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x史睿x李學軍:書,人類最後的避難所|活動

3月1日(週六)15:00,歡迎書友們蒞臨先知書店·文華空間,參加由活字文化主辦,先知書店、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承辦的《牛津全球書籍史》新書首發式,與真格基金的聯合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王強,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史睿,以及活字文化總編輯李學軍三位老師一起,暢聊5000餘年書籍與時代同生共長的故事。
2024年度商務印書館十大好書
《牛津全球書籍史》(插圖本)
🛒 點選圖片,將《牛津全球書籍史》加入購物車
[英] 詹姆斯·拉文 主編
李家真 譯
活字文化 策劃
商務印書館 出版
16位來自哈佛、劍橋、牛津大學等
名校學者及藝術家聯袂撰寫
160餘幅珍貴插圖
展現一幅書籍構成的人類精神版圖
打破時間藩籬和地理藩籬
遍訪古今、縱覽全球
新視野、新知識、新寫法
開啟一場異彩紛呈的文明之旅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但對於書籍的產生、傳播的歷史,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英國著名書籍文化史家詹姆斯·拉文主編的《牛津全球書籍史》問世以來,引起學界廣泛關注。該書旨在同時打破關於書籍的兩道認知藩籬,即時間藩籬和地理藩籬。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十六位知名學者遍訪全球、縱覽古今。在出版家李昕先生看來,《牛津全球書籍史》視角新穎,擺脫了以往歐洲學者在撰寫世界史時出現的歐洲中心論的影響,關注到歐洲以外地區書籍發展的歷史,“是真正的全球史”。
閱讀《牛津全球書籍史》,我們會發現,從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載數碼圖文的電子書,書籍5000餘年的歷史畫卷波瀾壯闊、異彩紛呈,成就了人類文明,其中蘊含的關於書籍史的新鮮視角會讓我們大開眼界。
與市面上一般書籍史不同的是,《牛津全球書籍史》的寫作方式,不僅僅是像百科全書那樣,羅列一些概念、名詞,而是把書籍的歷史放在一個更大的歷史背景下來觀察,也就是把整個書籍產生、發展的歷史與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社會文化相結合。而這種新的視角,在短影片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
碎片化的視聽產品為我們提供短、平、快的資訊,卻往往忽略了其中的複雜性和歷史感,這樣提供的價值觀既不全面,也跟現實生活脫節。這或許也是我們在面對複雜的現實問題時,感覺無力、迷茫的原因之一。《牛津全球書籍史(插圖本)》告訴我們,書籍不只是一種商品,它所連線的更是一種文化的、先導的東西。書籍的歷史是文字與圖畫的歷史,也是印刷和製造的歷史;是發行與傳播的歷史,也是閱讀與接受的歷史。
在新書《牛津全球書籍史(插圖本)》出版之際,活字文化聯合先知書店、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邀請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王強,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史睿,以及活字文化總編輯李學軍三位老師,做客先知書店·文華空間,以“書,人類最後的避難所”為題,暢聊書籍與時代同生共長的故事。
王強、史睿、李學軍三位老師,既是讀書、愛書之人,又是寫書、做書之人,可謂與“書”打了一輩子交道。在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慧的持續火爆的當下,各行各業都在遭遇巨大沖擊,寫書、出書,乃至讀書也不例外。活動當天,三位老師也將借《牛津全球書籍史》,談談人工智慧時代的書的現狀,並大膽預測一下書的未來。
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我們堅信,無論時代走到哪裡,讀書一定是生活永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書,是人類最後的避難所!

——《牛津全球書籍史》新書首發式
【活動嘉賓】
王  強

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

×
史  睿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
×
李學軍(兼主持)
活字文化總編輯
【活動時間】
2025年3月1日(週六)
15:00-17:00
【活動地點】
先知書店
(北京市朝陽區遠洋國際中心E座27層)
【報名方式】
即日起可掃碼預約
線上直播
點選“預約”,即可收到開播提醒
相關推薦
牛津全球書籍史(插圖本)

[英] 詹姆斯·拉文 主編
李家真 譯
活字文化 策劃
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 出版
2024年11月
關於書籍的14個全球故事
——從泥板刻字到電子書
《牛津全球書籍史》除了細述書籍從古至今物質形態的各階段演變,尤其著眼於書籍與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的互生互長,將書籍置於大歷史的背景下觀察,視野開闊,資料翔實,論述新穎,既具有研究的核心,又以曉暢易懂的文字和珍稀高畫質圖片呈現,構成了一部深入與全面、學術與普及並重的全球書籍史。
作者及譯者簡介
  • 詹姆斯·拉文(James Raven)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士,劍橋書籍專案信託基金會主任,埃塞克斯大學現代史榮休教授。
  • 李家真,曾任《中國文學》執行主編及《英語學習》副主編,現居重慶,專事文字。寫有大量隨筆,譯有《泰戈爾英文詩集全集》《紀伯倫詩集》《丘吉爾傳》《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王爾德小說童話全集》《培根隨筆全集》《瓦爾登湖》《兩河一週》《鱈魚海岬》《緬因森林》《呆廝國志》《論人》《論批評·雲鬟劫》等作品。
名人推薦
很多書籍令我們怦然心動、流連忘返。書籍史的出現,說明書籍將成為歷史嗎?恰恰相反,書籍史告訴我們,書籍不斷地在獲得新的形態。這部《牛津全球書籍史(插圖本)》包羅永珍,圖片精美,會讓我們更加喜愛書籍,對書的未來充滿信心。
——貝小戎(《三聯生活週刊》資深主筆,書評人)
展讀此帙,得見書在無數時空的曼妙化身,得見書在無數時空予我們的宏溥恩惠,豈不令人愛書彌篤,願與書緣定三生,乃至千世萬世?
——李家真(《牛津全球書籍史》譯者)
這本書既是書的歷史,也是書創造人的歷史,箇中人和書的故事令人回味。
——林道群(資深出版人)
此書由來自哈佛、劍橋、牛津等大學的16位學者聯合撰寫,以學術新視野和全球新視角將5000年書籍史做了一次精彩的圖文呈現。若要保持對書籍的熱愛,我們需要重新整理“書籍觀”。而於當今之世完成這一重新整理,非藉助全新視野的書籍史不可。這本《牛津全球書籍史》,可謂來得正是時候。書前的《書籍史時間線》尤其讓人耳目一新。我已經發現這個“時間線”有許多“缺環”,但這也恰恰說明,我們需要有一個獨特的“時間線”來幫助我們梳理自己的“書籍史”。
——胡洪俠(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