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年後回看2025年SaaS創業路線

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正在經歷著中美貿易戰、反全球化、企業大裁員……中的我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反轉正在上演。
我想先發出幾個疑問,然後自問自答——
  • 我們這個世界為何越來越文明?
  • “匱乏時代”是人類的常態嗎?如果AI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富足時代”,當下的經濟學、管理學常識有沒有可能轉為謬誤?
  •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對抗會一直進行下去嗎?
  • 每次科技浪潮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會不會是加速的?
  • 各行各業數字化服務的物件,是否會在未來20年發生鉅變?
  • 由此,我們今天能做什麼?
01 並非人性本善,而是幸運地處在一個“以人為善”的世界規則中
我們作為身處這個世界中的個體,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一些最底層的問題。例如——
為何人類能一直向更文明的方向發展?
這應該是人類生活越來越幸福的根本原因。
答案是——一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底層原理其實往往非常簡單。
說白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底層規則就是有利於世界變善、變好的。例如——
那些不能善待同族幼崽的動物,就會滅絕。那些不能善待自家老人的族群,就會因為關鍵資訊沒有得到傳遞而毀滅(例如50年一遇的大旱中,老象能帶領象群找到自己兒時曾去過的遠方水源)……
從小我們就經常聽人說要多讀書。那時我就想,讀到壞書怎麼辦?難道書都是價值觀正確的好書、沒有壞書嗎?
其實也有教人壞的書,例如講厚黑學的那些,只不過凡是讀這些書的人都不會發“朋友圈”。發朋友圈的都是讀了《資本論》、讀了《思考,快與慢》的,再不濟也是讀了《射鵰英雄傳》感嘆“俠之大者”的。
在這一點上,有智慧卻沒有意識的AI恰好是人類的鏡子。
用大模型兩年多以來,大家會發現每家大模型都很相似。GPT4能回答的問題,沒多久Kimi也能回答了。
但人有一件東西,AI尚未具備,就是“自我意識”。
史蒂芬·沃爾夫勒姆(StephenWolfram)在《萬物皆計算:科學奇人的探索之旅》中說到,意識是一種有連貫線索的主觀體驗。
你之所以相信自己是活的,自己不是一個被動的物體,是因為你有人生的經歷。
而恰巧咱們地球上每個有意識的“自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是“好人”。萬維鋼老師分析到——正是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才會保護自己、發展自己、繁衍後代。
怎麼樣?有點“借假修真”的味道吧?
總結一下,就是兩層意思:
①“善行”恰好得到我們這個世界主體規則的獎賞(不排除有另一種世界是懲善獎惡的,例如某些生物可以“永生”的世界~~這裡的生物可能是完全自私的,但也就無法演化,永生真的是對世界的詛咒。)
②因為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所以“善行”更容易被傳播。
(因此,這兩年很多人說短影片“降智”,那隻不過是以前擁有全部話語權的媒體、專家的無效反撲;讓更多人有發言權,在“善”的大規則下,一定是好事。被詬病的“資訊繭房”只是因為推薦演算法還不夠“完善”而已。)
再舉個例子。
我最近在讀一本閒書《雅爾塔會議》。這次決定二戰後世界格局的會議,所在地雅爾塔就在今天還在打仗的俄烏邊界——克里米亞。
書中說到,一場賓主甚歡的夜宴上,斯大林舉杯說“我們是永遠真誠的朋友”;可是當天早上,他還花了1個小時聽取情報人員昨晚偷偷監聽羅斯福、丘吉爾辦公室的資訊簡報。關於波蘭政府選舉及其東西線領土的爭議,是雅爾塔會議中最大的分歧點。三巨頭為了各自國家利益而達成的妥協,讓我覺得它與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並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歷史由勝利者書寫,而沒人會認為自己不正義罷了。
