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毀三觀’紀錄片:跑步不傷膝,散步才磨膝蓋!每天1萬步更不’養生’!我們都被騙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身。

有些人是因為有肥胖的困擾,有些人是因為想改變自己亞健康的生活狀態,而有些人或許僅僅是因為喜歡運動。
可是在平常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卻很少能有固定的時間去健身房請私教做運動,甚至會有人認為在健身房裡一次性做大量的運動會傷害身體。
於是怎樣才能用最少的時間,在平常的生活中來達到最大的健身效果,就成了很多人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但是在健身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早餐是不是吃多少都不會長胖?
為什麼我每天都在跑步,體重卻沒有什麼變化?
瘦子一定會比胖子更加健康嗎?
鍛鍊的越多,對身體就真的會越好嗎?
……
而對於這些問題,英國BBC紀錄片《健身的真相》似乎給了大眾一些啟迪。

有很多網友看了之後都表示,看完三觀又重新整理了!
  01  
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效果如何?

很多人在健身前都會有這樣一個顧慮,害怕自己從來沒有進行過高強度的運動,如果一下進行高強度的訓練怕自己的身體吃不消,於是會更偏向於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
可是,這樣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和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的效果究竟怎樣呢?主持人Mike親身參與了試驗,並用真實的實驗結果告訴人們最終的答案。
開始實驗後,Mike頭戴阻氧面罩,開始了長達一小時的輕鬆跑。他的時速雖然不快,但堅持一小時的長跑足以讓他精疲力竭。
在旁邊觀察的體育科學家在分析了Mike的跑步姿勢,跑步里程以及跑步時間和他的出汗量等等因素,分析出:
Mike在這一小時中所消耗的熱量為16大卡/分鐘,也就是說他拼死拼活跑了一小時,總共消耗了960大卡,這些差不多相當於一杯咖啡+一塊鬆餅+一根香蕉的熱量。

而人們在長時間運動過後,很難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吃這些美味的食物,更多的是傾向於在長時間運動後好好吃一頓好吃的,來犒勞自己。
而美味的食物往往都是高熱量的食物,這樣慢跑一小時最多能保證你吃了不胖,根本達不到減肥的效果。

可見,慢跑,快走這樣人們熟知的低強度有氧運動其實對於人們減肥沒有多大幫助,更多的可能是心靈上的安慰。
但請注意!
雖然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對於減肥沒有多大的幫助,卻對於我們的健康有著意義非凡的影響為了印證這個事實,Mike開始了第二個實驗。
  02  
每天走90min原來這麼神奇
很多人在傳統觀念裡都會認為,晚飯吃多了對身體十分有害,可是早飯吃多少都沒有關係。並且也同時要驗證低強度有氧運動對於人們健康的影響,Mike決定以英式早餐配合低強度有氧運動來進行試驗。
Mike在早晨起來享用了一頓傳統的英式早餐:

這頓早餐雖然看上去分量不是非常大,可是它的熱量含量卻是大的驚人,據測量,這頓早餐的脂肪含量相當於普通人一天的脂肪攝入量!

在吃完早餐4小時以後,Mike來到了格拉斯哥大學運動醫學實驗室進行抽血化驗,而這個化驗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吃完這頓早餐後的Mike血液中脂肪含量比他之前測量的數值整整增加了一倍!

而更讓人害怕的是,專家稱這種脂肪與普通的肥胖脂肪不同,是所謂內臟脂肪的主要來源,很容易導致血管脂肪壁,進而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

隨後隨後研究人員還對Mile進行了磁共振掃描,看到他體內含有大量的內臟脂肪。
看著不胖的Mike,其實是個外瘦內胖的“泡芙人”,real心塞。

由此可見,外表瘦的人其內臟說不定已經是脂肪型內臟了。
不過為了探究低強度運動與血脂的關係,Mike在前一天晚上進行了90分鐘的散步之後,又吃了一次同款英式早餐。
Mike再次來到實驗室,同樣進行血液化驗,結果卻讓她大為吃驚。這次檢出的結果其血液的脂肪含量相比上次整整減少了三分之一!

對此,研究人員解釋:人在散步時會製造一種名叫“脂蛋白脂肪酶”的酶,而這種酶正好可以溶解人體血液中的脂肪。
由此可見,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雖然對減肥的幫助微乎其微,可是它卻能減少我們血液內的脂肪含量,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
   03   
每天1萬步“養生觀”原來是子虛烏有
不過,問題又來了。
現代的快節奏生活下,很多人的工作都十分繁忙,很少有人每天都可以騰出90分鐘的時間去散步,於是,又有人提出:
即然走路可以降低內臟脂肪,有益健康,那麼乾脆每天行走一萬步,是不是也可以達到鍛鍊身體的效果?
這種說法不僅在國內十分盛行,在國外也是由很多人推崇,可是它真的有效果麼?BBC也對此進行了實驗。
BBC的工作人員找到了一群身體素質相當的工人們,並將他們隨即分為兩組,讓其中一組每天行走1萬步,而另一組則每天進行“活躍10分鐘的運動法,也就是每天進行3次每次十分鐘的快走。
在實驗過程中,第一組進行每天一萬步的工人們顯然情緒不是很好
他們為了湊夠步數,有些人不得不在家中漫無目的亂轉,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要增加一萬步的固定步數讓他們的心情變得有些煩躁。

