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辦法,可以解決所有的教育焦慮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黑板 板擦 粉筆

初中家長呼籲取消中考分流

近年來,關於“取消中考,普及高中”的呼聲似乎愈發熱烈。其初衷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減輕學生負擔。
在此次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提到了這個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陳眾議,則呼籲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在他看來,在中考階段就進行“普職分流”,為時過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建議在發達地區首先取消中考,取消高中階段普職分流。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建議,逐步淡化重點高中標籤,深入推進中考制度改革和試點工作。他的建議也指向了中考分流。他認為,“中考很難,一半孩子進高中,一半孩子進職校。”“分流去了職校,校風和今後的升學通道比起高中,還是不理想的。”

高中家長反對雙休

初中家長焦慮分流,高中家長則在心疼孩子壓力大和競爭中糾結,但他們最終選擇競爭。
近日,全國多地高中宣佈週末雙休。儘管尚未全面鋪開,但許多學校的高一高二學生已率先享受雙休。
雖然有傳言這源於多地學生因為壓力太大出事,但高中壓力大,幾十年如一日,如今的學生並不特別。實際上,這個最新的改變,源於2024年10月,教育部等九個部門共同釋出《全面推進普通高中雙休日製度的執行方案》。該方案規定,自2025年秋季新學年開始,全國所有普通高中將統一實施週末雙休制度。
除了少數家長,大部分家長都是反對這個改變的。
家長們這麼抗拒,源於一種“囚徒困境”:如果自己所在城市實行雙休,同省其他城市沒有;自己孩子的學校雙休,其他學校沒有;自己孩子雙休,同班同學去補課,高考時就會吃虧。

“14歲現象”

其實,取消中考分流,是一個帶有系統性偏差的話題。沒有那麼多的家庭那麼熱切地渴望孩子讀大學。這個話題如此之盛,無非是城市裡的中產佔據了社會輿論的話語權——如果你客觀地按中國的實際收入水平,把家庭年入10萬也算作中產的話。實際上,如果50%的淘汰都過不了,即便不分流,到時候上個末等大學,意義也不大。
很多家庭早已看穿了這一點,但同時,這產生了另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14歲現象”。
對於很多孩子而言,14歲,是命運的分水嶺。很多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如果孩子有資質可能上好大學,家長就會努力供讀高中,砸鍋賣鐵也要供;反之,就會放棄,早早地讓其出去打工。什麼時候看得出苗頭,就什麼時候做決定。
不少孩子在初中畢業後去打工,更早的,會在初二就輟學。算下來,剛好14歲左右。
14歲不讀書,不能打工。16週歲才能合法工作。所以,他們在經濟上無法獨立,無法納入一個類似單位這樣的有效組織,那麼,就只能“混”。
但某些方面,他們被視為成年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與不滿14週歲的幼女發生關係均構成強姦罪,但滿了14歲則會看“自願”等因素。
他們還享有一定的豁免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已滿14週歲不滿16週歲的人,犯法,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週歲至16週歲,只要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不追究刑事責任。
所以,14~16歲,脫離學校,但又無法完全進入社會,這是一個極端不穩定的階段。解決辦法是納入高中,高中義務教育化。
但錢呢?

高等教育的男女失衡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洪氏集團副主席洪明基公開表示,希望能夠取消中考分流,讓大家不用考試直接上大學。
他還特別指出,現行的中考制度,對於男生來說太吃虧,很多男生相較於女生髮育得晚,所以學習上表現沒有那麼突出,不過到了高中這個情況就會反過來。
根據教育部資料,2022年全國本科錄取的468萬新生裡,男生僅173萬,女生數量幾乎是男生的兩倍。更驚人的是,這個差距還在持續擴大——過去20年本科女生數量翻了3.5倍,男生只漲了88%。
其實這個差異從中考就開始了。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的調研顯示(2021年《基礎教育質量分析報告》),重點高中錄取者中女生比男生平均多出17.3分,這種差距主要源於語文、英語等文科科目——而這兩科恰好在中考分值佔比高達40%。
除了科目的差異,男女生在初中階段的心理發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般而言,女生心智成熟更早,更早明白學習的意義,自控力更高,更具備長期目的性。
相對而言,男生就要差很多。比如,山東濟南的劉女士就說:“我兒子初三還在沉迷打籃球,高一突然知道學習了,現在競賽拿獎保送985。要是當年中考被篩掉,這孩子就廢了!”

高中該休

以上四個社會問題,有辦法同時解決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有。
所謂取消分流,本質是:當一個家庭、一個孩子想上高中,這個孩子就應該可以獲得高中的教學資源。但全民上高中、考大學並無必要,財政投入也未必符合公平原則,那麼,辦法就不應是停止中考分流,全民上高中,而是高中課程培訓市場化。
市場化的教育資源,是一種兜底,不管是以前沒有錢,還是以前不懂事,都不要緊,當一個人在想學習或有能力學習的任何時候,他都應該可以獲得教育資源。市場能做到這一點。
這個機制,更公平、更平權。一個農村孩子,初中畢業,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後就開始打工。這一生他就無法再進高中。只有市場化的教育培訓環境,才能讓他在工作幾年後,可以獲得好的教育資源。這就解決了分流焦慮,同時也解決了高等教育性別差異。
這個機制,有利於提分。市場化的高中培訓,對學生來說,能針對性地進行校外補習。價格降下來後,可以實現比高中更大的師生比。
這個機制可以減負。中國的教育系統的篩選機制,透過重點學校制度,構成了環環相扣的體系,高效傳遞著高考的篩選壓力。在這個系統中,只要一環錯失,後面就很難彌補。錯了好的初中,接受的教學資源差,就更難考上好的高中;進了職高,就再也沒辦法獲得重點高中資源。
一個學生,小學初中不懂事,貪玩荒廢了學業,不要緊,只要高中時候,他願意努力三年,有那個天資,市面上高中低的高中培訓班可以供他選擇。
當教育資源有了最後兜底,小學、中學的努力也就沒那麼重要了,中小學的負擔就能真正降下來。
現在市場化的高中培訓,因為市場容量太小,價格必然就會很高。實際上,如果堅持高中雙休,學生會到校外補課,這就會做大的市場,降低成本,逐步實現高中教育的市場化。這就實現了雙休。當然,家長還是會讓孩子補課。
高中的競爭是在所難免的,對於一個十八歲的孩子來說,成年了,他應該承受一定的壓力。這種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本身就是人才篩選的一環。
我們要做的是,在高中階段進行兜底,讓任何一個想學的孩子可以獲得資源,進而把壓力傳導到低齡階段。
有了市場化的基礎,高中逐漸可以過渡到兩年制——實際上,現在也是兩年教完新課的地方。
既然高中變成了兩年,高中就可納入義務教育,14歲的孩子都去讀書,“14歲現象”也解決了。當高中畢業、技校畢業年齡是17歲,某種程度上,這相當於中國新增了一年的勞動力。
那麼,此時就能達到目標——既更晚分流,又節約財政開支;既要培養高階人才,又要減輕負擔;既兼顧性別差異,還有滿足雙修;既避免了14歲現象,又提供了新增的勞動力。
唯一不好的地方是,家長最後一年估計要花上2~3萬。但擇優、競爭性教育,留給市場,這更符合財政政策的倫理。
那麼,少數家境不好的孩子還有機會嗎?仍然會有的,社會的教育救濟系統,仍然會發揮作用。這一點和現在並無區別。而且,對市場化的機構來說,他們也需要每年的喜報,所以,優秀的孩子,對市場來說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 END /// 
No.625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遠舉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