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解局
來源:正解局(ID:zhengiieclub)
文章已獲授權
從春節至今,一場關於人形機器人的全球大戰,在各家公司的花樣短影片中激烈地進行中,跳舞、空翻、跑步,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有人說,我的理想是機器人去幹活,我去跳舞跑步,結果現在機器人過上了我的理想生活。
人形機器人的“跳舞”與“空翻”固然是先進技術不斷突破的象徵,但真正滿足“人民需求”的關鍵在於解決實際痛點。所以,當正解局看到已經有人形機器人走到流水線時,我們是興奮的;當得知一大群人形機器人已經入職搬磚時,我們是震驚的——
就在前幾天,東風柳汽宣佈將於其汽車製造工廠內部署20臺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並計劃在上半年完成,應用於汽車整車製造。這是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批次進入汽車工廠的案例。
如果說之前跳舞空翻的機器人帶來的是獵奇,那麼,當第一批“牛馬”機器人持證上崗,我們離理想的未來,又近了多少呢?

從公眾視角看,2025年可謂是“人形機器人”元年。
從開年至今,100天不到的時間裡,我們爆發式地見證了中西方各類機器人的技術展示,在各種工作生活場景中游刃有餘,以至於每次看完機器人的宣傳片,我們都有一種“未來已來”的深刻觸動。
然而關掉手機迴歸現實,我們的生活依然一成不變。看著那些幾萬到幾十萬的機器人售價,它們似乎只是進化成了一個很貴的“大玩具”而已。
事實上對於企業而言,人形機器人早已不是“科技玩具”,而是一種可提升生產效率的新質生產力。
在特斯拉工廠,特斯拉Optimus Gen3正在執行電池分揀、裝置除錯、工具操作等任務,替代人工效率提升30%,未來他們可以在車間完成如焊接、噴塗等危險或重複性工序。

特斯拉Optimus Gen3
支援自然語言指令下複雜協作的Figure AI,在寶馬工廠執行高強度物流分揀,日均工作20小時,任務中斷率低於0.3%,未來將拓展至如老人護理的家庭服務和零售貨架補貨等商業場景中;
作為賓士合作方的 Apptronik,已經在汽車製造場景深度滲透。這些搭載32個執行器的Apollo機器人,結合賓士自動駕駛技術遷移,實現工廠內動態路徑規劃與避障。在賓士匈牙利工廠試點中,零部件配送效率提高40%,人力成本降低32%。
在中國,人形機器人也開始走進工廠“打工”。今年3月,數十臺優必選Walker S1應用“群體智慧”技術,開展了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工的協同實訓。
在極氪工廠,這些機器人在總裝車間、SPS儀表區、質檢區及車門裝配區等多個複雜場景,成功實現了協同分揀、協同搬運和精密裝配等多工協同作業。
目前,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系列已經在車廠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實訓。除了在極氪工廠的實訓之外,20臺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將在今年上半年“轉正入職”東風柳汽。

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極氪5G智慧工廠
是的,與跳舞空翻的其他機器人相比,這些在車間裡“枯燥無味”的搬磚機器人顯得沒那麼“炫”,但是,“笨功夫也是好功夫”。
“人形機器人進廠”看似科幻,但卻很可能揭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序幕——人形機器人,正成為中美科技博弈的新戰場。
尤其是在全球製造業面臨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紅利衰退的背景下,人形機器人作為“通用人工智慧的物理載體”,正成為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戰場。
這幾年,在勞動力紅利衰退的背景下,美國製造業迴流面臨勞動力成本高、技能短缺等挑戰,人形機器人進廠可以進一步降低了人工依賴,部分抵消了勞動力成本劣勢。
例如,根據ARK(方舟投資)的研究資料,美國製造業目前僱傭了近1200萬工人,他們每年累計工作約2300億小時,獲得的總薪酬高達7850億美元,創造了價值約2.4萬億美元的產出。那麼極端情況下,只要590萬臺每天工作16小時的機器人,就能夠維持現有的製造業產出水平(機器人數量僅為當前工人總數的一半)。
在這場對決中,美國在AI演算法、高階晶片領域保持領先,中國則是在硬體成本、供應鏈效率上建立優勢,例如我們的製造業工資僅為美國1/4,且供應鏈叢集成熟,2024年工業機器人安裝量佔全球50%。
另一方面,中國也在用更多先進性的策略實現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突圍。工信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到,聚焦3C、汽車等製造業重點領域,提升人形機器人工具操作與任務執行能力,打造人形機器人示範產線和工廠,在典型製造場景實現深度應用。對於應用場景的明確指示,就為中國人形機器人從“炫技”走向“生產力”打下了基礎。
可見,中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競爭,本質是通用人工智慧時代產業主導權的爭奪。這些在工業上看似枯燥的“笨功夫”,卻是影響世界未來的“好功夫”。

