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整理:小風
@喵~
爸爸年前突然走的,讓所有人措手不及,我沒來得及見他最後一面。他生前我們並沒有細膩溫情的父女關係,更多的是事務性的溝通。結婚生子他都寫過家書給我,當時匆匆看過並未做任何回覆。他是家裡拿主意的人,總覺得他會一直那麼強勢有主見。就連照片他也是拍得最少的,從沒想過他的生活軌跡就這樣戛然而止。儘管目前我能正常生活,但巨大的遺憾與感情缺失,將像烏雲一樣在我頭頂,永遠不會散去。
@魔女
媽媽走後,去登出戶口,工作人員把媽媽的身份證剪了一角給我們作紀念;收到媽媽工資卡打入的撫卹金;看到身影像媽媽的老太太…… 這些時刻,我都會淚流滿面。自責當時媽媽走前一個月,自己忙忙碌碌沒陪她,以為只是感冒,沒重視,直到她進重症監護室,還天真以為她能出來,直到她在我左肘彎裡永遠閉上眼睛,心痛不已。即便知道會有這一天,仍哀傷許久。

《記我的母親》劇照
@Lermon
媽媽25歲非婚生子生下了我,獨自養大我很辛苦。早些年媽媽做生意還有錢,後來都被騙了,家裡人對她也不好。
2014年,我大學畢業去了北京工作,起起伏伏,那時我只想逃離原生家庭,慢慢就跟媽媽疏遠了,對她越來越不耐煩。這幾年工作順心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我想終於可以把媽媽接過來,帶她去看世界,她也答應了。
可上個月月初,我接到了電話通知。媽媽在工作中意外去世了。我的世界沒有了。
@趙曉丹
奶奶在還很健康時自己選的布料,找人給自己做了壽衣,還在我們都不知道的時候拍了遺照。那時的我,總覺得離別遙遙無期,每次看到她櫃子裡的壽衣,都不願意多看一眼,我以為她會陪我很久很久,會在每一個節假日等我回去。
奶奶離去得很突然,於我而言,很多遺憾成了終生難以撫平的傷痕。和遺像裡的她對視的時候,我流著淚怪她不等我回去,而她,好像責備我不顧疫情危險執意回家。
下葬蓋棺時,我擠進人群想和奶奶做最後的告別,殊不知,告別是漫長的,後來每個平凡的日子,我都會因為某個小事想起她或哭或笑。
兩年多了,我還是很想她,在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我想我們都深愛著彼此,死亡不代表結束,願來生,我們還可以相伴。

《人世間》劇照
@麥恩麗
2022 年 2 月 28 日晚上 6 點多,接到家裡電話得知外公離世,大腦短暫空白,聽到身旁馬路上的鳴笛聲才接受事實。凌晨返家看到冰冷棺木裡的外公,陰陽兩隔。2 月底廣州已穿單衣,皖南老家卻陰冷。2月底的廣州已穿上單衣,皖南的家卻還是陰冷的。外公過年時說等到天氣暖了,他要在家門前種滿花,春暖花開的時候大家都回來陪他看風景,給他拍照片,終究還是沒等到。沒等到的事情太多了,遺憾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這位老同志了,媽媽也再也沒有爸爸了,我沒有外公了。
@神的遊戲
高二時外公去世,我沒見到最後一面。外公的離世對我影響很大,很長時間悔恨自己忽略他在病床上的呼喊,無比想念。這兩種情緒交疊,即便過了 8 年,仍不能釋懷。如果能再和外公相處,我想為他揉腿、餵飯,可難過的是,我連外公的口味喜好都不知道。
@張慧穎
記得小學三四年級姥爺去世,我和表姐抬著紙糊紀念品在大街上跑,沒有悲傷情緒,被鄰居叔叔問老人去世怎麼還高興。那時可能不理解死亡,也不知如何應對。後來高中畢業前後姥姥去世,第一反應仍是沒哭,直到大家去墓地我在家時,才突然放聲痛哭,媽媽回來抱了我好久。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劇照
@Angela
從小跟姥姥長大,她是一位非常慈祥善良勤勞的老太太,我就像她的小尾巴,走到哪都跟著她,姥姥在哪,家就在哪。去外地上學後,每次回來,姥姥都會買上我愛吃的,在街口等著我。在異地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為生活忙得團團轉,沒能好好陪伴照顧姥姥,2012年出國進修,姥姥病重了,趕回來陪了她最後一程,好後悔再也沒有盡孝的機會了,世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這些年過去,每每想起,眼淚都會湧上來,後來把姥姥的照片放在手機相簿裡,把她最愛穿的衣服放在我的衣櫃裡,遇到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會在手機記事本里給姥姥寫信念叨唸叨。現在想起姥姥,依然會流淚,但疼痛在減少,因為我知道最終我們一定會再見面,而且永遠不會分開了。
@Echo
2011 年夏天,跪在奶奶遺像前痛哭,家裡人不太懂 18 歲的我。我找遍家裡所有地方,也沒再見到奶奶。好在那個夏日夜晚,看到螢火蟲飛到蚊帳邊撲閃,也許那就是告別。遺憾就永遠遺憾吧。
@Tree Pi
小時候看《哈利波特》,印象最深的是小天狼星摸著哈利胸口說 “珍愛我們的人永遠不會真正離去”。老媽已離開十四年,遠超她陪伴我的七年。我永遠記得她讓我把碗裡每粒米吃乾淨,路過街邊鋼碗會拿出零錢,臨走還說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有時幻想在宇宙某光年遠處星球上架望遠鏡,是不是就能看到地球上鮮活的她。她一直活著,在更往前的時空,在回憶裡。

