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上乾貨吧,Starlink從2018年發射兩顆試驗星後,於2019年開啟批次部署,最近統計了一下Starlink衛星的發射及在軌資料情況,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以年和月為維度看Starlink的發射情況,統計如下所示:



從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3月13日,Starlink共計完成了243次整箭發射及搭載發射,並用Starship完成了兩次14顆Gen3模擬件的發射(未成功)。從2018年2月22日,至今已經超過7年時間,Starlink總計完成8071顆衛星的發射,包括4714顆Gen1衛星和3357顆Gen2衛星,在軌正常業務執行的衛星有6409顆衛星,包括3565顆Gen1衛星和2844顆Gen2衛星,另外Gen2衛星有近360顆星處於升軌、變軌及儲備狀態。從資料來看,有幾個可以關注的點:
2018年試驗星已經於2020年就完成了離軌再入,2019年發射了兩批業務星,分別是5月和11月各60顆,至今,5月份的衛星已經於2022年10月前全部完成再入,11月份發射的第二批星,至今已經有35顆星完成了離軌再入,僅剩餘25顆星在軌,最長在軌壽命超過5年,軌道高度548km左右。

從統計資料來看,2020年及之前的衛星,發射至今存活的比例低於48%(4-5年),從2021年存活比例67%(3-4年壽命),2021年年底開始%,存活比例超過80%,2022年開始,至今存活的比例超過90%,但是從每個月的衛星發射及正常執行的衛星數量來看,基本上每個月發射的衛星都有損耗,2024年衛星平均存活率92%,上半年衛星存活率低於90%,從8月份開始,衛星發射的損耗率降低,存活率超過92%。手機直連衛星除了一次整體性火箭因素導致的發射失敗以外,存活率很高。
從2019年的2次,2020年14次,2021年19次,2022年34次,2023年63次,2024年90次,2025年截至3月13日,完成20次發射,發射頻次是有所增加的,從衛星數量來看,2022年是一個提升比較明顯的,從2021年989提升到了2022年的1722,2023年發射1984顆衛星,2024年在數量上有所下降,到了1982顆,主要是由於從Gen1衛星向Gen2衛星轉型部署,後者重量比前者大很多,單箭發射數量比原來少66%。
當前雖然獵鷹九的發射次數持續增加,但是由於衛星重量的提升,火箭發射衛星數量不會有明顯的增多,同時,starlink最早的一些衛星開始步入5年壽命後期,將會逐漸離軌,同時Starlink也在升級原來的網路,也會導致衛星離軌的速度可能會大於新衛星發射的速度,導致整個星鏈星座數量短暫的停止增加,更進一步的規模明顯擴大,需要等到星艦具備發射條件,不然,可能從2026年開始,starlink星座規模有可能會出現短時間衛星數量下降的情況。
截至目前,共計出現了兩次全箭衛星的短時間離軌,分別是2023年2月和2024年7月兩批次衛星全軍覆沒,還有2022年一個批次衛星由於太陽風暴的影響,導致49顆星裡只存活了9顆。
留下一個問題,看完這個資料,大家怎麼評判航天一貫堅持的可靠性的邏輯,還有就是SpaceX的可靠性邏輯?衛星系統可靠性和運營整體可靠性?各位可以想想

本來想著用Grok3來分析資料,但是分析了兩次讓我非常吃驚,算數竟然給我算錯,有一個錯誤糾正了兩次才改回來,而且對於原因分析似乎是瞎說的,看來當前還是不能將專業的資料分析給到AI,避免產生幻覺,但是很是奇怪的是,這個幻覺不是由於分析引起的,而是資料提取錯誤,無法理解,好在AI還是比較客氣,指出它錯誤後,人家很和善的接受了並且一直在改正。。。
所以借這個機會,又調戲了一下Grok3和中國的deepseek,問了一個我覺得還是比較難說清楚的話題,那就是“社會對中國商業航天的誤解有什麼?”,對行業內從業人員來說,似乎還是挺“私密”的一個話題,那倆AI的確沒給出我什麼好的建議和回答,找機會希望跟各位也探討一下,比如“當前衛星發射的最大阻力真的是運力不足嘛?”,"對於SpaceX的成功,我們是要學模式,還是學思想?中國可以照抄嗎?",有時間和經歷大家可以問一下兩個大模型,挺有意思的,後面找機會討論。
>End
>>>
本文轉載自“面向未來衛星通訊”,原標題《滿5年,Starlink衛星壽命及可靠性可能比我們預想的要低—Starlink發射統計系列(1)》。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