那麼,為什麼二戰後的80年裡沒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呢?我以為,人類文明自身的進步還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人都有貪生怕死的本能。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曾因建議羅斯福製造原子彈而後悔。但他沒想到因為核彈能夠威脅皇帝和總統們的生命(以往常規冷、熱兵器時代,戰爭並不影響他們遠在首都的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核武器國家之間不再會發生直接戰爭,“決策者的命才真的是命”啊;戰爭只在“代理人”的國土上展開。核彈的威力很可怕,反而造就了“核平衡”下的和平。
所以你看,決定大方向的是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則。我們真的很幸運。
回到商業上,2019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博弈論的現實意義》。其中提到,博弈論告訴我們在多次重複博弈中,“善意”和“寬容”是更長期有效的競爭策略。
因此你會看到真正長期成功的商業組織,都是有“大道”的;可能早期也只是假裝有“道”,後來借假修真了。
這也是這個世界的底層規則造成的。
有了這麼好的“善”的底子,我們繼續往下推演——
02 “匱乏年代”只是人類1/30的歷史階段
當下所有的經濟學、社會學常識都來自最近幾千年來,人類在這個“匱乏時代”的經驗積累。
經濟學的基礎是“理性經濟人”假設,而這個假設隨著恩格爾係數的不斷下降、中產階層的擴大,越來越多人不再那麼純理性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理性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因為“匱乏”。
而根據萬維鋼老師介紹的《人類新史》(大衛·格雷伯、大衛·溫格羅合著)一書,人類的“匱乏時代”其實只有最近1萬年時間,也就是從人類進入農耕社會的時候開始。
而之前的29萬年,採集社會的人類是富足的。那時候人類只需要每天花2個小時採點果子,就能吃飽;如果打獵一天,後面可以休息好幾天。平常大部分時間人們都無所事事的聊天、跳舞……那時的人類身體健康情況、身心愉悅程度都好過農耕時代。可能比今天996的我們也要好。
所以“匱乏時代”對人類來說,只是“暫時”的。
“匱乏”是因為我們馴化了小麥(也有很精闢的說法,認為可以反過來說,是小麥“馴化”了我們人類)——除了少量遊牧民族,大部分人類被固定到田間地頭,因為過度生育只能過度勞作,連續幾千年絕大部分人食不飽腹。
因為匱乏,所以才有了貧富不均、有了階級、有了王權霸業。
直到1840年化肥和1960年避孕藥的發明,人類才真正擺脫了“馬爾薩斯陷阱”的惡夢。
而從2000s年代開始,全球生產的糧食總量已經足夠人類生存(雖然因為分配的問題,仍然有7億人沒法吃飽)。到了今天,世界主流國家的人民吃好、穿好、住好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經得到滿足。
這時候問號出現了—— 如果擺脫了“匱乏時代”,“理性的經濟人”假設是否還成立?經濟學是否還成立?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從20年後往前看——
03 20年後,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形態
20年後會發生什麼?我大膽推測一下:
隨著AI大幅提升生產力,目前90%以上的人類工作崗位都將被AI取代。
以製造業為例,從採礦、冶煉、鍛造到設計、加工製造、營銷、配送將“全自動化生產閉環”。
可以推測15~30年後,人類的吃、穿、住、行需求不僅被完全滿足,而且可以被非常個性化的及時滿足(意思是,你的服裝可以根據你頭一天晚上幻想式設計稿生產出來,並在第二天早上放在你的床頭)。
包括電影這樣的精神領域產品,從創意、劇本到選角、自動生成影片,人只需要做極少量的選擇和審查工作。(最近看了一個GPT-o1 pro寫的故事,其創新性和精彩程度都令人驚詫。)
當然,人類不會無事可做。與工業革命一樣,會繼續有很多新崗位產生,這也是基於很樸素的原理——人的需求,或稱慾望,是多層次、無止境的。基本需求滿足後,人會有更高級別的需求產生,這樣就會有更多崗位產生出來。
為了滿足“吃飽”的需求,人類社會奮鬥了1萬年,在2000年前後終於達成。接著,在AI帶來的“全自動化生產閉環”中,穿舒適、住舒適、行舒適等生理需求也會被加速滿足。
大部分國家的絕大部分人都會進入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中的“自我實現需求”階段。
