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魅影…

昨天有小夥伴給我發了張挺有意思的圖,然後還問了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他說過往老美那邊的生育率水平,和十年為週期的平均通脹趨勢看起來是基本一致的。
因為經濟學上的通脹,來自於新增需求和供給的不匹配。而需求來自人口本身,人口又和某個階段的生育率息息相關。

未來生育率可能在2030年就見頂了,後面隨著育齡婦女的生育率下滑,年度CPI大機率也會持續下滑。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的話,雖然現在老美還在抗擊通脹,但拉長時間看可能更要擔心的依然是通縮。
其實需要擔心這個問題的遠不止老美,全世界主要工業國可能在未來二十年,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因為經濟學最基本的框架就是供需,工業化時代供給增加相對容易。而需求的增加,則需要有足夠消化需求的人。

目前全球主要工業國都遇到了老齡化疊加生育率下滑,這個對總需求和通脹影響非常大的中長期變數。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還是通脹,但拉長時間看通縮可能才是真正揮之不去的魅影。
01
有時候想想,生育率和老齡化這種中長期變數的影響雖然短期看不到,但是中長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其實回看過去七八十年的近代史,你也會發現每一波嬰兒潮的威力,至少能影響此後幾十年的的經濟
而且通常在一個國家嬰兒潮一代步入社會的時候,都是這個國家消費能力無比旺盛的時候,全球主要大國其實都是這樣。

因為嬰兒潮一代人隨著年紀增長,在不同階段會存在不同的需求。就是這些需求,會持續影響經濟60年。
這些需求,也是推動經濟週期發展的原動力,所以才有人生髮財靠康波的說法。
舉個例子說,通常每一波嬰兒潮之後的22-25年,會出現一波結婚潮,這個階段的樓市是最受益的。
前兩波嬰兒潮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我們國家房子還是分配的,所以房價波動不大。
第三波嬰兒潮出生的孩子,在2006-2016年間出現結婚潮,這個階段我們已經步入商品房階段。
再加上我們整個國家剛剛經歷了融入全球化之後的財富積累,又繼續在加速城鎮化。
結婚潮帶來的需求推動,和居民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派生的住房投資需求,推升了房價的持續上漲。
這個階段,也是房產這項兼具投資和居住屬性的產品,最受益於嬰兒潮一代的時期。
觀察歷史規律可以看出,樓市的週期和嬰兒潮週期密切相關,往後平移二十年一般是首次置業的年份。
所以如果我們把統計時間拉長,會發現生育率和年齡結構是對總需求影響最大的長期變數。
比如以前很多人買房投資時候,應該都聽過句話,叫做房價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房子這東西也是一種商品,只要是商品,價格本身就會受到供需規律的影響。
只不過供需影響這個東西,其實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影響的因子是不一樣的。
原因是從土地建成以後變成房子,最後進入市場變成供給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短期看金融,是因為只要金融條件足夠寬鬆,市面上短期就會出現大量的貨幣。
但是房子從買地到建成是需要時間的,可能現在市面上就已經是0首付和大量的貨幣洶湧澎湃了,短期的供應還沒有上來呢。

這時候我們會看到,短期因為金融調節的寬鬆,市場上的房子一下子被搶光了,價格自然也就漲上去了。

中期看土地,是說市場上供應的土地兩年以後都會變成房子,這部分土地供應中期看會影響房產的供應,從而影響中期的供需和價格。

長期看人口,是因為最終必須要有足夠的人,長期看才能提供持續的購買力。

如果一個地方長期是人口外流的,那麼這個地方的長期需求必定是不樂觀的,最後大概會變成鬼城。

現在很多小城市幾萬十幾萬一套房,就是因為這些城市沒什麼新增人口了,自然多出來的房子就不值錢了。
這就是為啥我們之前會說《大多數城市,未來恐怕都很難靠房產保值了》。

02

其實通脹的影響因子也是這樣,通脹短期就是看市場上流入了多少錢,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咋樣,長期就是看人口能帶來的多少需求。

