射一個人造溫室上去,看在溫室內,能否實現氧氣—二氧化碳—水的完美迴圈。
不過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等真的開搞太空專案,馬斯克才發現,太空專案太花錢了,自己那點身家投進去,一點水花都濺不起來。
既然從零開始太貴,那不如外包,利用俄羅斯現成的發射能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滿懷熱情的馬斯克,被俄國人當頭砸了一棒。
遭受了羞辱的馬斯克,回來就鑽進圖書館,自學了《火箭推進原理》《天體動力學基礎》《燃氣渦輪和火箭推進的空氣動力學》等書籍,然後拉起一隊人馬,在2002年6月成立了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按照馬斯克的計劃,SpaceX要在2003年5月造出第一臺火箭引擎,7月完成火箭生產,8月完成火箭裝配,9月搞定發射臺,11月發射第一枚火箭,2010年實現登陸火星。
看到這個時間表,所有人都認為馬斯克瘋了,這完全不可能完成!
馬斯克卻說,可以的。
馬斯克賣掉了PayPal,然後又拉了一部分融資,湊出了1億美元,足夠發射4-5次火箭了,如果4-5次發射後仍然無法成功,那也沒什麼遺憾了。
馬斯克這種背水一戰的作風感染了很多工程師,特別是對波音、洛馬等企業官僚化不滿的工程師,都紛紛跳槽加入SpaceX,連波音公司擔任運營副總裁、管理德爾塔火箭和“大力神”號火箭生產的克里斯·湯普森,都跑來投奔馬斯克了。
然而,馬斯克狂熱的工作作風,終究敵不過物理規律,因為梅林發動機研發進度緩慢,馬斯克的第一枚獵鷹火箭,一直到2006年才裝配完畢。
並且,很不幸,第一次發射,以失敗告終,火箭搭載的衛星,還把SpaceX的車間屋頂給砸了。
馬斯克安慰自己,沒事,哪有第一次發射就成功的,人家蘇聯牛不牛?N1火箭不還是四發四炸?
然而,精神勝利法仍然無法敵過自然規律,第二發、第三發接連失敗了。特別是2008年的第三發,上面攜帶了一枚昂貴的軍方衛星,還有兩顆來自NASA的小微型衛星,以及《星際迷航》中科特扮演者的骨灰。
結果,火箭連同載荷,炸得灰都不剩。
而此時,馬斯克的錢,刨去人員工資和稅收後,已經不足以支援下次發射了。
馬斯克開始四處借錢,但已經沒人敢借錢給他,馬斯克甚至連員工集資的法子都想了,還是不夠。那段時間,馬斯克壓力山大,經常會“從噩夢中醒來,尖叫,身體疼痛”。
最後,還是他弟弟金巴爾把多年持有的蘋果股票賣掉,才給他湊夠了錢。
2008年9月28日,第四枚獵鷹火箭發射的日子,馬斯克背水一戰。
還好,這次發射比較順利,火箭很快升上天空,將模擬載荷送入太空(沒人再敢拿真衛星讓馬斯克玩了),發射廳沸騰了,人們抱住馬斯克又蹦又跳,SpaceX終於不用破產了!
發射成功的訊息,很快引起了NASA的注意。
此時的NASA,正在被波音、洛馬兩家公司合營的“聯合發射聯盟(ULA)”折騰得痛不欲生,這兩家仗著航天領域的老資格,幾乎霸佔了所有NASA的訂單,不僅技術上不思進取,一直從俄羅斯進口發動機,而且報價還死貴,NASA再有錢,也經不住他們的禍禍啊!
正好,SpaceX的出現,讓其無意中變成了一個鯰魚的角色。
2008年12月,NASA給了SpaceX一份價值16億美元的合同,在空間站和地球之間進行12次往返運輸。
馬斯克高興壞了,SpaceX搞了這麼久,終於掙到錢了!
有了錢,很多事情就好辦了。
2010年,獵鷹9號首次成功發射。
2011年,“龍”飛船與空間站對接,成為首個由私人公司開發的、發射到空間站的太空飛行器。
2014年9月,SpaceX再次獲得NASA的合同,準備打破美國太空梭退役後,俄羅斯對載人飛船的壟斷。
2015年,獵鷹9號可重複使用火箭實驗成功,這個技術大大降低了火箭回收的成本。
這個“大大降低”,一點也不誇張。
航天領域常用發射到近地軌道(LEO)每公斤的成本,來比較不同公司或者發射系統的成本。
在獵鷹9號之前,美國“德爾塔”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1.2萬美元。
歐盟的阿麗亞娜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1.1萬美元。
日本H2B,每公斤發射成本7200美元。
俄羅斯的聯盟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7000美元。
而中國長征火箭,每公斤發射成本在6000美元,這已經算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了。
但是獵鷹9號一齣,全傻了!