當然,新技術大面積應用的初期還是可能會暫時造成大量的失業。所以新技術的應用需要逐步進行,避免爆發社會動盪。就如美國在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中需要“羅斯福新政”,政府幹預在社會大轉型的關鍵時刻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其中一個關鍵話題就是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根據報道,從2019年開始,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就在進行“全民基本收入(UBI)”試驗。Sam視其為應對技術失業和社會不平等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案。到今天為止這個試驗並不成功,這是人類社會還沒有真正整體到達更高階段決定的。
而筆者認為每個國家發放“基本生活保障津貼”的更重要原因是我們仍然需要“價格”。沒有市場價格,生產資源無法合理分配。
但可以確定,從未來的某一天開始,每個公民都會每月領到國家發放的基本生活津貼,足夠令其擁有物質上的富足。
精神富足則需要自己努力,所以大部分人仍然會工作。這主要是出於社交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比沉迷電遊、元宇宙這樣的虛擬世界,讓人心裡踏實多了。
還有一些理想主義者會繼續“996”,但這完全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需求。
回到經濟學是否還存在的話題上 —— 如果資源及產品的供給是無限供給且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那為什麼還要計算投入產出比(ROI)?唯一要算的應該只是對環境的影響吧?
(所以今年我們家女兒考大學要選環境專業,我開始反對,這明顯是專業難學、工作難找的“天坑”專業啊!但我想到未來20年的局面,又改投了贊同票)。
另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是——我們會把決策權交給AI嗎?
我經常對技術出身的創始人朋友講:“銷售,你可以不做,但不能不懂”。
LLM(大語言模型)剛出現時,我曾經設想過AI只提供分析,而由人類來做決策。但有個明顯的問題就是,人類決策者沒有弄清楚過程,如果能做決策?這與我們今天企業中的管理者決策是一樣的。如果一個銷售VP沒有天天帶著團隊在一線打仗,只在辦公室裡聽取彙報,一定會不停地做出錯誤決策。
所以未來會有大量領域由AI 做決策,人反而是執行者和享用者。
所以未來20年中,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這些社會學著作都需要重寫。
如果這些都要改寫,我們做作為承載著企業管理思想的SaaS產品豈不是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我們SaaS公司是不是也要適應這些變化?
04 AI不但提升生產力,而且徹底改變生產關係
現代企業是人類經濟的永久組織形式嗎?
其實,與“匱乏時代”一樣,企業只是人類經濟組織的過渡形態。
人性在本質上是尊崇個人主義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身體,需要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決策自己的行動。
只不過自工業時代以來,我們需要進行集中在一起進行生產、進行工程設計,城市也需要把人們聚集在一起提供規模化的餐飲、娛樂、社交服務。由此,資源分配、溝通一致、同步資訊,這些關鍵動作必須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內完成。
在AI時代,這些都會改變。無論是生產一小批定製服裝,還是捲入幾萬人的航天專案,總體規劃還是需要人類總設計師拍板,但資源投入計劃、日常排程協調的工作,AI顯然比人類做得更好。
所有大大小小的任務都會被AI進行規劃和分配。而個體的人作為社會唯一稀缺的資源,會被非常靈活的配置到各個專案小組當中。
每個個體都基於個人興趣和社交需求加入到臨時性的專案小組,並領取適合自己的工作任務及工作量。也許一週、也許幾個月後項目結束,這個人在瞭解專案整體效果、獲得成就感後,再選擇休假一段時間,或是馬上加入下一個專案組。
由此,固定佔有資源、卻無法從全域性最佳化資源配置的公司形式會逐漸消失。能夠激發個體潛力的自由工作方式將取而代之。