@坑坑
直到爸爸遭遇事故去世,四十歲的我才第一次踏進了殯儀館,在凌晨四點。很多細節我都想不起來了,只納悶,夏天怎麼可以比寒冬還冷?我的身體明明被凍得不停顫抖,神經卻木木地不聽使喚。
按照鄉村傳統,爸爸意外離世,骨灰要在殯儀館寄放三年。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忌日和春節前,我和家人們都要去殯儀館祭祀。不再覺得殯儀館可怕,爸爸在那裡呢。感覺在那個特定空間裡,我的所有意念都可以透過空氣傳達給另一個世界的親人。
有人說,父母是子女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不在,子女就要直面死亡。直面也沒什麼,我不再畏懼死亡了,想到另一個世界裡有父親,還有祖輩們在,也許在那邊團聚,守望這邊也不錯。於是,我從心如死水變成了心靜如水。同樣都很平靜,但自己知道內裡還是有些不同的,至少在當下,我還是擁有著生機,珍惜著每時每刻的現在。

《獅子之家的點心日》劇照
@lisa
失去摯愛衝擊力巨大,完全打碎生活。人會像走在黑暗隧道,看不到光明,渾渾噩噩無法正常生活。這時親人朋友的陪伴、無條件包容很重要,有時人會不講道理、情緒爆發,其實背後是哀傷。如果親人朋友能接住情緒,看到哀傷,加上心理諮詢師幫助,隨著時間推移,帶著哀傷重建精神支柱,也能活得豐盛,從此更懂得珍惜、理解人、明白人生不易。
@陳春
三年前爸爸離世,被推進火化爐那一刻,媽媽崩潰大哭,親戚提醒 “節哀”,她很快停止哭泣,但悲傷不會停。之後很長時間,媽媽提起爸爸都會低泣。那時我因覺得爸爸對媽媽態度不好有怨,除某一時刻,硬是沒掉眼淚。好在堅持心理學學習,面對和療愈自己,協助媽媽看見內心的失落、悲傷、內疚、虧欠,解開曾經的心結,接受爸爸已不在的事實。四年過去,現在想起爸爸,悲傷痛苦褪去,只留下溫暖,感謝他為家庭的付出,這份愛一直在我們心裡。
@陽光燦爛的日子
作為小女兒,和父親感情很好,他像朋友一樣尊重和愛我。11 年前父親離世,我一方面覺得他在平行時空,另一方面遇到問題會想象他會給什麼建議。大概因為他給的愛和尊重足夠多,所以我常想念但不覺痛苦。這也讓我思考要珍惜身邊人,給足夠愛和尊重,希望自己離開時,留給親人的不是痛苦,而是像父親一樣,即便離開,愛也能陪伴親人一生。
@嚮往
我們恐懼死亡是因為未知,因為世間有留戀。父親從生病到去世 7 個月,看著他心電圖變直線,清楚此生再沒爸爸了,但爸爸一直在我心中。經歷這些,我內心強大,不再恐懼死亡,畢竟沒什麼比死亡更可怕。