獵鷹9號火箭載荷達到22.8噸,單次發射價格只需要6200萬美元左右,平均下來每公斤載荷只需要2700美元左右,這個價格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半!美國的五分之一!
更恐怖的是,這還只是用新火箭的價格,如果用回收後的二手火箭,價格會低到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不到1000美元!
這你讓別人還怎麼玩?
事實上,自從馬斯克的載人飛船成功後,俄羅斯的日子就很不好過了。
2014年的時候,因為美國太空梭退役後不再有送人上太空能力的窘況,俄羅斯航天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曾經嘲諷美國人:
沒有俄羅斯,美國宇航員只能靠蹦床去國際空間站。
可是等馬斯克的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馬斯克就對羅戈津說了一句話:
蹦床成功了。
從此,NASA再也沒有讓俄羅斯賺到一分錢,到了2023年,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Roscosmos宣佈,如果沒有國家投入,公司將會破產。
時隔30年,當年那個經歷羞辱的娃娃臉美國人,終於以自己的方式,報了一箭之仇。
獵鷹9號的低成本,給馬斯克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但這種低成本,也給馬斯克帶來了麻煩。
原因很簡單,獵鷹9號低成本的原因,除了可重複使用之外,還因為其運營模式。
我們看一下長征2F火箭,發射頻率是半年一次,那也就意味著火箭的生產廠,要半年生產一枚火箭,這半年的人工費、日常維持費用,都要算在這一枚火箭裡,成本自然下不來。
而SpaceX呢?走的是“低價走量”路線,簡單來說,就是用短時間內的多次發射,透過增加產量,來攤薄成本。
所以馬斯克的火箭工廠,生產完全都是批次化的,比如最關鍵的發動機,SpaceX已經實現了連續一週,每天持續生產一臺猛禽2號發動機,而馬斯克還表示,SpaceX有能力每12小時製造一臺猛禽發動機。
產量多了,成本自然也就下來了,這也是現在的比亞迪敢打價格戰的原因,因為自己的銷量在那擺著呢。
可是,汽車市場是有增量的,而衛星發射市場沒有啊!
在很久之前,電子技術不發達,衛星如果想實現強大的功能,就必須把體積做得很大,所以火箭發射載荷質量是很關鍵的指標。
而現在呢?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積體電路日益小型化,衛星越做越小了,甚至納衛星、皮衛星都出來了!
這就造成一個悖論,獵鷹9火箭發射能力很強大,但大部分國家,一個衛星也就幾百公斤,用不著這麼大的發射能力。
那如果幾個國家湊到一起“拼火箭”呢?也不是不行,但找到合適的拼客並不容易,因為各個國家的衛星有不同的用處,軌道也不同,想找到同樣高度軌道的幾顆衛星很難。
而且,衛星發射市場是有上限的,誰閒著沒事天天往天上扔衛星玩啊!
於是問題來了,就算馬斯克的火箭生產得再多再快,沒有發射訂單也是白扯。
所以,馬斯克必須找一個有大批次發射需求的客戶,來維持自己的發射頻率。
可是環顧全球,符合這個條件的國家,還真沒有。
就算是航天大國美國,也無法滿足。
既然如此,沒有這個客戶,那我就自己當客戶!
所以在2015年,馬斯克提出了自己的“星鏈計劃”。
星鏈這個名字來自約翰·格林2012年的小說《星辰之錯》,雖然聽起來NB,但其實思路並不新鮮,早在80年代就有人玩過了。
1985年的時候,摩托羅拉公司高階副總裁Bary遇到一個難題。
當他和夫人在巴哈馬群島度假時,他夫人想打電話給閨蜜炫耀一下,但因為當地沒有國際通話業務,炫耀失敗。
於是夫人開始吐槽老公:你還是搞通訊的呢,為什麼不能讓我不論在哪兒都能用電話和外界聯絡呢?
躺著中槍的老公敏銳意識到了這一市場,雖然有的地方沒有通訊網路,但這些地方的人有通訊需求啊!