另一組工人的情緒明顯比這一組要好得多。
他們在忙碌工作中短暫在的休息時間中快走,對於第一組的固定步數,他們只需要儘快提高自己的步頻,並且一次只需達到十分鐘就可以結束。
他們在快走的過程中聽歌,聊天,讓自己的精神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放鬆了下來。
幾天過去了,BBC的實驗員來驗收成果啦!
先不說實驗的結果如何,首先在第一組的實驗人員中只有三位成員勉強完成了每天行走一萬步的任務。
那些沒有完成任務的成員坦言道“這個任務太難了,並且根本沒法保證每天都有時間去走完一萬步”。
更有人坦言,完成這個任務所佔用的時間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得多。
與之相反,第二組的成員們卻輕鬆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並且表示沒有任何壓力了。
而在經過運動科學家認真的測量分析後表示,第二組的成員實際運動強度比1萬步組高出30%
所以,聽起來每天行走一萬步是一個十分簡單的目標,其實它所要耗費的時間並不少。
但是如果將每天去買咖啡,上班,吃完飯消食這些零星的時間用來快走,每天只需要3個十分鐘,堅持下來,花更少的時間也更能達到讓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效果!
科學界推薦的運動量是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鍛鍊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是因為走路太慢導致難以達成目標,那麼將快走換成慢跑會不會效果更好一點?
可是大眾中相當高比例的人都不敢輕易作出這一嘗試,原因就是:擔心跑步會磨損自己的膝蓋。
為此,BBC也同樣進行了實驗
  04  
跑步不傷膝,散步才磨損膝蓋
現在很多人認為相比於跑步,游泳或散步要更好一些。因為很多人認為,經常跑步可能損害膝蓋。
甚至還給出了理由:膝蓋跟螺絲、鐵一樣,只要摩擦就會磨損,我們在走的每一步過程中,膝蓋就會摩擦磨損,跑步跟走路不同的是,跑步的速度更快,對膝蓋的磨損更大。
為此,BBC在這個紀錄片中也做出了針對的實驗,來用科學去印證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在實驗開始前,進行試驗的Mike用專業儀器測量了自己膝蓋經受的壓力。
隨後,Mike身上被貼滿的各種感測器,然後在電腦的監控下走過來、走過去、跑過來、跑過去;
而在一旁的科學家們運用了動作捕捉技術,捕捉各個動作下Mike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值。
於是,他們得出了兩條線段:(圖)
跑步時的衝力更大一些
在圖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紅色代表跑步時受到的壓力明顯比走路時受到的壓力要大

,這一點符合大多數人的認知。

可是,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時間!
在跑步中腳落地時受到的衝力會比走路時大,但這個力在膝蓋上的作用時間卻遠遠小於走路的時間。
加上力作用在膝蓋上的時間這一因素,便會得出“走路相比於跑步更加磨損膝蓋”這一讓所有人都很意外的結論。
並且,科學家還指出:
我們平時所進行的力量訓練,就是一個破壞肌纖維的過程,給予適當的營養之後,訓練過的肌肉會越來越強壯,對於膝蓋也是一樣的。
如果經常承受跑步的這種衝力,能讓人的軟骨被重複壓縮、釋放,會讓更多氧氣和營養流到軟骨去,反而使得人體的膝蓋變得更加健康!
換句簡單易懂的話就是,越跑膝蓋的耐磨性越強,越健康。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是在膝蓋可以承受的程度(與骨密度、保護膝蓋的肌肉、韌帶有關)中才可以。
如果你的膝蓋之前受過傷,或者你超重很嚴重,那還是騎車或者游泳會更適合你。
另外,專家表示跑步時一定要適當控制跑步總量,適當控制自己的速度
另外這套紀錄片中還講述了很多關於“健身”的冷知識,用科學驗證的方法糾正了很多人們平時一直深陷其中的健身減肥誤區。
聽完之後,大家有沒有覺得很顛覆呢?
最後,給大家推薦幾套平時在家就可以直接做、十分簡單有效的高燃脂Tabata練習動作吧!
據說每個動作20秒,動作間休息10秒,8個動作為一組,相信堅持做下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效果:
波比跳
跳起箭步蹲
登山者
俯臥撐
卷腹
開合跳
高抬腿
俄羅斯轉體
最後,問問大家: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你同意BBC紀錄片的說法嗎?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祝大家開心運動,健康生活!
KEEP SAFE & KEEP HEALTHY ❤️
KEEP CALM &  CARRY ON ❤️
好文推薦

圖片及資訊來源非註明原創均來自網路,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留言,會立即刪除。
宣告:本公眾號釋出的文章和圖片等出於為公眾傳播有益資訊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完全真實性,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其他媒體、網路或個人非獲授權不可使用本公眾號的內容,違者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公眾號不對文中出現的所有第三方廣告,以及釋出的所有廣告負有任何責任。
Sources of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ll non-watermarked or specified are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The articles and pictures published on this official account are for the purpose of disseminating beneficial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and do not mean agreeing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ing the complet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 and do not make any guarantees about their scientificity and seriousness. Other media, networks or individual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official account without authorisation, and those who violate it shall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copyright. This official account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ll third-party advertisements appearing in the article, as well as all advertisements publish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