@小羊咩咩雪
高二時爸爸去世,第一次去火化場。第二次是外婆去世。流程大概是殯儀館車來接走,辦理手續等待火化。一號車間有三間火化室,爸爸在最右邊,房間門口小白板寫著他名字。燈亮火化中,我們等了兩三個小時。燈滅,拿著骨灰盒整理 “碎片”,是灰和骨頭骨架。抱著骨灰盒打大黑傘接爸爸回家,佈置靈堂,超度三天後送爸爸 “上天”。那是第一次經歷至親死亡,我覺得像夢,沒當著眾人面哭。那幾天家裡人多,我喜歡熱鬧卻不想是這樣的熱鬧。這三天回想過去,守夜、哀悼、祝願,算是一種療愈,我慢慢接受了爸爸的死亡。恰逢清明,我買了車票回家,覺得爸爸也想我了。
@光明創造 曾靈鋒
在安養院和人民醫院臨終關懷室做義工,涉及前期醫療病情稽核、家屬溝通、財務梳理和遺囑、精神信仰需求、太平間溝通、火葬場出殯。與其說服務臨終者靈魂,不如說是他們用生命最後旅程給我上了深刻一課。
@MY
十年前媽媽因癌症晚期,病痛折磨下決絕地離開。她不願去醫院,不接受姑息治療,走得突然。她活得明白,不願給家人添負擔。我當時接受不了,差不多用五六年才理解、平靜接受現實。真希望有更多人和專業機構從事臨終關懷工作,這才是偉大事業。

《情書》劇照
@木頭呆爸
父親確診癌症後,我強迫自己儘快接受,迷茫絕望後配合治療。後來看到安寧療護訊息,但對三線城市的我們是奢望。父親彌留最後兩個月,身心承受巨大痛苦。《最好的告別》還沒翻完,父親已離去。
@荊棘載途
小時候對死亡沒概念,家中長輩健康。最早對死亡的印象是家裡養的雞被吃掉,很傷心。後來家裡動物因拆遷被送人,沒太多感觸。2003 年大爺因心臟病去世,我四年級,他先天心臟病,走前吃了碗麵條。對這事記憶零碎,當初可能沒太傷心,卻被很多人勸慰,只能裝作傷心。現在想可能是太小不明白死亡意義。
初中青春期叛逆,我常想活著的意義,沒滿意答案。後來上學、讀書、談戀愛、工作,一切順利卻沒大成就。2016 年姨夫去世,2017 年姥爺因癌症去世。那段時間我常幻想自己的哀悼會,想活著或許是因為愛,為了愛我的和我愛的人。結婚後,活下去的牽絆又多了一個人。現在我覺得活著是一種體驗,每個階段都有獨特體驗,這是目前我對 “活著” 最滿意的答案。
@落雨天
爸爸和媽媽都因癌症離世。媽媽患病時我們很多不懂,她走時很疼。後來爸爸患病,我們懂多了,陪伴他走過最後日子。癌症折磨病人,家屬也艱難,感恩有姐姐、弟弟一起面對。

《都挺好》劇照
@消弭
前幾年和母親討論死亡,她甚至說不出那個字,如今見識身邊變故後,我們能討論圍死亡期了,她聽我簽了器官捐獻也想加入。我們坦然面對死亡,正如坦然面對生活。
@葵
24歲生日不到,媽媽被確診癌症晚期,確診那天是2007年5月5號,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在醫院,爸爸還沒來,醫生就把病理結果告訴了我,我當時平靜地問醫生媽媽還有多長時間,她說三個月,我“哦”了一聲,轉身離開,然後淚如雨下。擦乾眼淚,進病房告訴媽媽她沒事兒,只是有點兒貧血。那天晚上我失眠了,當太陽昇起時,我想好了怎樣讓媽媽過好這人生的最後三個月,我一夜長大。每天下班後就去醫院給她餵飯,洗澡,整理大小便,給她讀小說雜誌。媽媽越來越瘦小,她恍惚間變成了我的孩子,我叫她“小芊芊”,我在給她餵飯,哄她開心時,彷彿看到小時候她精心哺育我的樣子。2007年7月30號,媽媽離開了我們,差不多三個月。那三個月後母親變為天使,我由女孩變成女人。母親走後,我一直沒有夢到過她,老人都說,她是放心我的。
@婆婆丁
外公離世對我影響深刻。他在舅舅要求下靠血透延續兩個月生命,毫無生活質量,半昏迷中都呻吟難受,讓我覺得死對他或許是解脫。人固有一死,我希望自己最後能在舒適環境、家人陪伴下安然離世,而非躺在 ICU 獨自等死。

《歲月自珍》劇照
@yan
感覺自己身體機能下降的時候,和家人坐下來,認真地討論身後事,爭取活出生命的寬度。面對死亡的準備,其實就是“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