我們這兩年看到老美通脹厲害,無非就是因為疫情期間老美不斷的透過政府負債的方式,給居民和企業發錢。
這期間我們看到居民和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在往下走,但是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一直在往上升。
雖然這個趨勢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就已經出現變化,經歷了最近兩年疫情之後變得更加明顯。
從錢的流向上看,通常居民部門拿到政府發的錢以後,往往會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錢會被居民部門存起來,美國疫情期間出現的超額儲蓄,就是這麼來的。
另外一部分錢會流入消費市場,用於自己的日常吃穿用度,或者購買市面上的各種服務。
疫情期間老美透過財政刺激的方式發了大量的錢,這些錢流入到消費和服務市場。
短期需求暴漲但是供應跟不上,所以我們看到老美那邊不管是商品還是服務價格都出現了暴漲。
後面疫情結束以後全球物流恢復,商品的供應跟上了,這部分通脹逐漸下來了,但是服務業的通脹卻一直黏性很強。
因為正常情況下工資漲上去以後,如果沒有經濟衰退帶來的失業率大幅上升,就很難再降下來。
其實從底層邏輯上看,不管是商品還是服務,本質上這些東西的價格都受到供需變化的直接影響。
疫情期間物流阻斷,服務業人員不願意出門幹活,這等於是供給端出現了停滯和收縮。
政府發錢以後又客觀刺激了需求,在短期需求突然暴漲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我們自然會看到老美商品服務都在大漲價。

而且這個漲價的黏性很強,因為疫情期間發的錢已經形成了超額儲蓄,這部分錢沒花完之前,通脹回落會很艱難。

這些老美政府部門負債財政刺激發的錢,透過居民部門流入到消費市場之後,又會變成企業的利潤。
企業有了更高的利潤,又可以給工人提高收入,這樣消費需求的旺盛就可以持續下去。
所以這時候美聯儲就要加息,透過提高市場上資金成本的方式,來抑制經濟的整體需求。

雖然美聯儲這輪加息速度很快,可以說是《

史上最快的加息縮表

》,但經濟到目前都沒有衰退,通脹也沒有回落到預定目標。

很重要的原因是老美這邊一邊快速的加息縮表抑制通脹,另一邊財政刺激雖然不發錢了,但是一直也沒停下來。
一方面是加息縮表抑制需求,另一方面是財政刺激支撐了需求,看起來這兩個動作是不是很矛盾。
但是兩邊撕扯以後,我們看到通脹在緩慢回落的同時,經濟卻沒有像以往一樣因為快速加息導致需求收縮,直接進入到衰退狀態。

03

可以說目前美國這輪通脹的原因就一個,就是因為透過政府負債財政刺激的方式發錢了。
大家都拿到政府發的錢以後,所有人手裡的錢都變多了,短期供應又沒有完全跟上,物價自然要漲。
物價漲的太厲害,通脹超出目標了。再加上經濟過熱到處就業崗位都需要人,所以失業率也非常低。
所以這時候美聯儲的常規動作就是加息抑制通脹,因為經濟本身已經進入到過熱狀態了嘛。
疫情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寫過篇《通脹以後就是債務崩塌》,這裡面有個沒考慮到的點。
那就是我們知道美國的財政刺激和無限量化寬鬆,會帶來後面的大宗商品暴漲,還有史無前例的大通脹。
但是沒想到的是,後面在美聯儲快速加息縮表的時候,除了之前超額儲蓄帶來的需求支援,財政刺激這塊一直都沒有停下來。
這種左右互博的動作,以前我們並沒有見到過,也低估了財政刺激對總需求支撐的影響。
而且在財政刺激得過程中,居民和企業部門的槓桿也逐步轉移到政府部門,為後面可能的軟著陸奠定了基礎。

很多人都看到了美國超強的經濟韌性,確實這個強度超過了我的預期,也超過了大部分市場上大部分人的預期。

有人說這是新週期要來了,但個人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背後還是美國財政超強的刺激。
拜登政府三大法案的補貼牽引+居民部門發錢,透過企業擴大資本開支和增加居民消費的方式,最終作用於經濟。