換句話說,公司作為擁有大量勞動力的一面將會結束;但作為“所有權-利益分配”的作用仍將延續。只不過再沒有擁有成千上萬人的公司了,每個公司都會變小,小到僅有個位數的股東兼員工。公司獨佔的有形資產也會最小化,這些資源會進入共享資源平臺被全社會的組織和個人利用。
再上升到全球視角——
05 反全球化與國際資料隔離
特朗普在上一任期退出了“環保”群,聽說最近連“世界衛生”群也打算退。
反全球化的政治基礎是歐美大量藍領沒有在全球化和經濟增長中獲益。表面上工會帶領的罷工如火如荼,但供需關係才是價格(即工人的工資)的決定因素。
但如果“全民基本收入(UBI)”實現了呢?藍領的生活逐步改善了,那麼反全球化浪潮也會退去。畢竟國家之間還是有經濟及政治競爭的,反全球化只會降低自己國家的競爭力。
但貿易可以互通,資料卻不可以。
從國際競爭格局來看,擁有大量資料及利用資料的能力,將是AI時代國家最重要的能力壁壘。
從外部看,一些小國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料和資料使用能力,只能加入世界上幾個大國的朋友圈。美國有美國的“全量資料中心”、歐洲有歐洲的,中國肯定也有中國自己的“全量資料中心”
反過來,在一個國家內部呢?
—— 則會更加要求資料打通、資料和應用都要上網、上公有云。
在國內,監管部門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廣泛推廣國家統一的雲平臺,並逐漸與各家雲平臺打通、 乃至整合為一體。
(考慮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不斷成功。“全量資料中心”這件事,在政策指引下、由具備資金優勢的央企與具備創新優勢的民企合作開發及運營是最合理的道路。)
最近我在看我的大神梁寧的第一本書《真需求》,其中就說到“平臺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微信如此,將來公有云大廠也會如此。
06 公司都快消失了,SaaS產品能幹啥?
ChatGPT3.5的出現至今也有2年多了,做AI和做SaaS的朋友們可能會奇怪,AI有這麼大的力量,大量設計師、工程師和工人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變化,為啥SaaS產品沒被迅速顛覆呢?
早在2023年初,AIGC剛興起時,就有人推測AI將殺死SaaS,不過顯然尚未實現。(詳見文末連結《SaaS創業路線圖(166)SaaS商業邏輯大於GPT技術邏輯》)
因為toB軟體承載的是組織業務和流程。雖然作為每個消費者和工作個體已經受到C端新AI工具的影響,但只有政府及企業的組織方式和工作流程發生變化,toB軟體才會被要求重寫。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這只是時間問題。
公司逐漸消失後,為公司運作提供服務的SaaS產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首先,各個垂直行業仍然會存在。每個行業都執行在數字化、智慧化的行業平臺上。行業平臺與全社會的數字化基座打通,也與其他行業平臺互聯。
其次,個人則往往有行業標籤。雖然有的個體興趣廣泛會成為跨行業人才,但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能成為全才的人畢竟是少數。
所以軟體產品有兩個方向:
一、行業平臺軟體(簡稱V平臺):透過數字化、智慧化的方式,為整個行業的產品、服務及供應鏈提供數字化底座。
二、個體使用的個性化即拋型軟體(簡稱C軟體)。AI會根據個人的使用習慣、當前接受的專案任務、經驗積累,自動生成一個最適合其使用的AI軟體。今天很熱的“Agent”就是其早期形態。Agent仍然是軟體工程的結果,只不過在底座中增加了AI。
這個軟體甚至有一套由簡入繁的步驟,引導使用者逐漸增強與軟體的互動能力、建立行業知識體系和加強具有個人特色能力。由此幫助這位使用者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
這個軟體有強大的迭代能力,能夠每天、甚至每秒根據使用者的反應做出調整。它也是即拋型軟體,每次一個專案結束就會進化為完全不同的、適應下一個專案的版本。
C軟體與V平臺雖然都基於AI技術、也都實現資料打通,但將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進化。
C軟體追求靈活、個性化,V平臺追求穩健和全域性高效。
C軟體有大量試錯機會,可以激進迭代;每個行業的V平臺卻只有一個,必須在AI和人類架構師的共同努力下,穩步迭代。
每個行業/細分行業只有一個V平臺,行業內所有資源都以數字化形式反映在V平臺上,形成與現實世界的數字孿生。各個行業的V平臺也是充分資料互通的。
讀到這裡,朋友們肯定會想,這麼大變化,要多久才能實現呢?
