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領域,血脂異常管理始終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風險的核心環節。2025年5月29日-6月1日,第十九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 2025)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開。會議期間,醫脈通特邀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楨玥教授進行專訪,陳教授結合最新循證證據與臨床經驗,圍繞血脂治療新靶點、創新藥物與傳統藥物協同合作,以及未來展望等進行分享,為血脂管理提供了兼具學術前瞻性與實踐指導性的專業見解。
醫脈通:近年來,血脂領域日新月異,多種新型藥物相繼獲批或展現出治療潛力。作為血脂領域的權威專家,請您介紹一下,目前血脂領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靶點和新型藥物?

陳楨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近年來,血脂管理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多種新靶點、新型藥物和新劑型相繼湧現並臨床可及。新型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和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劑已應用於臨床。
部分PCSK9單抗,尤其是一些國產原研藥物也陸續登場,展現出良好的創新性(例如半衰期更長等),並提供了完全本土化的循證證據。小干擾RNA類藥物因其良好的依從性和長程、低頻(如一年兩針的藥物)的治療體驗,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廣泛認可。值得關注的是,反義寡核苷酸、融合蛋白及口服劑型的新型PCSK9抑制劑正處於臨床研究階段,未來將進一步豐富治療選擇。
除靶向PCSK9的藥物外,靶向血管生成素樣蛋白3(ANGPTL3)的藥物也同樣值得期待。目前,針對ANGPTL3的單抗、小干擾RNA及反義寡核苷酸類藥物等均在研發中。值得關注的是,該靶點可獨立於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發揮降脂療效,對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FH)特別是純合子型患者具有顯著療效,可較基線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30%~50%。同時靶向ANGPTL3的藥物還可顯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對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具有潛在的治療價值。
此外,APOC3抑制劑針對甘油三酯的升高也顯示出顯著療效,為重度甘油三酯升高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針對載脂蛋白C III(Apo-C III)的抑制劑可顯著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是重度甘油三酯升高患者的福音,為聯合應用現有治療手段(如貝特類藥物、處方級Omega-3脂肪酸等)仍無法達標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
降Lp(a)的藥物也備受矚目。Lp(a)與心血管風險顯著相關,靶向Lp(a)的藥物包括反義寡核苷酸和小干擾RNA及口服制劑等。既往公佈的PCSK9單抗相關的亞組分析結果顯示,降低Lp(a)水平(降幅不大)可產生獨立於LDL-C的獲益。隨後,反義寡核苷酸、小干擾RNA及口服制劑等Lp(a)特效藥研發,Lp(a)降幅可達80%-90%。值得關注的是,部分三期心血管獲益終點研究即將公佈,若結果為陽性,Lp(a) 將有望成為繼LDL-C之後又一重要干預靶點。
此外,ATP-檸檬酸裂解酶抑制劑貝派地酸的研發,為他汀不耐受患者提供了替代選擇。其作用位點在他汀位點——HMG-CoA的上游,可透過抑制膽固醇合成來降低血脂水平,且無肌肉不良反應。現有臨床研究資料顯示,與安慰劑相比,貝派地酸可顯著降低他汀不耐受患者的LDL-C水平,並使心血管獲益;但其目前仍未在國內獲批,期待其在保證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時,可以積累更多心血管獲益的證據。
醫脈通:在血脂管理領域,創新藥物與傳統藥物應如何協同發揮作用,以實現更高效的血脂控制?請結合膽固醇代謝機制與循證證據,談談您的策略思考。

陳楨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對於血脂管理領域創新藥物和傳統藥物的應用,我們始終強調"喜新不厭舊" 。
目前,他汀類藥物仍然是國內外指南一致推薦的一線降脂藥物,其基石地位不僅源於良好的價效比,更基於其在膽固醇代謝調控中的核心作用。
從膽固醇代謝機制來看,人體內3/4的膽固醇源於內源性合成,1/4來自腸道吸收。他汀類藥物為膽固醇合成抑制劑,可透過阻斷內源性膽固醇合成的關鍵路徑,來降低膽固醇水平。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則透過抑制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來降低膽固醇水平,這兩類藥物聯合應用可實現對膽固醇來源的雙重管控。新型PCSK9抑制劑則聚焦於膽固醇的分解代謝環節,可透過加速血液中LDL-C的清除,來降低血脂水平。
做一個形象的比喻,降脂治療就猶如清理地板水漬:他汀與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負責在上游"關水龍頭",主要負責控制來源;PCSK9抑制劑則是在下游 "拖地板",主要負責代謝清除。若僅依賴單一環節,就如同放任水龍頭流水卻單純拖地,不僅治療負擔重,效果也難以持久。因此,聯合治療已成為當前降脂策略的必然趨勢。
從循證醫學角度來看,他汀類藥物歷經了30餘年的循證歷程,從經典的4S研究到近年來的大規模真實世界資料,其在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中的安全性和獲益證據最為充分,這是任何一種藥物都無法比擬的。
基於此,在進行降脂治療時,我們應該“喜新不厭舊”,在傳統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新型藥物,協同合作,助力患者安全達標。

陳楨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儘管近年來在血脂管理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有很多臨床需求未被滿足。目前來看,我國的血脂管理水平並不理想,“一高三低”形式(患病率高、知曉率低、治療率低、達標率低)始終沒有改變。這主要可歸因於以下幾點:
第一,醫患對血脂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首先,血脂異常沒有典型的臨床症狀易被忽視。其次,血脂水平無法居家自測,需醫院檢測,相對比較麻煩。
第二,用藥依從性差:患者對長期用藥的安全性過度擔憂,經常擅自停藥、吃吃停停的現象普遍,導致LDL-C水平波動,達標率較低,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
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在臨床實踐中應加強醫生的繼續教育和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醫生和患者對血脂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同時,可透過簡化服藥方案(如單片複方製劑)和創新治療手段(如小干擾RNA類藥物英克司蘭)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總體而言,對於降脂治療,目前不併缺少相應的降脂治療策略,如何積極地應用這些手段並長期堅持才是治療的重點、難點。長期達標、穩定達標才是硬道理,才能使獲益最大化。
專家簡介

陳楨玥 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博士學位,美國Mayo Clinic博士後,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導師
-
學術任職: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 心血管代謝醫學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國家標準化心血管與代謝疾病中心 秘書長中華心血管病學會 代謝性心血管疾病學組 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學會 動脈粥樣硬化學組 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疾病專委會 常務委員中國膽固醇教育計劃專家指導委員會 常務委員上海心血管病學會 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學組 副組長上海市藥物治療專業委員會 委員亞洲心臟學會心血管預防委員會 委員亞洲脂質學會指導委員會 委員東方心臟病學會議 血脂&動脈粥樣硬化論壇 壇主長城心臟病學大會 糖尿病論壇 主席
-
長期從事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脂質代謝的臨床和科研工作
-
曾在美國Mayo Clinic學習3年
-
先後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優秀青年醫學人才等多項人才計劃,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課題10餘項,在Circulation Research、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雜誌上發表論文60餘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