我們只要看看下面這張圖在2023財年裡面,美國政府調整和增加了多少之前的預算和財政刺激,就知道財政刺激力度有多大了。

所以這裡並沒有什麼所謂的新週期,主要還是美國政府高赤字強財政的結果。
還是史上最強的加息縮表和超預期強的財政刺激搭配,造就了今天的局面。
這也是為啥我們會看到,在2023財年美國政府的收入支出比已經達到1:1.7。
不過到今年四季度的時候,最關鍵的變化節點可能就要來了,通脹和就業資料都指向了降息。
如果降息以後美國通脹能夠順利回落,失業率也沒有大幅上升,這就意味著短期經濟不會大幅衰退,出現硬著陸的現象。
那麼鮑威爾會名垂青史,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美聯儲主席之一,就像以前被人們經常提起的沃爾克或者格林斯潘。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個事情還有很大不確定性,我們目前還不能確定最終他的目標能不能達成。
按照現在公佈的資料,我們認為12月的降息大機率會提前到9月,因為通脹和就業資料都已經支援這時候降息了。
因為如果四季度再不降息的話,後面因為降息太晚硬著陸的機率會變得越來越大,這道理就像以前加息太晚沒有及時抑制通脹一樣。
好訊息是目前從各種資料看,美國短期直接進入衰退的風險現在是越來越小的,甚至居民端的信貸需求有望在降息以後有望進一步釋放。
如果這個假設成真的話,後面老美再蹦躂一兩年問題不大,我們也會迎來刺激經濟的時間視窗。
04

前面說的都是短期因素,不過長期影響因素和短期是不同的,長期影響因素最主要的就是人口,因為人口決定了整個經濟體的需求。

我們通常把經濟裡的需求分為內需和外需兩部分,美國這種經濟體是屬於內需無比強大的經濟體。
外需部分除了軍工這類高階製造業,其他就是金融和一些高階服務業了。
之所以老美的內需會無比強大,是因為它在全球分工的位置是消費國。
原因是二戰以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搞了各自的全球化陣營,而且在各自的陣營裡做了分工。

這個全球化分工體系,更是在1990年代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倒下,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之後又做了強化。

在這套分工體系裡面,全球的主要國家被分為上游的資源部分,中游的製造工廠部分,下游的消費部分。

運轉模式通常是中游的製造國把原材料加工生產以後,賣給下游的消費國獲得美元
之後中游的製造國再到上游的資源國買原材料繼續生產,形成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迴圈。

這個消費環節是透過美國自身增加負債,向全球製造業國家提供貿易逆差的方式實現的,美元是連結起來生產–消費–再生產這個迴圈的。

而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經濟體,多數都是趕超型經濟體,基本也都是中游的製造國。
製造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美元外匯儲備,用外匯儲備做抵押物發行貨幣,然後參與到這個全球化迴圈裡面去。
當然伴隨著這些製造國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強大,整體內需也會慢慢的起來。
但是從全球貿易裡面總需求的佔比而言,主要的消費需求提供方還是老美這類上游的消費國。

這也是為啥我們會看到,美國如果金融危機需求衰退的話,全球的經濟都會出問題,因為總需求衰退太厲害了。

畢竟在蘇聯解體以後,老美主導的全球化框架裡面,它是全球貿易體系裡需求的主要提供方。
對於老美這樣的國家來說,如果說沒遇到什麼危機的話,那麼整體需求是相對穩定的。
短期需求變化主要是收入變化,比如疫情以來的財政刺激發錢,就會帶來短期的需求提升。

長期需求變化主要是看人口和年齡結構,人口數量多少和年齡結構如何,基本上決定了長期的消費需求。

通常是人口數量越多,年齡結構越年輕,在收入增長的大背景下需求就會越強。

這些年雖然美國這邊移民一直在支撐著生育率,但是整個國家的人口年紀越來越大也是事實。
其實不光是美國自身,全球各個國家目前都在面臨生育率下滑和老齡化的問題,只是大家影響程度不太一樣而已。
05

