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有一個讀者朋友提問,孩子上小學性格太內向了不懂得交朋友怎麼辦?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實際上,內向或者外向不是一個好詞,因為它並不能準確的表達出一個人真實的精神和人格特徵。
我覺得可用自信,開朗,樂觀,堅強,
不自信,自卑,軟弱這類詞,
來形容一個人。
內向或者外向可能有基因的因素。
但一個人是自信,樂觀,堅強,
還是不自信,不樂觀,不堅強。
這個至少90%的原因,就出在後天的教養上。
從生下來開始,0-6歲期間,沒有得到好的教養。
0-2歲是健康,營養,硬體發展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營養虧空一輩子也補不回來。
2-7歲時前運算階段,這個時候兒童大腦開始發展,開始對外產生感知和建立聯絡,誕生自我思維能力,擁有了自我意識。
在這個時間段,安全感和友愛陪伴,是最重要的。
這個時間段也是最容易出現所謂童年陰影的階段。
所以為什麼說「內向」的小孩更容易被校園霸凌。
內向只是表象,其實他們並不是內向,而是敏感,畏懼,自卑,懦弱。
他們並沒有從家庭中得到什麼安全感,友愛,陪伴。
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就是,聽話,懂事,安分點,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不要給我添麻煩,一切事情都必須聽我的,給我省心最重要。
牙齒和舌頭還有互相磕碰的時候,一家人怎麼可能100%徹底服從,聽話,省心。
這期間是必然有大量的糾紛,異議,不同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靠溝通,交流來解決,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標準,只要符合這個標準就以此行事。
但是絕大部分家長的標準,並不是理性與合理,而是身份權威。
符合我家長身份的,就是對的,不符合我家長身份權威的,就是錯的。
長期以往,小孩必然是服從,逆來順受,懦弱自卑的。
你這麼控制了他7年。
7年後上小學,突然你就開始嫌棄他,
不夠堅強,
不夠勇敢,
被人欺負不敢還擊,
社交能力太差,不懂交朋友,沒有辦法融入環境。
拜託,這些不都是你教的麼,
他就是嚴格按照你這7年的家庭教養來行事的呀。
你是你教養的完美成品,
你現在開始嫌棄他這不好那不好。
你賤不賤吶?
對於幼童而言,10歲左右,言行比較差的,除非是天生的缺陷,比如ADHD,阿斯伯格等等。
如果只是普通的認知行為能力低下,
那麼100%一定是父母有問題,無一例外。
沒有不好的幼童,只有不好的父母,這是一條真理。
-end-
更多精彩觀點,歡迎點選關注
歡迎大家把我設定為星標置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