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壞了,真讓老外學會做飯了,國外的中餐廳這下危險了。

小紅書頁面全是外國人做中餐的影片和圖文@小紅書頁面截圖
繼洋抖住民“入侵”小紅書後,他們對中國的開發程度與日俱進。最近,“跟外國人PK做蒸蛋的中國人一敗塗地”,還成了社交平臺上的一大熱梗。
開啟“小洋芋”,入目全是外國人做中餐的影片,點開仔細一瞧,從番茄炒蛋到可樂雞翅,從雞蛋羹到糖醋里脊應有盡有。
單看那嫻熟的手法和色香味俱全的成品圖,一時間真不知道這是“西方”還是“新東方”。
沒錯,這批因tiktok封禁傳聞“逃難”到小紅書的人,已經不滿足於交貓稅、求中國人取名和在評論區交換表情包了。
於是,他們盯上了另一個新鮮(或好奇已久)的領域:中餐。
最開始前來圍觀的吃瓜路人們還覺得“外國人做中國菜”簡直難以想象,等到第一批學會了的外國人來“交作業”時,卻是不打折扣的“大大的驚喜”。
本以為會是一整個創新版(或惡搞版)暗黑料理全集,沒想到是天賦型選手終於撿到了TA的《九陽真經
》。

這幫躍躍欲試的“洋廚子”們的悟性高到令人震驚,短短幾天時間內,連蒸蛋這樣高難度的菜品都不在話下。
加了醬油和蔥花做點綴,甚至還特意用刀劃塊,這蛋賣相好到評論區的中國人紛紛驚歎:起猛了,竟然都看到老外教我做蒸蛋了。

外國人做蒸蛋的教學影片@Eshita
本以為是碰運氣或新手光環,但點開影片一看,打蛋、攪拌、加水和調味品,一套動作嫻熟得令人佩服。

外國人做蒸蛋的教學影片@Eshita
這叫人只能一邊望著大洋彼岸的“美式蒸蛋”垂涎欲滴,一邊低頭瞅了眼自己的“蜂窩煤蛋”,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外國人有什麼烹飪天賦?”

蒸煮炒燜全都不在話下,最愛的初學菜品是番茄炒蛋,到後來,連餃子、包子和蔥油餅都入了外國人的菜譜。
當“發麵”這樣高難度的動作都被外國友人們輕鬆拿下時,我承認我的CPU徹底乾燒了。
不但和麵的手法嫻熟,發麵的過程也很順利,做出來的包子皮薄餡厚、又香又軟,連捏出來的褶子都相當好看。

外國人第一次蒸包子@小梅
若不是看了IP地址,我真要懷疑博主其實是個從小在中國長大的“老內”。包子,花捲,叉燒,脆皮五花,不誇張,分分鐘可以出去開店創業的程度。
會做的菜比我這個土著還要多,你是老外,那我是什麼?

如果你覺得外國人只是學了個皮毛,那實在是太小瞧他們了。
現實是,中國菜的“核心機密”,確實可能已經外洩出去了。
有的博主,做一道黃瓜沙拉和香辣雞翅,蒸米飯,拍黃瓜,拍蒜,點火,倒油,調調味品,切菜,炒菜,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讓人看了只想舉起大拇指用中式英語狠狠點個贊:amazing!so gooooooood.

外國人嘗試做不同的中餐@Travis
有人說,誰懂啊,他甚至學到了中餐的精髓,煮米飯把手插進水裡的那一刻,我怎麼也不相信他沒在中國生活過。

他甚至掌握了“用手指測水位”的煮米飯精髓@Travis
然而,這位疑似“老內”或有高人指點的國際友人還會用手測油溫,用火鍋底料調味,甚至連顛勺都顛得很不錯。
看得評論區的中國人邊誇讚邊忍不住詢問:“請問我能去你家take some(吃一點點)嗎?”
也不是饞,只是幫忙檢查下中餐作業的完成度昂,放心,吃飯我是專業的。

