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家李昕:這是一部真正的全球史,讀來很過癮

英國著名書籍文化史家詹姆斯·拉文主編的《牛津全球書籍史》問世以來,引起學界廣泛關注。該書旨在同時打破關於書籍的兩道認知藩籬,從時間和地域兩個維度,對書籍在全球的演變、在不同文化中的形態、書籍與不同文明結合的特點等方面,進行了總括性但又有細節的論述。
閱讀《牛津全球書籍史》,我們會發現,從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載數碼圖文的電子書,書籍5000餘年的歷史畫卷波瀾壯闊、異彩紛呈,成就了人類文明,其中蘊含的關於書籍史的新視野、新知識、新寫法會讓我們大開眼界。
在出版家李昕先生看來,《牛津全球書籍史》視角新穎,擺脫了以往歐洲學者在撰寫世界史時出現的歐洲中心論的影響,關注到歐洲以外地區書籍發展的歷史,“是真正的全球史”。
細說圖書的前世今生

李昕|文

本文原刊《中華讀書報》(2025年02月26日)
對於讀書人和出版人來說,商務印書館新近出版的《牛津全球書籍史》,或許是一本可以填補知識空白的著作。
這真是一本新書,它的英文原版是2020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可能知道,書名可以加上“牛津”兩個字的,一定是這家出版社的品牌書。
《牛津全球書籍史(插圖本)》[英] 詹姆斯·拉文 主編,李家真 譯,活字文化 策劃,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 出版,2024年11月
因為是新書,所以它的視角比較新鮮。它不像以往歐洲學者寫世界歷史,總是擺脫不了歐洲中心論的影響,常常忽視歐洲以外地區的歷史發展,所以侷限性很強。這本書是真正的全球史,它把人類五千年來的書寫歷史一網打盡了。從楔形文字的書寫一直到今天風行的電子書,時間上的延續性和地域上的跨越性,使它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圖書書寫和製作的故事完整呈現。對我來說,讀起來很解渴、很過癮。
書是記錄人的書寫的。要講圖書的製作和傳播,首先要講清楚書寫的傳統是怎樣產生的。這本書告訴你,人類書寫的發明有三個獨立的源頭,分別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楔形文字,古埃及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和中國黃河流域的漢字。這些文字和圖形需要記錄,起初世界各地的人們,有的是寫在泥土和石頭上,有的是寫在獸骨和竹簡上,也有的寫在莎草紙上,後來,中國漢代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到唐代又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開始有了我們今天概念中的圖書,這就是透過製版印刷能夠批次製作,用於傳播知識和思想的紙質圖書。
7世紀的高棉碑版(Khmer stele),出自柬埔寨吳哥窟。碑版是刻有文字和裝飾圖案的高大石碑或木板,通常為柱狀,用以紀念死喪或重大事件,釋出官方文告,或是確立領地邊界及田土權屬。碑版載有鐫刻或繪寫的文字或圖形標記,形制不計其數,見於古代歐洲、近東、埃及、中南半島、中國及美洲地區。
文德蘭達書版(Vindolanda tablets)是一些又小又薄的木版殘片,來自公元1世紀至2世紀。作為英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手寫檔案,這些書版為羅馬帝國不列顛行省的北部邊界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證據。直到1973年,人們才首次發現這種載有墨寫文字的木片。圖中的書版(第291號)承載著一封信函,是名為“克勞迪亞 · 塞維拉”(Claudia Severa)的 女 子 發 給“薩 爾 皮 西 亞 · 勒 皮 迪 納”(Sulpicia Lepidina)的生日聚會請柬。這封信函以碳素墨水寫成,書體優雅,幾乎沒有連字,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女性拉丁文書跡。
應該說,中國在書籍的編輯製作方面,歷史上很長一個時期,是較西方領先的。因為歐洲是12世紀才引入中國漢代的造紙術,晚了整整一千年,而中國產生於9世紀的雕版印刷技術,歐洲也是在13世紀以後才開始應用,晚了400年。歐洲人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做書還普遍使用獸皮紙(比如羊皮、牛皮製作的紙),做手抄本。這樣,費時費力也只能製作一本書。圖書生產效率極低。圖書是無法普及的。
圖為一部展開的中國經摺裝竹製簡冊,為 孫子(約前 544 — 約前 469)所著《孫子兵法》的 18 世紀複製件。
北美的歷書可有多種材質,比如圖中這張拉科塔印第安人(Lakota)畫在美洲野牛皮上的“waniyetu wowapi”,亦即“冬歷”(winter count),現藏南達科他州張伯倫市的阿克塔拉科塔博物館及文化中心。每幅圖畫代表一年(waniyetu,從一次初雪到下一次初雪的時間間隔)的歷史。“wowapi”這個詞可指代任何一種標註在平整表面上供人閱讀或數算的東西,比如書頁、信札或圖畫。
讀這本書,得出一個深刻印象,是宗教對於圖書出版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出版活動,需要動力,為什麼要編書?為什麼要印書?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最初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記錄和傳播宗教教義。當然,他們是抱著虔誠的心情,要傳播真理。中國人最早使用雕版印刷印製的圖書都是公元8世紀流傳的佛經,8世紀到11世紀,雖然人們也會印刷一些曆書、星佔書、風水書、醫藥書、儒家經典、文學作品,但是印得最多的還是佛經。大家看看敦煌藏經洞也就明白了。
已知年代最早且附有印行日期的完整印刷書籍是圖中這部《金剛經》漢字印本,印在長度超過五米的紙捲上。人們把經文的映象鐫雕在七塊長長的木板上,然後用墨汁塗刷雕好的木版,把經文印上紙張。經卷末尾印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字樣,說明此卷印製於868年5月11日。經卷不知何故流落到中國西部的敦煌,於11世紀與大約四萬本書籍一起被人仔細封藏在一個洞窟裡,又於1900年被人重新發現。此卷現藏大英圖書館。
在西方,中世紀在羊皮紙上手抄的書,基本都是和基督教信仰相關的書,最多的是各種版本的《聖經》,因為虔誠的教徒們認為,只有這樣的著作才值得費心費力去抄。因為抄寫不易,所以要書寫得格外工整,還要加上精心繪製的插圖。他們覺得,這樣的形式才配得上他們書寫的內容。經過這樣的製作,書籍作為一種物品,在人們眼中甚至都被賦予了一種神聖感。
描繪基督教傳道者的整頁袖珍畫,出自以古代衣索比亞吉茲文及阿姆哈拉文(Amharic)寫在犢皮紙上的一部《聖經》。這個《聖經》抄本成書約在1519—1520年,是衣索比亞皇帝勒布納·鄧哲爾,約1496—1540)的捐贈,原本屬於該國北部拉利貝拉鎮的石鑿聖喬治教堂。該教堂建築精美,至今儲存完好。
但是這一切,都被古登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打破了。
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宋代的畢昇發明於11世紀。這是千真萬確的,全世界都承認。但是,畢昇使用泥土和陶瓷製作活字,因為中國的漢字太多,常用的也在一兩萬個以上,製作全套字模難度太大,不易普及。所以這套印刷工藝儘管啟發了後來西方的古登堡活字印刷術,但它們事實上在中國沒有得到充分應用,此後的幾百年,中國的圖書製作,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直到18世紀末,才從西方引進了石印技術,19世紀中葉,又從西方引進了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開始採用鉛活字排版印刷。
清廷的活字印刷。圖為內府聚珍館造辦木活字版框的情景,來自一本乾隆年間刊刻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773年。此本現藏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圖書館。
說起來,近現代的圖書出版,是從古登堡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普遍應用以後才展開的,和以前的各種舊式印刷術相比,這是一種工業化的印刷方法。1455年,古登堡第一次用金屬活字印刷,印製的也是《聖經》。可以說,歐洲相當一個時期裡的出版物仍然是宗教讀物居多。德國宗教改革的領袖路德能夠創立基督新教,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可以翻譯並印製德文版的《聖經》,可以透過重新解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基督教經典,對抗羅馬天主教。這本書介紹,路德在有生之年,他本人著述的宣傳新教的書籍,總共印了3700多個德文版。我們不可低估這種宗教讀物在文明史上的進步意義。讀過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讀者應該知道,基督新教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發展起過多麼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一切都有賴於書籍的印製!

