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邪乎的牛市,我們家的股票居然還沒解套….

文|黛西
A股最近太邪乎了。
邪乎到我認識的海淀媽媽都不抓學習了,一心看盤。
邪乎到後臺收到的留言都是,黛西買了什麼股?覺得現在還能入場嗎?
早上我問我媽,你的股票解套了嗎?
她說不知道,我懶得看!
同是股民,她為什麼這麼淡定?
因為她是2015年入場的。
一個熱知識,那時候大盤5000點。

我大學時候開始理財,留學那會兒就把實習工資存起來投資。
股票基金是基本操作,當時連黃金原油外匯都敢炒,賺到過錢,也爆過倉。
所以我對投資市場有很深的敬畏心。

多少年沒碰股票了,現在連股票帶賬戶一起傳給了隊友。

隊友買進賣出折騰了三年,得出一個結論——不能折騰。
並且建立起了一個投資觀——懷抱愛股,穿越牛熊週期。
涉世未深的朋友可能不信,你以前不是學金融、做金融的嗎?
這是個天大的誤會,高校金融系不會教怎麼選股票,怎麼炒外匯,怎麼投資套利。
高等教育的目的,從來都不是教你賺錢。
說要教你賺錢的人,基本都是想割你韭菜。
做金融的人也不存在“專業光環”。
以前我上班時候,每天早上從門口走到工位,一路就光看金融同行們對著股價圖搖頭嘆氣了。
股市是個神奇的地方,神奇在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會賺錢,沒人是抱著“必賠”的決心進入市場的。
但每個人都賺錢,你覺得有可能嗎?
短期股票市場上,公司股權價值沒有改變,交易就是個零和遊戲,也就是說,整體財富沒有增加,只是發生了轉移,張三賺多少,李四就賠多少。
但是,在成交的那一刻,張三和李四都相信自己是賺的那個
你開啟炒股軟體,看看每時每刻有多少人在“成交”就知道了。
一般意義上的“成交”,是雙方意見達到一致的結果,但資本市場上的正好相反,“成交”是意見分歧的結果。
同樣的價格,有人要買,有人要賣,買的人覺得股票被低估了,股價還能漲,賣的人當然覺得被高估了,股價要跌。
股價不可能既漲又跌,買賣一換手,二臉必打其一。

這種過度自信,就是源於人性的認知偏差——把偶然的成功歸因為必然,把運氣歸因為才華。
如果你入市的時候,恰好是牛市,買什麼都賺,你很難不自信。
所以有句話說,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必須經過完整的牛熊市洗禮,他的投資觀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比如我媽。
這個國慶假期的樂子之一,就是看朋友圈裡轉發各路“大神”分析預測A股走勢。
突然想到了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diss華爾街分析師說,我寧可押注會投飛鏢但不收取管理費用的猴子,也不押注華爾街理財人士。
這個梗出自一個打臉實驗,讓猴子投飛鏢選股(純隨機)的portfolio,結果發現收益也要好於理財顧問一通操作猛如虎。
實驗重複過無數這次,投飛鏢的猴子都跑贏了理財顧問。

當然了,專業人士一定也有靠譜的時候,但問題是,你不知道哪一次是靠譜的。

而且就算被他押對了,也有個“擇時”的問題。
你能在網上看到的分析,翠花和富貴也能看到,既然大家都能看到,那麼說明這個分析結論,已經充分體現在股價中了,滯後了。
我相信很多人發現,身邊有人在這波牛市裡賺到了錢,所以很難剋制住不入場。
但不要忘了一點,投資是個無限遊戲。
賺到的人不會就此收手,而是會把錢繼續投進去,博下一個機會。
憑運氣賺到的錢,會憑本事再吐回去。
吞吞吐吐,就像芒格生前描述的市場情況——
“瘋狂地賭博,很快地買、很快地賣,就是一堆人在那兒擲骰子而已,擲完骰子,閉著眼睛看會發生什麼。”
賺錢當然不是一件什麼壞事,但你需要在裡面找到自我。

“別人瘋狂時我恐懼”,巴菲特的這句名言很多人都聽過
但輪到自己做,就變成了“別人瘋狂時我更瘋狂”。
資本市場是一個讓人滋生過度樂觀情緒的地方。
面對成功,人們喜歡“自我歸因”,試圖從中尋找規律,殊不知一切只是偶然和運氣。
而面對失敗,散戶的記憶只有7秒。
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A股這一關?
無非是因為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踏空。
有人在股東大會上問巴菲特,伯克希爾每次的決策都抓住了時機,你們怎麼抓得這麼好的?
巴菲特說,對股市會怎樣變化,我們沒有一點點想法,我們永遠不會揣測是市場時機。
他還承認,錯過了很多市場時機,踏空了買入機會。
但是,踏空了又怎樣呢?
成功的投資者不是抓住每一次機會,而是可踏空,也要儘可能少犯錯。

市場動盪的時候,放眼望去滿地都是“犯錯”機會。
這時候入場約等於“賭博”,不是不行,但要比平時入場有更高的承受“犯錯”的資本。
如何沒這本事,甚至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本事,還是保守為上。
你不需要抓住每個賺錢機會,抓住那個你能夠抓住的,就行了。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 西好物推薦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