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費解的“董明珠健康家”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來源:劉潤(ID:runliu-pub)
文章已授權
上週四(2月13日),格力電器在品牌戰略釋出會上官宣了一件事:格力專賣店更名“董明珠健康家”。
根據南方都市報,“董明珠健康家”的招牌,有部分是在以前的基礎上更名,但主要是圍繞格力新店展開。很快,部分格力的線下門店和線上直播間,就開始了換招牌的動作。四川、山東、河南、福建等地的格力微信公眾號,也都官宣了“董明珠健康家”的戰略。

(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舉動,立刻引來了很多網友的疑惑。有人說,還是更喜歡原來的格力招牌。也有人嘲諷道,如果這麼改,那是不是還有雷軍妙妙屋、李斌代步工具店、劉強東生態家、張瑞敏生活館……
那麼,這好端端的,為什麼突然要改名呢?改了之後,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你可能得先透徹理解一個詞:個人IP。
什麼是個人IP?它是一個“容器”,承載著一個公司的資產。
比如,李佳琦可以是一個個人IP。兩三年前,一提到他,就會想到“口紅一哥”、“OMG買它”。購物節你可能會第一個去他直播間買化妝品、護膚品和日用品。因為,你覺得“李佳琦”賣的商品,價格總是更便宜。
又比如,雷軍、俞敏洪、董宇輝,也可以是個人IP。他們的出現,會不斷給公司帶來品牌曝光、使用者信任、品牌故事傳播以及粉絲經濟。而這些,都是公司的資產。
但是,一家公司並不僅僅只有這一種“容器”。還有一種,叫做:品牌。
品牌,也是一個無形的容器,裝著消費者的瞭解,信任和偏好這些公司的資產。
你可能有疑惑了。都是承載公司資產的容器,那個人IP和品牌,到底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好呢?
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壞。看情況。
比如在吸引力方面,個人IP更有優勢。它比品牌更有溫度,更有故事,更有感染力。
畢竟,所謂個人IP,關鍵就在於有了“人”這個要素。
正因為他是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天然就會比一個冰冷的“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近。自然也更容易讓消費者喜歡和信任。
但同時,個人IP比品牌的風險更大。
如果一個企業和一個人強繫結,公司的資產就都裝在他身上了。可是,這個人生病了怎麼辦?職業規劃有變化了,他離開了,又怎麼辦?他一走,公司就會出問題。
所以你就會明白,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企業,會在做大了之後,開始做一件事:去個人IP化。
也就是說,讓公司從“個人IP”這個容器裡漸漸淡出來,慢慢裝進“品牌”這個容器。
比如羅輯思維變成了得到,樊登讀書變成了帆書。
拿“得到”平臺舉例。如果他們所有核心內容都圍繞羅老師,公司很難有大發展。為什麼?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假如羅輯思維公司想上市,證監會一定會問:“公司以羅老師為主,若他某天生病或有新的人生規劃,公司怎麼辦?”
公司太依賴於個人的影響力,倘若因為個人原因,如生病、旅行或人生規劃變化,導致公司估值下跌一大半,股民不就遭殃了嗎?不行。不行。
就像是去年董宇輝離開東方甄選,半年後,東方甄選港股股價跌回了剛上市時的水平。即便已經過去了半年,東方甄選賬號的粉絲,還在一個月幾十萬地掉。
所以,一旦發生這些情況,公司的估值必然會大幅變動。
既然“人”這個要素這麼不穩定,那麼,就降低個人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吧。
可是,你可能會問了。為什麼還有一些企業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去個人IP化”,反而“強化個人IP”了呢?比如小米。比如蔚來。
這是因為,他們是創始人。做創始人IP,和做個人IP,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創始人就像公司的DNA,永遠烙印在企業的基因裡,和公司繫結,幾乎永不分離。但是個人不一樣。比如,職業經理人,受到的牽絆太多了。
最早提到小米,大家的印象是模糊的。但是很多觀眾卻因為雷軍的影片、作品,對小米集團有了更多瞭解,開始對小米有了“價效比”和“創新”的印象。當小米的產品一次次滿足這兩個基因時,正反饋又會不斷積累到雷軍的“創始人IP”這個容器裡。進入正迴圈。
但如果打出個人IP的,是一位職業經理人。如果他藉此和公司深度繫結,那麼國資和股東在任用他時,可能就會有所顧慮。那麼在制定公司的戰略上,在執行戰略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因為出現分歧,而讓公司陷入巨大風險。
瞭解了這些,相信現在,你對個人IP有了一個很充分的瞭解了。那現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格力為什麼要改名為“董明珠健康家”呢?
如果你想知道內幕,很遺憾,我瞭解到的或許並不比你多。但我相信,這不會是一拍腦袋做的決定。
從格力2024年三季報來看,董明珠目前持股比例僅佔了1.79%。更名這麼大的改動,至少也是公司管理層共同討論決定的事情。
那麼,改名字這事,到底是好是壞?我想,短期來看,不一定是一件壞事,甚至有可能讓銷量上升。
從2014年開始,董明珠就開始為格力代言。十年時光,一位女企業家,用自己的名字和信譽,為中國製造代言。這不僅是一個商業決策,更是一份責任和擔當。在她身上,無疑積累了許多人的喜愛和信任。
2020年,疫情給格力帶來的線下銷售危機,確實依託董明珠親自下場帶貨直播得到了轉機。13場直播,董明珠累計帶貨金額高達476億元,狠狠填上了格力一季度減少的300億元收入,還從此打開了線上的銷售渠道。
順帶一提,這次官宣,格力還同步開了超級大促啟動會。
但是,從長期來看,格力專賣店強個人IP化這件事情,確實容易遇到一些挑戰。
比如,董明珠已經70歲了,時間是最公平的裁判,它不會因為是董明珠就手下留情。比如,萬一董明珠形象受損,專賣店怎麼辦。又比如,如果效果不好,轉回品牌化的潛在風險,等等。
根據格力工作人員的回應,這樣更改,是因為想把格力“傳統制造企業”的印象裡解放出來,為下一步“透過場景化體驗資料視覺化、智慧互動服務,重構零售價值鏈”的戰略裡,加上更多溫暖的調性和人情味。
好吧。對於已然偉大的格力而言,再度強化個人IP繫結,確實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未來可能面臨諸多挑戰。
歲月會公平考驗每一個品牌的生命力。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不是創造一個輝煌的現在,而是守護一個可持續的未來。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每一個企業都在尋找自己的答案。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探索本身,永遠值得我們尊重。
真心祝福格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