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平均休學年齡14歲,現在孩子累成啥樣?家長看完:心疼但無奈

最近有個說法,比上班族還累的,是中國孩子。
上班族996,孩子7-10-6。早7:00到校,晚22:00離校(高三還要推遲一個小時),純學習時間超過12小時。每週上6天課。
不停考考考,周測、月測、單元測,入學考、期中考、期末考,小升初、中考、高考。
《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顯示:被診斷為情緒障礙的子樣本中,首次休學的平均年齡是13.74歲。
難怪有句話說,中國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是累倒在起跑線上。
中國孩子,真的太累了。
證明一找,就是一大把。
(友情提示:下文過於真實,請謹慎閱讀)
本文來源:新東方教育
作者:新東方方老師
學習時長超超超長
從白天學到黑夜再到白天
到底是誰還在說,上學沒有上班累?
資料顯示,高中生平均每週學習59.7小時,比上班族平均每週打工時長多出近11個小時。
而中學生平均每週學習55.2小時,四捨五入比打工人多上一天班;
小學生平均每週學習46小時,快和打工人打工時長持平。
這波啊,是離開校園久了的人不懂的痛。
這才是真“寧可累死自己”。
打工人吐槽自己是996廉價牛馬?學生黨默默翻開從早六到晚十的 007課表。
成年人週末還能雙休或者至少單休,而學生的週末雙休像一陣風,來了又走了。
打工人上班累了:熬一熬,就能發工資了。
學生黨學習累了:熬一熬,就能再熬一熬了。
日均12小時只是起步,在「學習時長」這條賽道上,永遠沒有天花板。
中國孩子,快累成一款永動機了。
睡覺睡不夠
還越睡越累
誰懂小小年紀,就睡不了一個好覺的痛苦?
《2022中國青少年睡眠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6-17歲學生平均睡眠時長僅6.4小時,低於世衛組織推薦的8-10小時標準。
教育部辦公廳曾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
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應達到9小時,高中生應達到8小時。
而中國孩子(睡眠不足負債已超額版)頂著比熊貓還正宗的黑眼圈,用已經渙散的眼神看了看手裡的作業量:
這奢侈的睡眠時長,終究是我不配了。
還有一份調查顯示:
近70%中學生需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
超半數青少年晨起後仍感疲憊;
為了補覺,約60%學生選擇週末“狂睡”,卻陷入“越睡越累”的惡性迴圈。
於是,累到失去所有力氣和手段的中國孩子終於悟了:
所謂"青少年",就是"清早"睡不醒、"年少"睡不夠啊!
課間10分鐘
累到懶得離開座位
課間休息時間,中國孩子累到一片安靜。
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77.2%的受訪家長稱身邊中小學“安靜的課間10分鐘”現象普遍,且在小學中最為突出。
課間十分鐘為啥學生累到不想動?
緊緊湊湊密密麻麻的課程表,但凡一科老師“稍微”拖個堂,就能完美實現“剛下課就上課”的無縫銜接轉場。
想動一動吧,接水要卡秒錶衝刺,上廁所要精準預判隊伍長度,還不如一頭趴倒補個覺算了。
能不能補成先不管,頭,是真的太重了,動,是真的一點不想動了。
打工人累了,還有力氣去遛遛彎,茶水間摸摸魚,而中國學生的累,是0格電的精疲力盡
累到小小年紀
渾身是病
誰懂累出一身病的無力感啊?
根據國家衛健委釋出資料,我國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
《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指出,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6歲至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為7.9%;
如今,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並列為危害我國中小學生健康的三大殺手。
課業壓力繁重、過度近距離用眼、體育老師老是“被生病”、屁股一直連著凳子……
明明是最年輕的身體,結果造成了這樣。
難怪有同學稱,"我們班唯一全員達標的是——亞健康率100%。"
誰能想到,不敢看體檢報告的,現在除了中老年,還有青少年啊。(發出悲鳴)
心累
心理問題都找上來了
中國孩子累到生病,不僅是身體的病,還有心理的病。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當前我國心理健康問題呈低齡化發展趨勢。
高中生抑鬱檢出率為40%,初中生為30%。
高中生焦慮檢出率超30%,初中生約20%。
“課間的時候聽到同學的笑鬧聲,覺得像隔著層毛玻璃”
“有時候明明上一秒還很開心,下一秒就控制不住地掉眼淚”
“好痛苦,但是又很愧疚,如果我沒有出生就好了……”
而外界的不理解,更是讓中國孩子累覺無助:
“什麼抑鬱症,不就是青春期嗎?好好學習,這都是為了你好”
“不苦不累,高三無味,就是苦吃少了才有功夫想那麼多”
“再堅持堅持就熬出頭了,考上大學就好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
中國孩子,心累,真心的。
累到玩不動了
回家只想癱著
累到都不想玩了,這該是累成啥樣了啊?
“我沒什麼想玩的,躺著就行”
“都無所謂,懶得動”
“不想出門”
“懶、宅”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孩子的共同選擇,甚至有的還呈現出“低慾望” “低能量”特徵:
拒絕社交、逃避競爭、對未來漠不關心。
除了癱倒、玩手機,無慾無求做啥都沒勁,開發出新型擺爛美學。
朝氣蓬勃的年紀,沒了精氣神。
累到在癱倒中感受躺平的喘息,在網路世界中享受短暫的快樂。
用“鹹魚”形態對抗“卷又卷不動,逃又逃不了”的現狀罷了。
累覺不愛
累到早戀都戀不動了
從前的孩子偷偷摸摸早戀,而現在的孩子——
要麼不“早戀”:
“戀愛?有刷題香嗎?” 
“忙都忙死,哪有空談戀愛”
“追星和遊戲不比真人好?”
要麼 “科學早戀”:
“一起進步,一起努力”
“前途比短暫的快樂更重要”
"對的人會站在你的未來裡“
當年學生們的情書紙條、青澀暗戀、懵懂美好的情愫,如今變成了”不早戀“和”科學早戀“。
這背後,是應試教育環境對孩子情感體驗的壓抑。
原來,小小年紀,就感受到什麼是累覺不愛。
累到沒社交動力
無朋友
誰還在說這屆孩子社交無憂?
現在的孩子,現實裡沉默如“人機”。
上課不發言,下課不聊天;同學三年沒說幾句話,網友三天互稱“寶”。11小時校園生活,對話僅限"借支筆"。
老師疑惑了,家長焦慮了,這代孩子正在失去“交朋友”的能力嗎?
無它,學習已經很累了,沒啥社交的動力了。
上廁所都要跑步走,哪有時間和同桌朋友聊天?
成績劃分座位區域下的氛圍裡,前排和後排難有什麼共同語言。
“好好學習就行了”“等上了大學有的是朋友”的價值觀:
又如何能讓孩子們升起對於現實友誼的珍視呢?
中國孩子,真的太累了,方方面面。
我們需要教育減負,需要給孩子們更多的鬆綁和休息。
這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找回教育的節奏——
讓操場有笑聲、讓教室有聊天聲、讓青春有發呆和找尋美好的動力。
以及最重要的,讓我們的孩子可以歇一下,哪怕一下下。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