再有天賦異稟的“洋廚”,扯得一手好面,第一次嘗試做麵條就讓陝西網友連連驚歎,“我一個西安人都在跟外國人學做麵條”“你知道你的廚藝已經打敗了一半的中國人了嗎”。

外國人第一次嘗試做麵條@Madison
秉持著不放過任何一個“好苗子”的理念,很快就有人推薦小姐姐去海底撈甩面。
沒想到她還真去了,不但去了,還大大方方戴上藍手套,上去就是扯,動作自然到隔壁的工作人員都忍不住偷看幾眼。
看樣子,下一場“洋悟運動”的目標就是教會外國人在海底撈跳著科目三,扯著面,順便唱兩句《恭喜發財》。

外國人去海底撈扯麵@Madison
如果說追求炒菜的色香味俱全只是初級段位,學習中國傳統的發麵、扯麵、包餃子技術是中級階段,那麼最有悟性的一批外國人,已經進化到了中餐的終極階段:擺盤。
曾在中國生活過的美國人Brenda,憑藉著自身優勢脫穎而出。
在其他學徒們還在為番茄切幾塊而苦惱時,她已經在研究紅蓮外形的荷花酥、金魚餃子和各種精緻漂亮的菜品了。
讓人看了只能驚歎,太捲了,你不說是美國人做的,我還以為是米其林大廚精心烹飪的佳餚。

美國人嘗試做中國菜的高階階段@Brenda
優秀的中餐學員,在食材缺乏時甚至可以舉一反三,跟著糖醋里脊學,自創一道“糖醋雞肉”。
因為國外買到的豬肉太臭,乾脆替換成了雞肉,沒有芝麻就撒點草點綴,做飯時小腦袋瓜轉得比誰都快。

第一次嘗試做自己最愛的中國菜@Zack
對於這些突然冒出來的“新東方大廚”,中國人的態度是:震驚,讚歎,支援。
21世紀困擾國人的一大新難題:外國人做中餐竟然比我有天賦,為什麼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評論區很快給出了答案,問題可能不出在這幫新手身上,可能出在Chinese自己身上,畢竟國人實在是太喜歡在做菜的時候“靈機一動”了。
比如,在做蒸蛋的時候,偶爾也會靈光一動加入點蔓越莓、梭子蟹、肉和海蜒,燉成一鍋“滿漢全席蛋”。

還有原本很easy的一道拿手菜,煮了一半非得靈機一動加點料,倒完番茄、香腸,再一股腦加入生抽老抽醬油胡椒粉各種調味品,最後灰溜溜地把這鍋“大亂燉”
全倒掉。
嗨,自己折騰自己,不是嘛。

外國人的教程:兩個雞蛋,100ml水,10g鹽,10ml醬油,出鍋。
中國人的教程:兩個雞蛋,適量開水,少許鹽,少許醬油,誒,我突然有個天才的想法。
於是,就誕生了大學食堂被吐槽良久的火龍果炒魷魚和哈密瓜炒肉。

有人辣評道,家裡沒鹽了就倒醬油代替,圓蔥和大蔥混著用,甚至做一道可樂雞翅都要想著能不能換雪碧試試,你能成功才怪呢。
本以為無糖可樂更健康、適合咱們健身達人,上不了色才意識到加可樂就是奔著裡頭的糖來的,活脫脫大冤種,好的,下次記住了。

也有網友指出,可能是做飯的洋博主們本來就是烹飪界的能手,只不過終於拿到了稱手的“青龍偃月刀”(中餐菜譜),而遺憾落敗的選手則根本不會把影片發出來。

當然,也有不服氣的,懷疑問題其實出在食材身上。
一定是那邊的番茄和雞蛋更好,不然憑什麼他們蒸蛋一蒸一個成功,我做的卻永遠都是標準的“蜂窩煤”。

然而,事實是,因為禽流感,老美部分地區貨架上的雞蛋都被一掃而空了。
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用9美元12個的雞蛋勇敢地嘗試做中餐蛋羹,或許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真實寫照。