那麼我們繼續討論——
07 每次科技浪潮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否會加速?
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上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幾次技術革命,它們從技術發明到普及所用的時間長度:
從採集社會到農耕社會:世界最早的農業起源於大約1萬年前中東的“肥沃新月”(Fertile Crescent)。但全球從發明農業到轉變為以農業為主的世界,用了超過6000年。(來自《人類新史》,作者大衛·格雷伯 大衛·溫格羅)。
工業革命:1698年,托馬斯·塞維利(Thomas Savery)製造了早期的工業蒸汽機;67年後,即1765年,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在紐科門蒸汽機的基礎上進行了重要的改良。1840年: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這經歷了約140年。
電力的普及:1831年,由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32年後的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了自勵式直流發電機;又過13年,即1879年,愛迪生髮明電燈泡;3年後,愛迪生在紐約建設了世界上首座較正規的火電廠——珍珠街發電廠。到1900s年代,美國大城市才完成電網和電燈泡的普及。這前後用了大約70年時間。
網際網路: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ARPA)成功建立了第一個計算機網路ARPANET,這標誌著網際網路的誕生。1983年:TCP/IP協議被正式釋出;1989年: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並開發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1998年:網際網路歷史上最大的里程碑之一,谷歌成立,為今天的網際網路奠定了基礎;大量中國網民大概也是這個時間前後開始“觸網”。2007年:蘋果公司釋出第一代iPhone,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正式開啟;2010s年代開始,手機App深度影響大眾生活。這個過程大約花費了近40年。
所以,我的結論是,技術應用會加速,但會有個上限。
究其原因,技術發展是非線性的,但人類社會接受新事物總需要時間。也許至少需要20年——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標題的來源。
20年是一代人。
在全新知識結構、全新教育理念和方式下成長出來的一代新人。
當然,我們這些鋪路的上一代人仍然有巨大價值,還記得前面說到大象的故事嗎?
能為一萬年來人類歷史上最巨大的一次轉變鋪路,我們能做的事情已經很了不起。
08 回到今天,SaaS該怎麼幹?
首先是我們SaaS公司的出發點或叫“初心”。去年我在小鵝通創始人老鮑的影響下,提的出發點是“幫客戶解決問題”。
根據本文對未來的推演,深入行業、引導或參與行業數字化平臺的構建,幫整個行業的客戶解決業務問題,將是SaaS公司的大方向。
未來幾年,在AI廣泛應用的大背景下,各個行業的數字化改造不斷加速。要麼是原生SaaS公司透過積累行業客戶最佳實踐,建立起行業數字化的基礎軟體系統和生態系統;要麼是在各個細分行業有主導權的“鏈主”基於自己的業務能力構建行業數字化平臺(例如鏈家地產+貝殼網、物美超市+多點)。
大家知道我為多家SaaS公司做常年顧問,但其中有一半我服務的企業並不是原生SaaS公司;他們原本就是行業裡的領先企業,SaaS是他們的第二曲線。
所以我多了一個視角,從兩個方向同時看,就會得出上面的結論。
那麼,做通用SaaS產品(跨多行業)的同學會問了——未來我們會在哪個位置上?