於是,Bary度假回來就在紐約、倫敦、墨爾本和北京四地舉行新聞釋出會,正式向全世界公佈衛星通訊系統的建立運營計劃。
簡單來說,就是發射一個具有數十顆衛星的網路,覆蓋全球。
所以當時的Bary口號是無論身在何處,聯絡永不中斷。
因為計劃發射的77顆(後來降至66顆)衛星數量和銥原子的電子數相同,所以這一計劃被命名為銥星計劃。
不過,摩托羅拉因為低估了地面蜂窩網路發展速度,銥星計劃實施後始終無法盈利,最終在2022年宣佈徹底失敗。
而馬斯克的星鏈,其實也就是一個放大百倍的銥星計劃而已。
當然,區別在於銥星計劃提供的是通話服務,而星鏈提供的是上網服務。
我們都知道,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手機成了人們上網的終端,大家無時無地離不開網路,一旦離開了,就會坐臥不寧。
那如果到了一個沒有wifi,又沒有通訊基站的地方(比如偏遠地區、高山、海島、貨輪等),咋上網呢?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情況只能透過海事衛星,但海事衛星上網太慢了,只能提供最高492kbps的上網速度,而且非常貴,500M流量包售價竟然高達3.1萬元!你刷一會tiktok都能把自己搞破產!
那麼想暢快上網只有兩個辦法:建基站、發寬頻衛星。
建基站不是不行,事實上中國就是這麼幹的。
2004年1月16日,資訊產業部出臺了《農村通訊普遍服務——村通工程實施方案》,開始了農村網路的大基建工程。
發展到今天,中國幾乎每個村莊都能上網了,甚至連珠穆朗瑪峰,都有5G基站,一下子把尼泊爾坑爹的天價流量卡給幹破產了。
當然,高覆蓋率的代價就是鉅額投資。
中國移動在2014年到2019年間開通了309萬個4G基站,累計投資約4249億,而從2019年至2021年,中國移動開通了73萬個5G基站,開支已經達到2405億,這還是隻算移動一家。
雖然從投資角度是虧本的,但站在國家層面,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福利之一,每一個公民,都有享受科技進步的權利,所以哪怕虧本,也要扛著。
但是這個方案放在美國,就不行了。
根據美國的估算,如果把5G基站全部覆蓋美國全國,光纖佈局將花費不少於1500 億美元,基站成本將不低於5400億美元,而每年電價則為231億美元。
這麼大的投資,咱們先不說美國能不能拿出這筆錢,就算能拿出,也沒人願意投資這種虧本買賣。
所以這條路只有在中國是可行的,在其他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行。
那麼只剩下一條:發射寬頻衛星。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寬頻衛星就是把路由器發射到太空中去,然後在天上向地面發射wifi訊號(其實和我們平時的wifi訊號不一樣,是Ka頻段和Ku頻段訊號)。
這樣一來,相當於路由器就在你的頭頂,無論你在高山還是海島、沙漠或是大洋,只要你能看到天空,就能用一個便攜的地面終端實現上網自由。
這個計劃堪稱天才,但也有問題,那就是地球在運動,而衛星也在運動,地面和衛星不可能一直處於相對靜止狀態,而且因為星鏈的衛星都處於低軌道,必須保持較高的角速度才能保持高度,所以飛的非常快,現在衛星在你頭頂,可能十分鐘後就飛出視野了,那你怎麼連續上網呢?
馬斯克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既然一顆衛星會飛出視野,那我多造點衛星不就得了?這一顆飛出去了,還有下一顆接力呢!
所以在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中,一期星鏈由軌道高度在550千米左右的4408顆衛星組成。
這些衛星主要採用Ku、Ka頻段,單星通訊容量約20Gbps,全系統資料吞吐量可達100Tbps。
不過這個計劃一開始進展得並不快,一直到2019年5月,SpaceX才以一箭60星的方式把第一批星鏈衛星送入軌道。
第一期計劃還沒結束,SpaceX就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申報了二期計劃和三期計劃。
二期計劃由7518顆工作在340千米高度左右的甚低軌道衛星組成,所用頻段在原Ku、Ka頻段基礎上增加了V頻段。
三期計劃由3萬顆衛星組成,衛星頻段在原Ku、Ka和V頻段基礎上,又增加了E頻段,可用頻寬增加了3倍,極大地增強了系統容量。
這意味著,星鏈三期完全建成後,星鏈衛星總量達到約4.2萬顆!
