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打破AI Agent能力上限的新產品誕生後,市場聲音為何會被撕裂?


文|梁思琦
編輯|董雨晴
來源|鳳凰網科技(ID:ifeng_tech)
封面來源|IC photo
3月5日晚10點整,隨著ID為“hidecloud”的使用者在B站按下一個釋出鍵,他和團隊背後的幾十名加班加點的同事沒有想到,一次小小的試水會引發如此大的波瀾。
這一晚,由Monica.im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Manus”正式亮相,在AI從業者圈層迅速引發關注,一位利益不相干人士在40分後發了一條即刻,“Monica新的通用Agent產品實在是太驚豔了!他們值得被載入史冊!”激動的他,甚至熬夜寫了一篇文章,又在凌晨1點拉了一個微信群,“一覺醒來,有800人申請進群 ”。
“不好意思各位,我還得工作,沒辦法一個個拉人了”。
由於產品當前採用邀請制註冊使用,且邀請碼一碼難求,上手使用的人並不多。根據演示影片,Manus是一款以“手腦並用”(Mens et Manus)為核心理念的產品,將AI從被動應答的工具升級為主動拆解、執行復雜任務的協作者。
Manus預告影片釋出當晚,社交媒體上就掀起熱議。一部分風險投資人將其視為最具潛力的AI標的之一,不過此後,隨後口碑向外傳播,各種超出產品本身的讚美之詞開始出現,到了3月6日,批評聲開始形成陣營,對Manus的技術實力發出聲討,認為其存在過渡營銷的嫌疑,甚至不少人認為那些讚美之詞都是廣告費帶來的。
一個打破AI Agent能力上限的新產品誕生後,市場聲音為何會被撕裂?

Manus是什麼?
簡單來說,Manus是一個通用型的智慧體,有獨立思考能力,規劃並執行復雜任務,再直接交付成果。
比如其在影片中演示的挑選簡歷、制定旅行手冊、供應商採購分析等。這得益於其背後應用的“多代理架構”(Multiple Agent Architecture),透過規劃、執行、驗證三大代理模組協同作業,模擬人類“Plan-Do-Check-Act(計劃-執行-檢查-行動)”的完整工作流。具體分工如下:
-
規劃代理:拆解任務目標(如分析股票資料)
-
執行代理:呼叫模型處理資料爬取、計算等具體操作
-
驗證代理:檢查結果並反饋修正。
其中,不同的代理可能基於獨立的語言模型或強化學習模型透過 API 或訊息佇列通訊。
在GAIA基準測試(由Meta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等專家參與設計)中,Manus表現突出,任務閉環率達87.3%,較傳統單模型架構(平均52.1%)提升67%,尤其在股票分析、房產遴選等場景中展現出更強的任務拆解與閉環能力。
基於以上創新,首批應用者驚歎於Manus實習生級的落地能力。例如在簡歷篩選中,它不僅能解壓檔案、同時處理多份簡歷不卡頓,還能記憶使用者偏好自動生成Excel表格,完整復刻人類工作流程。這源於團隊對B端場景的深度洞察,早期開發微信公眾號工具時積累的服務經驗,為產品注入了極強的場景穿透力。
另據3月6日白天參與Manus釋出分享的人士稱,Manus在模型能力上用了 Claude 和 Qwen(進行額外後訓練)。且成本更有優勢,約為DeepResearch的十分之一。目前,測試階段Manus將免費使用。

Manus背後的神秘團隊:
90後、“套殼”、連續創業者
Manus研發團隊有一個關鍵人物,即肖弘,行業內人士一般稱其為小紅或Red。鳳凰網科技曾在過去半年對AI應用賽道的拜訪中多次聽聞肖弘的名字。多數創業者對肖弘表現的頗為讚許,認為其在AI落地應用上非常有想法。
肖弘過去多年的創業經歷也實屬豐富。1992年出生的肖弘,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早期做過多個創業專案,如校園社交平臺“同窗圈”、二手交易平臺“易集市”。2016年微信公眾號爆發期,他推出“壹伴助手”“微伴助手”,以拖拽式排版、資料追蹤等功能精準解決中小企業的運營痛點,服務超200萬企業使用者,最終被某獨角獸企業收購,完成首次商業化退出。
2022年大模型技術爆發,肖弘率團隊於同年12月推出瀏覽器外掛Monica,透過整合Claude、GPT系列等主流模型,以“自然語言建立工具+共享工作流”模式切入海外市場。2024年年底,該外掛使用者數量突破千萬,成為海外AI外掛賽道頭部產品,為Manus的研發奠定技術及場景化基礎。
這也讓業內對Monica團隊有了新評價,套殼到極致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肖弘本人也時常自我調侃:“殼有殼的用處!”
Manus的另一個核心人員張濤,自稱古典產品經理,此前在工具、內容、SaaS領域都有所積累,在2022年後,其就在探索 AI 應用場景。本次產品演示影片的剪輯創作均是由張濤負責,其也在陷入風波事件後第一時間出面進行回應。

被撕裂的聲音
Manus的釋出對AI的落地應用本是一件無可厚非的好事情。特別是Manus開創了一種新的互動。
“有新產品出來不管怎麼說都是好的”,有從業者這樣對鳳凰網科技表示。但此次新產品釋出卻走入了兩個誤區:其一,是普通使用者在表達個人感受時使用了類似deepseek的描述,隨後跟進的媒體並未對這一描述進行核實;其二,是有人在二手平臺炒作,一度出現了高達5萬元的“邀請碼”(現已下線)。
因為超出實際的追捧與描述,讓部分從業者對此出現了牴觸情緒。
甚至就連主創團隊本身也未曾預料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主要研發成員之一的張濤在社交平臺回應稱,短期內會專注build。他表示,感謝大家對Manus的關注,特此澄清:1.我們從未開設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渠道;2.我們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3.內測期間系統容量有限,我們將優先保障現有使用者的核心體驗,並逐步有序釋放邀請。
其實在人工智慧進入主流視野的當下,一些新的聲音也該被正視。比如我們應該善用AI,但不能迷信AI,我們應該正視每一次創新產品的誕生,但不能捧殺,特別是像Manus這樣的初創型企業。
“過去17個小時對於團隊來說無異於一場充滿了各種意外的冒險”,正如李濤第二次回應所言,“manus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小嬰兒,離我們在正式版中想交付給大家的體驗還差很遠”。希望公眾能給這個僅幾十人團隊的小創業公司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