我是這麼看的:“通用”不是全行業的“通用”,“通用”只不過是“行業化”之後挑剩的“其他”行業。
以SCRM產品為例,2021年時,在企業微信發力生態的背景下,據說有上百家SCRM公司拿到投資。但當時我和我服務的行業SaaS公司就一起看到,SCRM的應用場景與行業關係很大,例如賣課程的與賣保險的就完全不同。而SCRM與業務結合很緊密,所以SCRM需要與該行業的業務系統打通、甚至是包含關係。
那麼通用SCRM的市場,就剩下沒有強行業SaaS產品的領域。這就是“剩下”這個詞的含義。(當然,這個這裡只是為了描述情況、並沒有貶義,“剩下”的有時仍然是個大市場。)
但無論如何,相比行業SaaS產品,通用SaaS想要參與行業的數字化改造會有更大挑戰。
所以近幾年來,用友和紛享銷客等公司紛紛走上“行業化”道路。
還有讀者朋友會追問——那麼,非常“通用”的SaaS產品,例如:HR、財務、採購,這些產品也需要行業化嗎?
我的回答是:也需要。
採購板塊關係到企業能否擁有成本優勢,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而一套優秀的採購系統不僅包括軟體,還應包括生態(例如更多的供應商選擇及社會化供應商評級系統)。這個板塊能不數字化嗎?
財務軟體擔負“業財一體”的重任,顯然也是要與業務形成強相關的。
HR軟體則關係到未來20年“人”方面的鉅變,恐怕是最需要有行業特點的。
從產品架構上,通用SaaS產品可以在“通用”架構上,長出“行業”模組和“行業”配置。這個也正是很多通用SaaS公司在努力的方向。
當然,行業化只是進門的手段,參與行業的數字化改造才是目的。
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參與行業數字化改造,幫行業客戶解決務問題。
落在這一點上,我今年最大的洞察是:滿足“核心業務提升需求”的SaaS產品比“提升管理效率”的SaaS產品活得好。(詳見文末連結《SaaS創業路線圖(199)無間道與白夜行》)
也許“獎懲機制”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只不過大部分將美國SaaS產品copy to China的創業者還沒有意識到。歐美提升管理效率的SaaS產品確實很受歡迎,實施及規模化也相對輕鬆,但在行業數字化改造的道路上,也許中國軟體公司的做法會更見效一些。
第二,堅持公有云部署。
未來20年是AI的20年,SaaS產品是AI的“養料供給機”。AI吃的就是大量C端App、和toB的SaaS產品提供的資料。
我敢說,10年之後,私有部署就是個笑話。
如前文所說,全球化一定會往前走,但國家之間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各國會有自己的“全量資料中心”。在歐洲是否能夠做到還不好說,以我們的舉國體制,是一定可以、也一定應該做的。
中國如果沒有這個“全量資料中心”與美國競爭,相當於又回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已經實現工業化、我們還是小農經濟……
小結一下,私有部署和定製開發一樣,如果是為了營收,真心不划算;如果是為了跟隨行業頭部企業,多掌握一些know how,也許還值得,但數量必須受限。
第三,產品驅動增長(PLG)。
2024年我開了6場線下實戰課,其中一節講到“切換增長引擎”。
10年前SLG(銷售驅動增長)的模式曾經很成功,隨後SLG短板盡顯,MLG(市場驅動增長)、CSLG(服務驅動增長)也都被提出來。
但到了今天,我可以用多家公司的實踐證明:SaaS公司首先應該是個產品公司。
特別有趣的一個事實是,我發現從2023年開始SaaS圈企業都在轉型爭取盈利,而在2024年就能真正盈利的SaaS公司往往是PLG(產品驅動增長)的。
因為我們提供給客戶、給客戶帶來價值的是產品及服務。把成本、費用的大頭花在營銷上,肯定是走錯了路。
未來20年是一個行業數字化加速的過程,我們更需要用產品幫行業解決問題。