4.2萬顆啊!啥概念?
要知道人類從1957年發射第一顆航天器以來,歷經了美蘇太空競賽、90年代的商業航天狂潮、十幾年來的網際網路服務衛星熱,到現在為止,人類發射的衛星也不過剛剛一萬出頭,而馬斯克竟然要往天上扔4萬顆衛星!
這是多麼瘋狂的數字?
更瘋狂的是,馬斯克他不是畫大餅啊!而是玩真的!
我們看到,2022年之後,星鏈發射速度明顯加快,截至目前,第一批星鏈已經全部完成,第二批也在迅速推進之中,特別是2023年,隨著SpaceX技術的成熟,發射高峰時平均每3.92天就完成一次發射!
截至2024年5月份,在軌的星鏈衛星總數達6393顆。
隨著馬斯克星艦的成熟,其發射能力還將進一步提升,達到一次發射400顆的能力!而發射成本也將進一步下降,達到每公斤200美元的水平!
也許,再過幾年,馬斯克的4.2萬顆星鏈衛星,就能部署完畢,不僅能給馬斯克的火箭帶來寶貴的迭代機會,而且能夠成為馬斯克新的創收來源,用於支援自己的火星夢。
隨著星鏈的不斷升空,關於星鏈的討論,也一直非常熱烈。
在網上,星鏈系統,一直處於“沒用的雞肋”和“包藏禍心的重大威脅”的疊加態。
說星鏈是“沒用的雞肋”,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面雖然把星鏈比喻做了一個wifi,但它畢竟不是wifi,它通訊用的是毫米波和釐米波,只能在通視的情況下使用,隔著屋頂、牆就沒法使用,甚至遭遇積雨雲的時候,也會隔斷訊號。
這就意味著,哪怕星鏈發射再多,也不可能掛到你家天花板上,也就是說,你是不可能躺在床上用星鏈的,必須要在室外架設一個地磚那麼大的平板天線才行。
就算現在馬斯克搞出了直連手機試驗星,也同樣是要在空曠地帶才行。
而且,星鏈的上網速度,也和發射功率、訊號強度、路徑損耗有很大關係。
以烏克蘭常見的星鏈為例,俄烏戰爭開始時,美國援助的星鏈能達到170 Mps的網速,以至於一線的烏克蘭士兵甚至可以拿來上P站。
但是現在呢?隨著星鏈裝置的增多,網速下降得厲害,拿來發推特都卡了。
這很容易理解,星鏈頻寬總共就那麼多,滿足一下零星幾個使用者的訪問,是沒問題的,但是讓它給幾千幾萬個使用者使用,蜂擁而至的併發量立馬就能讓星鏈癱瘓。
事實上,俄羅斯已經開始這麼玩了,利用電子戰系統,使用虛假的星鏈地面站向星鏈衛星短時間發出了大量資料請求,結果成功堵塞過境烏克蘭的星鏈衛星通道,讓對面的烏軍斷網了。
當然,星鏈最大的問題在於市場化。
按照估算,發射 4.2 萬顆低軌衛星,星鏈製造成本50萬美元/顆、發射成本20-70萬美元/顆,再算上設計、維護、人力等等費用,三期全部完成所需花費大約1000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星鏈的高度在500公里的低軌道,這個軌道雖然算是太空,但其實還是有稀薄空氣的,所以阻力並不為零,也就是說,衛星在這個軌道的速度會越來越慢,軌道越來越低,最終會墜入大氣層燒燬。
那麼為了維持足夠的在軌數量,又要不停發射新衛星來彌補老衛星缺口,這也是一筆巨大且持續的開支。
這麼多錢,要多久才能回本?
星鏈的客戶,主要是遠洋海島、深山老林、荒漠一隅、冰原極地的小型人類聚集點,因為基礎建設成本極高並不划算,才用的星鏈,但這些地方,才幾個人?
非洲那邊的國家人口倒是很多,但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赤貧人群,他們會有錢用衛星上網?
