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出生人口變化,那些無法再創造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民辦大學將退場,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差異化優質教育選擇的民辦大學,會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文丨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隨著人口規模與結構的快速變化,有些民辦大學開始招不到學生。很多人認為,曾經高速發展的民辦大學,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寒潮,部分民辦大學甚至不得不關門倒閉。在人口萎縮對高校的衝擊波裡,民辦大學會不會成為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據《三聯生活週刊》報道,在今年的高考錄取中,很多民辦大學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招生缺額,有些高校即使在多輪大幅降分補錄,也依然招不滿學生,廣東某民辦本科,2024年的招生完成率還不到一半。由於生源嚴重不足,越來越多的民辦高校不得不裁員,民辦大學的老師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類似這樣的輿論還有很多,看上去觀察及時,十分吸引眼球,其實是對民辦大學的嚴重誤讀。媒體報道的這幾年完不成招生計劃、陷入辦學困境的民辦大學,他們的真正問題並不是因為適齡學生減少、人口萎縮,而主要與自身辦學行為和經營不善有關。辦學質量保障、畢業生就業前景差等因素對民辦大學招生也會有一定影響,但當前並不是決定性的。在部分考生看來,每年花幾萬元上民辦本科,只能獲得一張沒有多少含金量的大學文憑,還不如上高職學一門技術。
事實上,從出生人口變化趨勢看,眼下並非我國民辦大學真正的“寒潮時刻”,我國高等教育,包括民辦高等教育,大約還有十餘年的“人口紅利期”。14年後,即2037年,適齡學生大幅下降,民辦大學的生源危機才會真正到來。而這也不是說,所有民辦大學都會陷入生源危機,民辦大學在生源萎縮的少子化時代能否繼續生存、發展,其辦學戰略選擇是關鍵變數。

民辦大學還有10多年“好日子”
我國新世紀出生人口2016年達到最高點1883.23萬人,2017年出生人口為1764.8萬人,雖然近幾年快速下降,但2017年之前一直處於高位區間,基於此,當前及未來10多年時間中,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基數依然龐大,高等教育總體規模也存在持續發展的空間。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資料,我國2024年高考人數達到1342萬,比2023年1291萬多51萬。我國出生人口下降,已經影響到學前教育,即將影響義務教育,但當前還沒有影響到高等教育。根據出生人口變化趨勢,高考報名人數未來幾年還將持續上升,2030年達到高峰,2037年才會回落到現有水平,之後開始持續下降。按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與出生人口數,我國在2038年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會達到100%。換言之,我國大部分高校還有10年以上的“好日子”。
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西安歐亞學院教育創新研究院開展的一項《人口變化趨勢與教育發展戰略國別比較研究》表明,2040年之前高等教育在學規模不會縮減,高峰期預計出現在2034年,將比2024年多出1775萬人,2041年之後將逐步減少。
這項研究還指出,對比韓國、日本、臺灣地區的少子化狀況與先行經驗,我國總和生育率樂觀回升的可能性很小,位於非省會城市的高職院校、民辦高校確實將率先面臨生源短缺,預計2037年後出現生源供給下滑,2041年後出現行業規模萎縮。

生源大幅萎縮,民辦大學能活下來嗎?
幾乎所有民辦大學真正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在生源大幅萎縮的寒潮中,自己能不能活下來?對於民辦大學的未來,有一種社會輿論是,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在203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00%的背景下,在少子化時代,民辦高等教育將完成歷史使命而“退場”。如果民辦大學收更高的學費,而不能提供差異化的教育,那麼,“退場”或不可避免,只要學生不再選擇,民辦大學就將沒有生存空間。所以,是否“退場”取決於民辦大學是否為受教育者提供有價值的教育。即便在少子化時代,高質量的民辦教育,也是我國高質量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這就需要民辦大學利用接下來的10年時間做好戰略發展規劃,其關鍵在於,不能再追求擴大招生、辦學規模,而是要堅持自身定位,打造自己的特色專業。我國大部分民辦大學,都處於傳統的二三本層次,這些大學的辦學定位應該是建設應用型大學,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近年來,很多民辦本科院校都想透過舉辦研究生教育來提升自己的地位,但辦研究生教育並不意味著本科教育質量就高,如果因為舉辦研究生教育,反而不重視本科教育,對本科教育投入不足,這是得不償失的。而且,我國2023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130.17萬人,在2040年後,我國高等教育適齡學生只有800萬不到,研究生教育也面臨萎縮的挑戰。
西安歐亞學院教育創新研究院釋出的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大眾的多樣性教育需求、產業對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全國教育發展不均衡、財政經費有限等原因,能夠真正面向社會和市場創造客戶價值的民辦高校依然有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鬍建波認為,“10年之後的適齡學生減少,會讓中國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迎來‘大洗牌’,未來,每所民辦大學都會面臨出生人口減少的考驗。”
確實,在適齡學生大幅減少的少子化時代,能活下來的民辦大學,必然是具有辦學特色、真正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校;民辦學校不能再依靠學生規模生存,而要在更好服務學生中,繼續辦下去。從歐亞學院開展的研究可見,民辦大學已經在為10年後的生源萎縮未雨綢繆。我國民辦大學隨著出生人口變化,會迎來大變局,那些無法再創造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民辦大學將退場,而堅持“學生為中心”提供差異化優質教育選擇的民辦大學,會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來源:介面新聞
作者: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