另外,大家也可以多思考一下我提的SaaS2C2B的邏輯。從目前的形勢看,AI在C端會先落地,在B端則慢慢融合進SaaS產品中,為行業帶來價值。
按照這個路徑,如果我們的產品能像我們以往文章提過的Dropbox、酷家樂、小鵝通這樣,先在C端形成病毒傳播,佔領使用者心智、習慣,甚至形成網路效應。將來在B端AI發力時,就能水到渠成。
第四,也是最後一點,就是“活下來”。
2024年是中國SaaS的大底,隨著部分SaaS公司逐漸做到現金流轉正、扭虧為盈,二級資本市場會向好,一級投資市場(VC/PE)也會逐步回暖。(嗯,這正是我在2023年底完稿的《SaaS創業路線圖2.0》一書中預告過的。但請勿作為投資依據:在資本市場上,價格與價值發生偏離是常態。)
隨著行業數字化改造的深化,行業化的SaaS產品作為必選工具也會越來越穩健。
確實,不能殺死我們的會讓我們更強大。但拜託——請先活過冬天。
在《SaaS創業路線圖(198)產品商業化新思維》一文中,我說到——先有經營效率然後創新:低效率的組織,創新也只會浪費時間。
我們很多SaaS公司,做個以為賺錢的大專案,其實算不清“隱性成本”,虧得底掉;有的創業團隊在做市場規模化擴張前,連PMF都尚未完成;也有很多企業看不懂什麼叫“SaaS的本質是續費”,把CSM(客戶成功經理)當續費銷售激勵……
請了解,財務能力不是指財務部的能力,而是全公司的組織能力。
希望更多的SaaS公司可以在這個寒冬裡活下來,也構建起強有力的產品和組織。
09 念念不忘的迴響
最後,回應開篇提出的幾個問題:
  • 從“匱乏時代”進入“富足時代”後,當下的經濟學、管理學常識有沒有可能轉為謬誤?
     很有可能,“常識”不再是常識,思想方式需要大轉變。
  •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對抗會一直進行下去嗎?
     不會。隨著“富足時代”的到來,全球化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 每次科技浪潮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會不會是加速的?
     會加速,但畢竟人的身體和大腦與10萬年前差別很小,新技術改造人類社會仍然至少需要以20年(一代人)為一個週期的過程。
  • 各行各業數字化服務的物件,是否會在未來20年發生鉅變?
     數字化服務的物件將由企業及其員工,變化為行業和個人。
  • 由此,我們今天能做什麼?
     作為個人:放開大腦、擁抱變化、不必焦慮、享受過程。
     作為SaaS公司:①參與行業數字化改造,幫行業客戶解決務問題;②堅持公有云部署;③產品驅動增長;④活下來。
最後,恰逢新年,不免有些感慨——
這十年,我與很多優秀、努力的軟體創業者聊天,有時我會想,為什麼這麼多聰明的人就沒掙到錢呢?
但我自己親歷過、也能看到“創業是創業者的生活方式”。在一篇同名文章中,我這樣寫到——
能和一群目標一致的戰友在一起,每天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一年360天都充滿挑戰,但又總有那些讓自己看到希望的欣喜瞬間。
有創始人說他聽到了上帝的Calling,我是信的。
那種心無旁騖的心流感受,真是無與倫比的感覺。
王興說“九敗一勝”。創業公司千千萬,每年能IPO的有幾家?
不能享受過程的,也追求不到結果。
所以,我說,創業是創業者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跳躍到20年後回看今日,原來人的追求就該如此——物質的滿足已是歷史的必然,精神的富饒才值得夸父逐日般的執著!
來吧,追逐太陽的人們,讓我們一起擁抱2025年的冬日烈陽!
源 | SaaS白夜行(ID:SaaSKnight)
作者  吳昊SaaS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