所以從現在來看,星鏈的主要使用者,也就是航班、貨輪、郵輪、以及遠洋貨船/捕撈船/科考船等等。
雖然數量不少,但是到底能不能蓋住星鏈巨大的建設成本呢?很難說。
那麼星鏈為了能夠維持建設,馬斯克就必須想辦法去接政府的訂單,最主要的就是軍方。
其實,SpaceX雖然是個私人公司,但自從其做出成績之後,就像很多美國私人公司一樣,進入了美國軍方的視野。
早在2012年,SpaceX就與美國空軍太空導彈系統中心簽署了兩份國家安全太空發射合同。2016年,美國空軍首次向SpaceX授予價值8270萬美元的國家安全太空發射合同,美國國家偵察局表示已向SpaceX購買發射服務。2019年,美國空軍又向SpaceX公司授出價值2800萬美元的合同,要求其在3年時間內,對星鏈計劃開展軍事服務演示驗證,主要是為美軍的C-12、AC-130、KC-135等軍機安裝星鏈測試。
但這樣一來,又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星鏈陰謀論。
中國人對星鏈的軍用化非常擔心,有人說星鏈能反導彈,有人說星鏈能佔軌道,還有人說星鏈能攜帶雷射武器,等等。
千言萬語匯聚成一條,星鏈是“包藏禍心的重大威脅”,中國應該關閉特斯拉上海工廠,不能讓特斯拉源源不斷給SpaceX輸血。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擔心是真的嗎?
首先,所謂“星鏈反導彈”,基本就是瞎扯。
反導是絕對高科技,世界上只有中國和美國掌握“硬反導”技術,這種技術有兩個前提,第一是高精度的導引頭,用於發現導彈。二是大推力全方向的發動機,能夠推動自己去撞擊導彈。
而星鏈衛星呢?兩個都沒有。
雖然後期版本的星鏈衛星搭載了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其實就是個霍爾推進器,其瞬間推力非常小,只有0.04-0.1牛,推動一張A4紙是可以的,但推動一顆衛星去攔截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的洲際導彈,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其次,所謂“星鏈佔軌道”,其實也是一種誤解。
低地球軌道作為離地球表面最近的空間區域,是衛星通訊、導航定位、環境監測及科學研究等眾多應用的重要區域,說它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有限資源,這沒錯。
但問題在於,想拿星鏈這幾萬顆衛星把低軌道佔滿,是不可能的。
咱們可以算一下,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如果在1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放一枚衛星,那就可以放5億枚,那麼500公里高空的軌道面,面積顯然更大,想用幾萬顆衛星把軌道佔滿,顯然是無稽之談。
根據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正高階工程師方東的介紹,能夠部署的同步衛星軌道位置,約一萬個。
也就是說,雖然近地軌道資源是有限的,但目前來看,還是比較充裕的。
那為什麼中國也要發射星網工程去搶軌道呢?這主要是目前對太空資源的申請,國際上採取的原則是“先到先得”,也就是說誰先搶到了就是誰的,所以中國有必要也去掌握一部分軌道資源,別管有用沒用,先佔了再說。
至於前些年引起輿論的星鏈-1095和星鏈-2305衛星危險接近中國空間站事件,其實也只是脫軌待墜落衛星罷了,只不過中國無法確定其墜落軌跡是否與中國空間站軌道重合,出於謹慎的考慮,才採取了緊急變軌的方案。
事實上,星鏈脫軌衛星對國際空間站同樣有威脅,只不過雙方有通報和避讓協議,而中國沒有罷了。
至於星鏈部署雷射武器,就更扯了。
星鏈二代衛星的確有雷射器,但主要用於星與星之間的聯通,大幅降低連線延遲,其功率非常低,和雷射武器沒什麼關係。
而且就算星鏈裝了武器級雷射器,其發動機也無法讓衛星穩定照射目標。
那麼說了半天,星鏈到底能軍用嗎?
答案是,能,但不像傳言的那麼玄乎。
我們都知道,移動網際網路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可以和各個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和改造,從而顛覆整個社會發展模式。
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外賣、滴滴打車,都是網際網路嵌入原有行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那麼在軍事領域,星鏈的意義同樣是顛覆性的,它能夠在戰場上提供一個由通訊系統構成的大網,至於怎麼用這個大網,就看你的想象力了。
比如,以往的軍隊通訊體制,是金字塔狀的。而有了星鏈之後,指揮層級完全可以扁平化。
這種扁平化不是最高指揮官能夠指揮到一個機槍陣地的位置,而是實施高效率的任務分發。
比如,烏克蘭基於安卓系統開發的“刺蕁麻”(Kropiva)通用作戰系統,它的底層系統其實就是一個電子地圖和通訊軟體,透過星鏈地面站入網。
靠著這一套作戰系統,一旦釋出目標資訊,那麼連隊班組或單車單炮,就可以根據自身位置選擇“接單”。
而排程中心,還可以強制派單,由分散在戰場多個角落的單炮或者炮連,根據距離,彈速,彈道的不同,錯時向目標開火,以達到同時落彈的效果,提高火炮打擊效率。
眼熟不?這不就是個“滴滴打炮”麼?