全球老齡化的後果,最突出的就是總需求不足,因為人年紀大了消費慾望就會下降。

但是老齡化帶來總需求不足的同時,從全球角度看整體供給卻出現了上升。
疫情以後美國人一直在扶植越南墨西哥印度,這也是未來全球產能的潛在增長點。
這就是為啥我們看到目前從墨西哥進口的東西,已經從2003年以來第一次超過了中國。

除了在中國之外以安全的名義做產能備份以外,老美在通脹法案加持下瘋狂投資擴大產能投資。

從下圖這根紅線可以看出,最近幾年時間美國的製造業產能開支,目前在瘋狂增加。

在美國國內,墨西哥越南印度都在投資製造業產能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宗商品的資本開支並沒有擴大。
後續如果沒有出現衰退同時需求傳導,未來很可能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在某個時間點再次捲土重來。

當然現在還不到這個時候,我們還要繼續觀察資料變化,還要等訊號出現。

很多人覺得製造業重返美國不可能,事實上製造業重返美國最早是Obama政府提出的。
但是那個時候全球化如火如荼,工廠搬回美國簡直毫無經濟性可言,自然結果是虎頭蛇尾。

川普上臺以後透過貿易衝突開啟了脫鉤序幕,再加上疫情折騰了一下之後,確實讓很多美國企業感受到供應鏈在岸的重要性。

企業有了這個需求,老美的財政驅動也隨之跟上,老拜登使出了三板斧的策略。

我們看到IIJA(兩黨基建法案)、CHIPS(晶片科學法案)、IRA(通脹削減法案)同時落地。
這三板斧都是希望透過財政補貼和引導,藉助半導體(主要是fab廠)和新能源的capex這類高階製造,實現美國的再工業化。
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這塊,老美也開始扶植墨西哥越南印度重建備份產能。
雖然不知道這波產能備份的結果如何,但是從資本開支角度看,不管是高階製造還是低端製造,過去2年的資本開支增長確實兇猛。

看名義投資增速的話,最近30個月時間已經翻倍了。投資擴張的區域,主要在洛基山大西南片區和東南片區

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亞利桑那州這類製造業基礎體量大的地方,因為基礎條件更好增速相對也會更快。
在老美國內製造業資本開支高速擴張的背景下,美國這幾個州的房價漲勢也相對會更好,也從側面應證了這點。
老美在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塊,持續花大力氣扶植印度越南和墨西哥。
其實我們看看印度這邊的建設資本開支,就可以觀察未來的產能增長到底會有多少可能落地。
而且老美自己在國內在IRA(通脹削減法案)加持下,製造業的資本開支瘋狂增長。
這一切都對應著未來的全球產能增長,也預示著未來的產能過剩,嚴重通縮。
06
原因是現在全球都在進入老齡化,老齡化以後的後果最突出的就是總需求下滑。
如果ai提速以後機器人獲得突破,長遠看供給勢必遠超需求,這是客觀情況。
我們這個世界工廠產能是供全球的,很多板塊的產能不但國內需求沒辦法消化,就是站在全球總需求角度看也是供給大於需求的。
老美扶植和引導在我們這個世界工廠之外繼續新建產能,意味著產能過剩在未來會更加嚴重。
在持續資本擴張的加持之下,我們也看到美國製造能力在停滯十多年後開始增長
在全球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繼續擴產,但全球因為老齡化需求端持續萎縮的階段,長期來看可能需要擔心的更多是通縮。
因為即使從中長期的角度看,老美自己保持2%左右的溫和通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別看現在老美現在一直都在抗擊通脹,但是如果拉長時間從供需角度看的話,可能長期從全球角度更需要擔心的是通縮,這才是未來揮之不去的魅影。

相比通脹而言,可能多數經濟體更怕的是通縮,工業大生產時代通縮遠比通脹致命。

市面上如果同樣買一臺車,上個月是10萬塊,這個月只要8萬塊,下個月只要6萬塊。

那麼這時候多數人的預期都會發生變化,大家都覺得未來價格會繼續下降,這時候就沒人願意出手消費。

大家都等著繼續降,不然買早了不是虧了嘛。廠家一看這不行啊,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了,於是真的又咬牙繼續降。

