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的無聲吶喊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所有陽光下射向無辜者的子彈,最後都會變成迴旋鏢,正中兇手眉心。】
1
近一兩年發現,寫文章越來越是個吃力不討好、勞心又費力、傷身又傷神的活計了。
寫的尺度大了,上面的人不高興;寫的尺度小了,中間的人不盡興;寫的內涵太深了,下面的人看不懂。
既想顧著觀眾,又怕得罪了稽核員,還不願屈就彎了筆鋒。
於是乎,和時評社論裡的那一批寫手們一樣,既不能像司馬夾頭一樣颳了鬍子沒羞沒臊地扮演李白去侮辱了聖人,又不願像張某為大師那樣舔著臉梗著脖子天天高呼美國完了。
可中年人的生活隱忍,又逼得這些“孤傲者”不得不放下姿態,去迎接公眾審視,對付上級審查,面對逼仄空間,秉持最後的體面爭個尊嚴。
二人轉演員的“娘炮”造型,馬保國老師酒吧裡的“看我五連鞭”。
不寒磣,都是為了一口飯吃。
比起直播間裡的搔首弄姿和“韭菜們,看我上鍊接”,至少求了個心安。
生存還是毀滅,哲學的盡頭,是佛學:
道法自然,但求無愧於心。
2
美國紐約時間,2024年9月16日凌晨零點20分,開國上將宋任窮之女宋彬彬逝世,享年77歲。
國內媒體裡,鮮有報道宋彬彬死亡這則訊息的。
但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還是知道這個人的。
死去的記憶,開始攻擊我們曾經潰爛的肌膚。
1966年8月18日,北京天安門,宋彬彬給毛主席戴上了紅衛兵袖章。
翌日《人民日報》轉載刊發了這則訊息,照片一經傳播,宋彬彬聞名全國。
宋彬彬登上天安門的功勳章,正是源於13天前,印著自己校長殷紅的鮮血的“成績單”。
1966年8月5日,時任北師大女附中校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卞仲耘,在部分學生髮起的遊鬥中,被毆打折磨致死。
彼時,北京師大女附中學成立的 “革命師生代表會”,宋彬彬為副主席之一。
1980年,宋彬彬赴美留學。
1983年獲得美國波士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1989 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學位。
1989年-2003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環保局任環境分析官員。
而後,加入美國國籍。
歷史就像是個荒誕劇本殺,曾經在天安門高舉紅袖章的“愛國義士”,最後去了“萬惡的美帝”那邊當官了。
一如多少年後,開學第一天,給孩子們熱情講讀愛國主義教育的某主持人,最後赴美產子…
口號和行動,嘴巴和身體,從來就是兩個陣營。
大明朝的小閣老,就是大手一揮淹了九個縣,最後他依然能大義凜然地喊出,“兩京一十三省的擔子,全靠我一個人撐著。”
“多少年後,我醒悟過來,終於發現了一個宇宙真理:在這個體系裡,每個單位都是小人的天下;正直的人總是少數,且無權勢;群眾的眼睛都是瞎的、勢利的,他們大部分情況下不會站在君子一邊。壞人是不會改好的,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壞人。”
3
2014年7月24日,韓寒首部執導的電影《後會無期》在中國內地上映。
鄧紫棋演唱了同名主題曲——《後會無期》。
歌詞裡有這麼一句,“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個人成了謎,你不知道,他們為何離去,那聲再見竟是他最後的一句。”
整整十年之後,觀眾才明白這首歌曲背後的意義。
《後無無期》出品方之一,是勞雷影業。勞雷影業的總裁,叫方勵。
他仍然在堅持花錢拍攝,那些不被商業市場看好,但能留下中國文化印記的“文藝作品”。
《後會無期》在東極島拍攝,因此,方勵知道了里斯本丸號沉沒的故事。
“決定把這個故事,拍出來,哪怕是耗時十年。”
2016年5月6日,吳天明導演遺作《百鳥朝鳳》上映。
口碑良好,但是票房慘淡,5月12日,義務宣發方負責人方勵現身某直播平臺用下跪、磕頭的方式,懇求全國院線經理為《百鳥朝鳳》增加排片。
2024年9月6日,方勵執導、製片的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上映。 
拍這部電影,用了八年時間,方勵花光了所有的錢,他賣了所有房產,現在借住在別人家裡。
方勵表示,接下來,他將搜尋馬航370,這事兒已經謀劃三年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有回望歷史,反思歷史,才能展望未來。

只是今天,很多上位者,把鏡子放在了天上,未曾照一眼大地。

團結就是力量,分裂招致禍端,信仰成就偉業。
是什麼,謀殺了我們的溫柔和堅定?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總有一種力量,會一直支援著我們,無聲吶喊,砥礪前行。
“將軍,多少年我們榮辱共享,為何現在卻不能生死與共了?南宮彥誓死追隨將軍。”
痛苦和希望,我們都一起承受;苦難和興亡,我們都一起面對。
走過了暴風雨後終於迎來了片刻寧靜,體面和尊嚴,我們也應該平等享有。
一個落水的英國人,我們都願意援手,為何最後卻能狠心,刀刃砍向自己的同胞?
那些流著眼淚哭著奔跑的人,最後也就為了找一個家而已。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