還有,星鏈徹底改變了無人戰鬥武器的使用模式。
無人戰鬥武器,最大的問題在於遙控距離,這個距離由其通訊能力決定。
玩過大疆的都知道,如果不使用4G模組,可能飛個一千米就頂天了,如果使用4G模組,那麼其使用距離可以達到幾公里遠。
那麼如果用上星鏈呢?理論上遙控距離可以無限遠,人在美國,就能遙控黑海的無人船作戰。
這還真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去年8月,烏克蘭一艘裝有450公斤高爆炸藥的無人艇精準擊中了一艘俄軍的“奧列涅戈爾斯基·戈爾尼亞克”大型登陸艦,網友在無人艇的後部,赫然看到了一個星鏈天線。
不怪俄羅斯疏忽大意,事實上,以前誰見過這樣的襲擊?
那麼,以後這種網際網路遙控船,會不會取代反艦導彈和魚雷,成為海戰的一種新模式?
畢竟烏克蘭的無人艇還是粗糙了些,如果給了軍工強國啟發,分分鐘能搞出來一種遙控半潛船,只留一個十幾釐米的光電桅杆在水面用來偵察和通訊,這樣幾乎沒有雷達反射訊號,也沒什麼紅外特徵,很難在遠距離發現,非常適合對港口內的軍艦進行偷襲,甚至就埋伏在港口出口守株待兔。
事實上,臺灣已經開展了“快奇專案”,正在研發基於星鏈的無人攻擊快艇,目前已經試製成功,準備明年測試,後年部署。
以上這些,都充分證明了星鏈系統的軍事價值,也許,還有更厲害的星鏈使用方法,可能還在探索之中,對此,咱們還真的不能掉以輕心。
馬斯克的殖民火星夢想,到底能實現嗎?
很難說,因為從眼前來看,人類很難從殖民火星獲得大於投資的回報。
畢竟,夢想再瑰麗,也無法逃開現實的引力。
所以,在宏大的夢想包裹之下,最終能維持馬斯克星鏈專案的,仍然是現實的需求。
更準確地說,是美國政府的需求。
目前,星鏈的確不具備威脅中國的能力,但是以後呢?星鏈三代、星鏈四代呢?誰知道馬斯克會不會應美國政府的要求,在硬體上安裝什麼特殊的裝置,在軟體上掛上什麼特殊的程式碼?
當4.2萬顆的星鏈天網徹底建成,誰知道美國人會受到什麼啟發,拿什麼新招數來對付中國?
畢竟,在對付中國的議題上,美國政府是沒有節操和底線的,無論是利誘還是徵用,都能讓馬斯克就範。
我們或許可以相信馬斯克,但絕對不能相信美國政府。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
當年有句話,只有原子彈,才能消滅原子彈。
2021年4月26日,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規劃了12992顆衛星組成的“GW”低軌衛星星座。
2021年11月26日,"中國G60星鏈"專案啟動,一期將實施1296顆,未來將實現12000多顆衛星的組網,主要提供低軌寬頻多媒體衛星服務。
2023年7月9日,中國衛星網際網路試驗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升空。
2024年5月9日,中國首顆中軌寬頻通訊衛星成功發射。
2024年6月23日,中國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首次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按照計劃,2024年8月、9月和12月,中國將進行大批次網際網路衛星發射,預計2026年左右,可重複使用火箭成熟,發射加速。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中國在3年後,就能先於馬斯克,建成覆蓋全球的網際網路衛星網路。
雖然中國不擅長做先行者,但有了先行者打樣之後,要論規模化和白菜化的能力,中國還真沒怕過誰。
地球上,不應該只有美國的聲音。
太空中,也不應該只有美國的星鏈衛星。
也許,馬斯克的星鏈航行於廣袤太空之時,註定有來自另一個大國的星鏈,與之—-
並駕齊飛。
——————————————-
點選購買盧克文新書《燃燒1864》↓
優惠活動:1本減6元  2本減14元  5本減51元 
———————————————-
為什麼推薦大家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