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科普:所謂國學究竟是什麼?

中國傳統學術沒有哲學科學數學邏輯學之名。這些詞語都是外來語,主要來自日文。
中國傳統學術即所謂國學,現在貌似很熱,其實也很少講清楚的。
近期永樂大典被炒的大熱。有人甚至聲稱近代西方學術都是抄襲永樂大典的。這不僅是無知之論,也純屬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誰看過永樂大典?沒有看過你怎麼知道人家抄你的?)
《永樂大典》是一部規模宏大的類書,涵蓋了從先秦到明初的各類文獻,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

此書的確可以作為國學傳統學術集大成的彙集,但是自成書以後,此書只能查閱,不可能通讀,因為過於浩瀚。此書大部分基本都已散失。今日所見殘存散本,沒有什麼神秘,泛泛無甚高論。(我讀過))
清代乾隆皇帝以紀昀為首令其編撰《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也是一部具有集大成意義的叢書彙集。全書以儒家經典為主幹。但是編纂過程中依據滿清的政治要求對文獻進行了刪減、修改和評價,有不少篡改。儘管如此,此書仍然儲存了大量古代學術經典,仍然堪稱所謂國學的集大成之作。
中國古代學術,所謂國學,依據紀昀的分類,乃為四部:經史子集。
經是經學是官方學術,主流學術。經學是治國之本的國家意識形態。不允許質疑,非議、改變。所以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下二千多年,中國主體官學國家意識形態基本一成不變。
史是史學,主體也是官學,史官之學。自古朝廷重視史學,是因為史學與政治緊密相關。而記錄史實可以印證天道,告誡皇帝的舉止言行。這就是史學對政治的鑑戒作用(所謂資治通鑑本意在此)。

非史官之學,民間修史一般不允許,官方不承認,稱之為野史。
子學即諸子學,是私人學術,百家著述,一些具有哲學或者科技探討性的民間學者著述在此部之中。
所謂集即文集,主要是古代的文人吟唱,風花雪月,文學文藝詩詞歌賦皆歸入集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經史子集的分類解釋如下。

經部總敘原文:

“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

經部書籍由聖人(孔子)裁定,是為後世樹立思想道德典範的典章制度,意義重大,如日在天。
史部總敘原文:

“史之為道,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於《春秋》,莫詳於《左傳》。”

紀昀史學含糊言之,因為史學可以借古喻今極其敏感,所以他只敢談撰寫原則。
子部總敘原文:

“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區而列之,名品乃定。”
六經之外私家立說的著作都是子書,且說明從《七略》開始對其進行了明確的分類。
集部總敘原文:

“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別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晚出,詞曲則其閏餘也。”
集部中楚辭出現最早,然後是別集、總集等,詩文評論出現較晚,詞曲是附屬部分。
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經史子集的收錄範圍概述如下:

經部:主要收錄儒家經典及相關著作,是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與道德規範來源,包含《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孟子》《爾雅》《孝經》等十三經,還包括研究語言文字的小學類著作,如《方言》《說文解字》等。
史部:收錄各類歷史著作,按體例分為紀傳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十五個類別,代表作品有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
子部:涵蓋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等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十四類。如儒家的《荀子》、兵家的《孫子兵法》、法家的《韓非子》、醫家的《黃帝內經素問》等都屬於子部。
集部:主要收錄文學作品及文學評論類著作,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其中,楚辭類以《楚辭》為代表;別集類如《李太白集》《東坡全集》;總集類如《全唐詩》《全宋詞》;詩文評類如《文心雕龍》《二十四詩品》;詞曲類如《斷腸集》等。
中國傳統學術所謂國學,就是此四部學術。
必須注意其中沒有西方模式的哲學、科學、邏輯學、數學的分類。實際上是完全不同於西方學術體系的一套獨特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
近代(鴉片戰爭以後)以後,西方學術傳入中國。

科學、數學,中國學術界基本全面學習,且有所發展。
但是哲學邏輯學究竟是何物,則至今懵懵懂懂。各人自說自話,不知其然所以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