《理性的反諷: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李放春 著,活字文化 策劃,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 出版,2024年3月版
同樣,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化的印刷術,各種型別的書籍都被大量出版,結果是閱讀開始普及,知識得到廣泛傳播。比如,古希臘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1484年出版以後,奠定了歐洲自然科學的基礎,再如哥白尼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執行論》,改變了歐洲人的宇宙觀。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無數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書籍在傳播新鮮的知識和思想,引發了近代科學和哲學幾百年中在歐洲蓬勃發展。
人們都知道,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國曾經有過領先的時期,這個時期大約一直持續到中國的明朝初年。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在這個階段的書籍製作,也是領先於世界的。然而後來的幾百年,中國科技在整體上被西方國家超越,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做出過重要貢獻,為什麼科技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閱讀這本書,你至少可以看到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的書籍在過去幾百年出版沒有跟上世界前進的步伐,至少是阻礙了科技的發展。這個事實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證明,20世紀初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改革開放時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作為兩次對於民眾的思想啟蒙,正是以出版大量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的圖書為基礎的。改革開放後,中國能在短短幾十年內迎頭趕上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書籍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說,圖書行業的工作者,特別是出版人對於社會發展責任重大。
書是人類精神成果的基本載體。書為人類帶來文明。這本《牛津全球書籍史》在全景視角下,跨時間跨地域地梳理人類社會五千年來書籍製作出版歷史,告訴讀者,人類的精神成果是怎樣透過書籍傳播的,人類的文明又是怎樣透過這種傳播形成的。如果你是一個愛書人,這樣一本書,我相信對你是不可多得的。
相關推薦
牛津全球書籍史(插圖本)
[英] 詹姆斯·拉文 主編
李家真 譯
活字文化 策劃
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文化 出版
2024年11月
馬上覆制淘口令

5👈¥2boweOZXDCx¥


將《牛津全球書籍史》加入購物車🛒

關於書籍的14個全球故事
——從泥板刻字到電子書
《牛津全球書籍史》除了細述書籍從古至今物質形態的各階段演變,尤其著眼於書籍與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的互生互長,將書籍置於大歷史的背景下觀察,視野開闊,資料翔實,論述新穎,既具有研究的核心,又以曉暢易懂的文字和珍稀高畫質圖片呈現,構成了一部深入與全面、學術與普及並重的全球書籍史。
作者及譯者簡介
  • 詹姆斯·拉文(James Raven)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士,劍橋書籍專案信託基金會主任,埃塞克斯大學現代史榮休教授。
  • 李家真,曾任《中國文學》執行主編及《英語學習》副主編,現居重慶,專事文字。寫有大量隨筆,譯有《泰戈爾英文詩集全集》《紀伯倫詩集》《丘吉爾傳》《福爾摩斯探案全集》《王爾德小說童話全集》《培根隨筆全集》《瓦爾登湖》《兩河一週》《鱈魚海岬》《緬因森林》《呆廝國志》《論人》《論批評·雲鬟劫》等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