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前陣子,一位醫生朋友隨口跟我提起:春天是抑鬱症高發的季節。
我當時還想,怎麼會呢?這能有什麼關係?
結果,這周女兒就跟我說,他們班已經有三個同學因為“抑鬱症復發”請假了。
民間有句諺語:“菜花黃,瘋子狂。”
聽起來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結果一查,還真有資料支撐——
《柳葉刀》2021年研究指出,春季自殺率較其他季節高20-30%。
2024年4月《中國青少年心理發展報告》也顯示,春夏交替期間(4-6月),青少年抑鬱就診量激增40%。
原來,春季因氣壓低、光照變化大、天氣冷熱不定,很容易導致激素分泌紊亂。
加之過敏源激增,容易引發身體的各種炎症反應,本就敏感的青少年,就更可能代謝功能、神經功能失調。
這時候,情緒就像坐上“過山車”,想收都收不住。
如果這段時間,你家孩子也失眠、焦慮、不開心……不要著急責怪他,這不是矯情,而是他們的大腦正在經歷一場“季節性暴風雨”。
真正能幫他們衝出情緒泥沼的,不是嘴上說說“打起精神”,而是必須做這三件事!
01
戶外運動:享受充足自然光
記得去年,也是春夏交替的季節,一位家長曾在家長群裡求助。
他家兒子14歲,原本成績不錯,也很努力,卻突然拒絕上學。
“整天就喜歡窩在房間裡,緊閉房門,窗簾也不拉開,也不刷手機,就是躺著。”
後來,帶孩子去看醫生,是重度抑鬱。
得到診斷結果後,家長特別崩潰、委屈:
“我們從來沒給他壓力呀,我一直都是說,爸媽沒要求,你盡力就行,健康就好!”
後來一位群友問:“你孩子上一次曬太陽是什麼時候?”這位家長才突然像被點中了癥結。
原來,他孩子每天都是6點半出門趕校車,晚自習回家都已經10點,週末也是全天補習(孩子自己要求報的)。
“開學這一兩個月來都沒曬過什麼太陽。”
現在很多孩子學業壓力大,每天都早出晚歸。課間、週末也幾乎都不休息。
家長們看到孩子努力,雖然心疼,但也欣慰——完全沒有意識到,總與陽光“背道而馳”,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哈佛研究證實,自然光刺激視網膜分泌血清素(快樂激素),缺乏光照的青少年抑鬱風險會顯著提升。
春季晝夜節律變化,也會影響褪黑素分泌,戶外活動不足會加劇生物鐘失調。
更有資料顯示,現在抑鬱的青少年中,有70%孩子日均戶外活動不足15分鐘。
也就是說,陽光其實是大腦的“快樂電源”,高壓下的孩子更需要透過戶外運動、享受自然光的方式來定時蓄能。
我們千萬別讓他們的世界,只剩下四堵牆和檯燈。
意識到這一問題後,這位媽媽和孩子約定了“每天半小時+週末半天日光處方”:
上學日:騎行上學,課間務必離開教室去室外活動;
週末:每週留半天家庭日,爬山/羽毛球+日光野餐;
極端天氣:在陽臺開窗曬太陽,用全光譜燈補光。
這樣拉著孩子執行三個月後,孩子才終於恢復了“能量”。

02
社交支援:多一道心理防線
之前,一位諮詢師朋友分享了一個案例:
他線上接診的一個女孩,在上高二後,被父母禁止使用手機。
理由是“專心備考”。
為此,她和父母激烈爭辯很多次,但父母就不同意。
她很無力,形容自己:“就像在孤島溺水的人,沒人看到,連呼救聲都發不出來。”
我們通常認為:“學生,重心就應該在學習上,要那麼多‘聯絡’幹嘛。”
交朋友就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
但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天生需要社交反饋,長期孤立會導致前額葉功能退化(前額葉負責理性決策,退化會變得衝動易怒)。
美國心理學會也指出,有摯友的青少年,在面對學業壓力時,皮質醇水平會比孤立者低40%。
切斷社交工具或許能暫時“保護”學習時間,卻讓孩子失去了壓力宣洩的出口。
允許孩子在合理時間適度使用手機;
偶爾為孩子邀約同學提供支援(準備零食,不干涉聊天);
定期召開家庭“吐槽大會”(輪流傾訴社交煩惱);
鼓勵孩子參加非學科活動(如動漫社、籃球賽)。
這其實都是在給孩子裝配“壓力緩衝包”——
讓他能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多一道心理防線。

03
睡眠保護:讓大腦充分休息
網上一位媽媽說:
她在孩子書裡翻到一張紙條,“考不上重點高中就去死”。
她很擔心,帶孩子看醫生才發現,孩子抑鬱評分已達重度,是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的血清素水平下降。
她以前,雖然也覺得孩子睡眠少,但潛意識裡想的是,“孩子肯下功夫是好事。”“年輕人身體好,熬點夜估計也沒什麼。”
所以,也就嘴上勸勸,從來沒引起重視。
但斯坦福大學實驗顯示,當睡眠<6小時時,情緒腦(杏仁核)活躍度激增60%,理性腦(前額葉)功能下降30%。
這種情況下,人容易變得易怒絕望。
《科學》雜誌研究也表明:熬夜會阻斷海馬體神經再生,導致記憶力下降,成績下滑。
這又會加劇學業焦慮,形成惡性迴圈。
我們以為熬夜學習至少能換來分數,但實際是,腦區失衡+記憶受損,得不償失。
得知這一結果後,這位媽媽和孩子簽訂了“家庭睡眠公約”:
1、家長以身作則,23:00全家熄燈;
2、睡前半小時,禁止使用電子裝置(手機全部集中放客廳充電);
3、提前切換到舒緩活動模式(放冥想音樂,一起安靜閱讀);
4、每週六自由日,允許晚睡1小時。
徹底幫孩子告別“不健康的努力”。

04
寫在最後
戶外活動是根基,社交支援是緩衝,睡眠保護是修復。
這“三件事”,不僅是春夏心理防護的重點,也是全年心理健康的基石。
作者:豬媽媽,自由撰稿人,學習型媽媽,中國青少年研究會高階家庭教育指導師,另有網名,寶藏豬媽媽。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今日推薦
《讀不夠的奇妙故事書》全18冊
165個溫暖治癒的心靈故事
讀到它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