美國貨架上的雞蛋被一掃而空,價格也明顯上漲@上游新聞
除“TA怎麼做的比我還好”的驚歎外,很多中國人也在嘗試和外國友人交流。
比如誇讚對方“NB”“yyds”,逼得好學的外國人在評論區直問“What does this mean(這是什麼意思啊)?”
看這架勢,很快他們將不僅學會中國菜,還能同步學點中國話和熱梗。

機翻語言的經典笑話在烹飪圈當然也少不了,比如熟悉的番茄炒蛋就被硬生生翻譯成了“雞蛋進到西紅柿”。
你說他抽象吧,他又的的確確把這道菜的食材和烹飪方式都寫得清晰易懂,你說他寫實吧,這未免也太過寫實了。
評論區是一片跟風模仿的“機翻中文”,讓博主下次試試“開水淹死雞蛋西紅柿”“高溫悶乾土豆屍體”“豬裡脊淹死在熱油鍋”,用詞一個比一個驚悚。

今天我嘗試了一道美味的“雞蛋進到西紅柿”@Cyril西里爾
只是這怎麼讀怎麼擰巴的機翻語言,還不如一句人人都會的簡單的“good”聽起來自然,甚至可能鬧出點溝通失敗的笑話。
比如,口水落下來時候,外國人是真的很擔心“掛在下巴上”這件事。

有些好學的中餐學徒,學會了一道菜還不夠,在評論區請求中國網友給自己推薦下一道菜。
前一段時間在“小洋芋”上討要的表情包終於派上用場,連“老鐵”都信手拈來,好傢伙,不敢想象再過幾天他們會進化到什麼程度。

中國網友也不含糊,紛紛在評論區曬出了自己珍藏的菜譜。
有的是正常的可樂雞翅、黃燜雞,也有的直接給外國人上了強度,故意點了道高難度菜品。

你甚至在這裡能看到流傳已久的地獄笑話,比如廣東人推薦的下一道菜,清蒸福建人。
估摸著小老外盯著翻譯思考了半天也沒想明白,福建人是究竟怎麼成為一道菜的。

當甜鹹粽子的南北之爭走出國界,你就能在原本一致讚歎的和諧評論區裡,聽到不同的聲音。
根深蒂固、刻在基因裡的地域口味已經無法改變,那拉攏過來白紙一樣的外國人,便成了“甜黨”“鹹黨”們的首要目標。
於是,剛學會做中餐沒多久的小老外,便成功透過評論區的爭吵,瞭解到了自己正在學的那道菜,究竟有多少種做法。
比如番茄炒蛋的甜鹹之爭,就“能不能放糖”這點,四川人和廣東人又能再吵上一年。

點進評論區,你將能欣賞到一場無比激烈的菜譜之爭:西紅柿雞蛋加不加水,雞蛋羹要不要放醬油和芝麻油……
轉了一圈中國人自己都不得不感嘆: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小小的玩意還有這麼多種做法呢。
拿可樂雞翅為例,有人看到博主“焯水”,急得直呼“彷彿體驗了意大利人看到掰意麵時候的心情”。

也有人趕來誇誇博主的進步,“你焯水了!肯定好吃。”

甚至就“需不需要拿油煎”,都要用“b站有up主做過實驗”來有理有據地辯駁好幾層樓,估計外國人看到後和我的心情是一樣的:不如你們打一架?
眾口難調是存在的,但評論區的基調大體是相當積極的。
如之前有“逃難”到小紅書的外國網友在社交平臺感慨“中國人真友好”“中國接納了我”一樣,由衷的讚賞和支援畢竟佔據了絕大多數。
在東北人笑著感慨“鐵鍋燉大鵝都會貼餅子了,完蛋了我們的核心機密全洩露出去了”時,義大利的新手廚師還會反過來給包不好包子的河南同胞們喂一口熱乎的雞湯,“只要我可以,你也可以。”

看得我這個“廚房殺手”都心癢癢的,今晚我也要嘗試下做雞蛋羹,成功的話就再“靈機一動”創新出更多口味,希望能打敗80%的外國人。

據說做菜如做題,看著菜譜容易,實踐起來難度倍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點選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不苛求正確,只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