既然人形機器人對於未來世界如此重要,那我們是不是已經拿到了駛向未來的“船票”,甚至是“遙遙領先”了?
誠然,在這段時間我們的機器人完成了很多“世界第一”的動作,但是真實的世界總是殘酷的。只有流量,是遠遠不夠的。
就像圖靈獎獲得者楊立昆對人形機器人的“表演式展示” 持謹慎態度,他甚至批評某些機器人缺乏自主性,認為它們本質是 “電子動畫”,無法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在楊立昆看來,“真正的智慧,需建立在對世界的理解之上。”
所以,當我們的人形機器人能夠“跳舞空翻”,只是證明了我們在運動控制技術上獲得了突破,但是人形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具身智慧(Embodied AI)的發展。
例如,“將工具放入工具箱第三層” 這個連小孩都能聽懂的指令,但對於大多數機器人而言,卻是一個“世紀難題”。
因為人形機器人在沒有足夠智慧水平的加持下,無法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現有大語言模型(LLM)僅能處理文字,缺乏因果推理和物理常識。
在浙江大學機器人實驗室的負責人熊蓉教授看來,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價值在於適配人類環境、工具及互動方式。作為行為智慧的載體,具身智慧需透過“感知-推理-互動”閉環實現自主作業能力。
或許,相比起“騰空”,中國的機器人更需要“落地”。
第一個“落地”,是讓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出來,走到真實的工作生活中的應用去;
第二個“落地”,是我們要更加關注能讓人形機器人“落地”的具身智慧;
第三個“落地”,是讓人形機器人企業“落地”,不要建立空中樓閣,更是靠腳踏實地攻克關鍵技術。
縱觀全球,已經有一些人形機器人企業在具身智慧投入了更多的“笨功夫”。
在2024年5月的演示中,由特斯拉生產的Optimus可矇眼在辦公室地毯、瓷磚等混合地面行走,僅依靠感測器反饋維持平衡,還能使機器人能理解 “將工具放入工具箱第三層” 等複雜指令。
今年2月,Figure AI宣佈推出自主研發的通用具身智慧模型Helix,它是首款能對整個人形機器人上半身進行高頻率、連續控制的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可使兩臺機器人協作解決共享的長期操作任務。
作為中國人形機器人的代表,優必選創新提出了人形機器人群腦網路(BrainNet)軟體架構,並設計人形智慧網聯中樞Internet of Humanoids (IoH),為群體智慧的軟硬體實現提供了可借鑑的路徑。

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極氪5G智慧工廠
在複雜產線級任務的高維決策需求驅動下,優必選針對性研發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多模態推理大模型,作為超級大腦的核心引擎,推動BrainNet架構實現持續自我進化,進而迸發群體智慧。
本質上,人形機器人的進廠落地,標誌著它們向“通用勞動力”發展的正規化革命,有望推動人形機器人從 “替代工具” 向 “協作夥伴” 進化,開啟人機共融的智慧製造新時代。
即便如此,現在的人形機器人離我們的想象還是差得太遠了。儘管人形機器人 “具身智慧技術”發展潛力巨大,但它仍處於從實驗室探索向產業化突破的關鍵階段,儘管在工業場景的落地應用將驅動該技術的落地,但在其他場景依然任重道遠。
所以,當會跳舞空翻的機器人被流量裹挾時,人形機器人企業更要懂得“落地”的珍貴。人形機器人需要關注度,更需要專注度。以比亞迪,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向世界證明了,腳踏實地的埋頭做事,這種以技術為主導的企業,才是最紅的“流量明星”。
浪花洶湧,看不見的暗流才是推動前進的力量。
流水線搬磚,無人問津,直播間舞動,流量過億。人形機器人世界的“鄙視鏈”,似乎與普通人的世界並無二異。其實,不管是舞臺炫技,還是車間打工,人形機器人技術沒有高低優劣,更不存在道德評判,但哪一種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是理想的未來,這才是我們當下值得深思的。
在我們看來,未來人形機器人肯定不僅僅需要跳舞空翻,更需要在方方面面為我們帶來幫助。我們圍觀“表演式機器人”的時候,更應該關注到那些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應用場景的人形機器人。
因為它們走出的一小步,卻是我們邁向未來世界的一大步。
本文授權轉載自:正解局(ID:zhengjieclub)。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華爾街見聞、雪球、螞蟻金服、世界經理人等10多家主流財經社群特邀入駐。每天全網閱讀超過100萬人次,在這裡,穿透資訊迷霧,正解中國成長的力量。
【限時 8小時!私密通道開放】
因涉及敏感佈局,本文僅對長期活躍粉絲可見。
現開放圈內私募老師的核心交流圈。這位低調大佬擅長精準捕捉市場熱點,堪稱市場教科書。
點選關注獲取最新佈局計劃,立即加入實戰訓練營,掌握股市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