消費者一看樂了,果然被我猜中繼續降了吧,那我還是不買,再等你繼續降。

大家都不買,車子就賣不出去了,後面生產–消費–再生產的環節在消費端打斷了。

這時候很多工廠就幹不下去了,後面就是工人失業沒錢消費,之後消費下降又帶來更多人失業。

整體經濟處在消費下滑–生產減少–收入減少–消費下滑的惡性迴圈裡面 沒辦法自拔。
通縮這件事最可怕影響的是兩件事,一個是連鎖反應,一個是預期變化。
連鎖反應是說經濟這東西是一環扣一環的,你的消費就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消費又是你的收入,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預期是說有時候經濟這東西就是這麼主觀,以前說信心比黃金重要一點都沒錯。

如果大家都預期經濟會好,都願意買房買車、投資擴張的話,那經濟就是會好起來。
如果大家都預期經濟不行,所有人只想躺平苟著,那經濟就是會往預期方向差下去步入通縮。
進入通縮狀態以後,會把經濟中生產–消費–再生產的中間環節斬斷,會把預期的多米諾骨牌持續往壞的方向推
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如果沒有外力扭轉的話,演變到蕞後就會變成總需求收縮引發的持續經濟衰退。
我們現在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總需求面臨比較大的衝擊,傳統的三駕馬車目前沒有哪個能完全撐起總需求,後面就要看國家的智慧了。
尾聲:
就像我們在《美元是怎麼稱霸和收割全世界的》曾經說過的,自打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進入了信用貨幣時代。
信用貨幣時代意味著,經濟是透過債務來驅動的。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個人、企業和國家債務的增長。
還債是沒可能還債的,因為債務壓力越來越大,未來的主基調一定是寬鬆放水+低息。
不過一直放水也不行,只能是放一放收一收,儘量讓信用貨幣和債務週期匹配。
因為美元這種世界貨幣一直放水是不行的,還要考慮通脹和美元信用的問題。
只能是放一放之後收一收,也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這裡面水是信用貨幣,面是生產力水平。
如果水放多了,就要提升相應的生產力水平,讓放出來的水和生產出來的東西匹配。
比如當年美國把中國融入全球化貿易體系,就是透過中國這個投資價值窪地提供巨大的低價生產力。
中國這邊的產能起來了,一方面跨國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另一方面也可以壓低美元放水背景下的通脹

除此之外,還有個辦法是遇到生產力大爆發,財富的天花板變高了,多放的水也不是問題。

不過生產力突破需要時間,起碼是人工智慧、熱核聚變這種技術落地才能帶來質的飛躍。
如果從10年,20年,50年的這種長週期來看,各國在發展經濟債務擴張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放水拖時間。
簡單說就是你現在寬鬆放水了,把當前的問題往後拖,經濟還能多蹦躂幾年。
這期間才能夠有時間,繼續推動產業升級和改革財稅金融系統,不寬鬆刺激現在就得趴下。
所以我們看到全球主要國家都在持續寬鬆放水搶救,並不是因為它們比你傻,看不到長期債務問題的存在。
而是因為提高政府部門負債,同時寬鬆續命是目前情況下沒有辦法的辦法。
大家都在為了不要陷入像之前日本一樣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困境而努力。
這裡可能很多人都在糾結債務長期怎麼辦,要知道短期不救的話可能就已經要死了,還說什麼長期不長期的事情。
所以大家目前都是能拖一天是一天,等待科技和生產力大爆發。在大爆發之前,就看誰命硬能抗住。
這裡面誰能拖更久熬得住,就會成為最後的勝出者。拖不了堅持不下去的就會先掛,讓出自己的市場。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的第三部作品《人生起風時》已經出版。小夥伴們前段時間一直在問這個事情。


點選下方的圖片,可以直接下單。或者在噹噹搜尋《人生起風時》,也可以購買。期待大家讀完以後,給我一些反饋。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