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文法
來源:醫諾維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修復過程,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人的一生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良好的睡眠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之一,而睡眠時間過短或睡眠不佳均會影響健康。
在當今社會,熬夜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常態。經常熬夜會給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危害,眾所周知,睡眠不足與心血管疾病、抑鬱症、糖尿病、高血壓和總體死亡率的風險增加有關。
據《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公佈的資料,2022年,中國人的入睡時間集中在23點至凌晨1點。此外,超50%職場青年每天在凌晨12點之後才睡覺,甚至有13%的人熬到凌晨2點後。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吳金澤、張如旭等研究人員在" Sleep Medicine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ssociation between weekend catch-up sleep and depre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from 2017 to 2018:A cross-sectional study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對於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來說,週末補個覺,患抑鬱症的風險顯著降低,表明週末睡懶覺或可成為調節心理狀態的主動策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佇列中5510名參與者,包括5051名非抑鬱者和459抑鬱患者,使用臨床抑鬱症篩查量表 PHQ-9評估了參與者的抑鬱症狀,分析了週末補覺(CUS)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
週末睡懶覺的定義是,週末的平均睡眠時間-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時間=週末補覺睡眠,以小時為單位,不包括午睡等非主要睡眠時段的睡眠時間,大於0被定義為有周末補覺的習慣。工作日睡眠小於7小時被定義為工作日睡眠不足。
結果發現,週末補覺可以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週末補覺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降低19%。

當按照工作日睡眠時間分析發現,在工作日睡眠小於7小時的參與者中,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週末補覺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降低34%。

進一步分析發現,這種關聯在男性、中年人(40-60)和工作日睡眠時間較短的人(<7小時)中更明顯。
當僅分析男性時發現,年齡在60歲以下的人,所有生命階段的週末補覺都與抑鬱症均呈負相關。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平時睡的少,可以透過週末補覺來改善抑鬱症狀,60歲以下的成年男性週末補充睡眠能夠減輕抑鬱的嚴重程度。
無獨有偶,2021年9月,韓國延世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 Sleep Medicine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Weekend catch-up sleep and depression: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in Korea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以8小時睡眠為準,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週末補覺1個小時與抑鬱症風險降低27%相關,週末補覺2個小時與抑鬱症風險降低48%相關。然而,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則與抑鬱症風險增加相關,並不是睡的越多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週末補覺,還能大幅降低心臟病風險。
2023年11月,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Sleep Health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Association between weekend catch-up sleep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 2017-2018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對於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6小時)來說,週末補覺超過2個小時,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70%相關。然而,對於工作日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反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佇列中3400名成年參與者,其中333人患有心血管疾病(CVD),分析了週末補覺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與週末不補覺的人相比,在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63%。
當研究人員將週末補覺分為1-2小時和超過2小時發現,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且工作日睡眠時間小於6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70%。

週末補覺時間與CVD之間的關聯
對不同型別的心血管疾病分析發現,週末補覺與較低的心絞痛、中風和冠心病相關。
此外,對於工作日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反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綜上,最佳的睡眠時間是7-8小時,儘量保證每天7-8小時的睡眠,如果工作日睡眠不足,可以在週末多睡2個小時,以降低心臟病、抑鬱症風險。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leep.2024.04.012
https://doi.org/10.1016/j.sleep.2021.02.058
https://doi.org/10.1016/j.sleh.2023.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