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外貿企業的新出海浪潮:渠道篇

隨著全球經濟變化與區域合作深化、中國國內市場增長壓力攀升與結構調整需求,中國傳統外貿企業正從國內競爭轉向國際舞臺,尋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不僅需要應對外部環境的複雜性,還需提升自身競爭力,從依賴成本優勢逐步轉向注重核心能力建設
在當前背景下,如何選擇並建立適配的銷售渠道,是決定市場滲透深度和運營效率的核心。我們將以消費品為例,從四種渠道切入,探索直達目標市場的高效銷售策略。
海外市場銷售渠道與中國國記憶體在顯著差異。中國電商市場發展成熟,滲透率領先,各類平臺(如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已成為消費者購物的主要途徑。在歐美市場,線下零售渠道仍佔據較大份額,尤其是大型連鎖超市依舊保持強勢地位。其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廣泛的門店網路以及成熟的會員制體系,為消費者提供了價格優勢和便利服務。
綜合來看,零售渠道可分為四種主要型別:2B(大型連鎖超市)、電商平臺、獨立站和線下店。在歐美,大型連鎖超市佔據主導地位,佔比最大。
不同出海渠道各有特點,中國傳統外貿企業需根據業務需求和發展階段靈活選擇:
  • 2B(大型連鎖超市):能依託成熟網路快速覆蓋海外市場,但門檻極高。
  • 電商平臺:以2C模式為主,能借平臺快速起量,且產品直達消費者,但易被大平臺“拿捏”。
  • 獨立站:相比電商平臺能更直接地連結消費者,能助力品牌獨立性和使用者洞察,但流量成本和轉化效率已初具門檻。
  • 線下店:能與消費者直接互動,這對中高階或大件產品來說尤為必要,且對品牌貢獻顯著,但投入大、風險高。
2B(大型連鎖超市)
在歐美市場,大型連鎖超市是消費品等品類快速滲透市場的重要路徑,但要想進入,會面臨種種挑戰。
• 挑戰一:賣家進入線下大型連鎖超市流程長、考驗多。大型連鎖超市門檻高,從對接到入駐週期長達三年,需明確產品優勢,並與大型連鎖超市各相關部門密切溝通。大批中國傳統外貿企業受限於流程複雜、缺乏操作經驗,未能成功進入。
• 挑戰二:掮客(Rep.)引薦進入大商超體系成熟,但費用高昂,易“碰運氣”。掮客是中國傳統外貿企業進入大型連鎖超市的常用方式,依賴人脈與流程經驗;但費用高昂(佔銷售額的5%—8%),效果難以保證,易出現“碰運氣”情況,耗費資源卻難見成效。
面對高門檻的大型連鎖超市,我們認為企業需自建銷售能力。
  • 搭建本地銷售團隊:引入海外當地資深銷售,直接對接客戶,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
  • 靠近大客戶佈局:在大客戶總部或門店附近設立辦事處或展廳,提升響應速度,透過溝通與展示建立信任。
  • 線上帶動線下突破:依託線上熱銷產品(如亞馬遜爆款)作為背書,降低線下談判難度。
我們對大型連鎖超市渠道建議總結如下:
除了大型連鎖超市外,歐美2B業態還包括兩類典型客戶:一類是傳統歐美品牌企業,主要透過中國外貿企業進行代工生產;另一類是歐美經銷商,長期從中國採購產品並在本土市場進行銷售。
傳統歐美品牌企業與經銷商對中國外貿企業能力提升持矛盾心態,一方面擔憂自身對供應鏈的控制力下降,擔憂中國企業越過中間層直接和大商超合作;另一方面,又因自身製造和研發能力的削弱而對中國供應商產生更深依賴

在此情況下,中國外貿企業既需要有效管理對方矛盾心態、穩固訂單,同時也需要積極拓展和大商超直接合作的機會,並且關注潛在的逆向併購機會,以增強自身在供應鏈條中的主導權。
電商平臺
近年來,中國跨境電商快速崛起,第三方平臺成為出海的重要渠道。儘管面臨關稅與政策挑戰,疫情後海外市場恢復,加上SHEIN、TEMU等平臺的迅速擴張,跨境電商行業依舊保持高增長。大批中國傳統外貿企業已意識到跨境電商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也正在加快建設跨境電商業務。
從區域分佈來看,北美和歐洲市場是中國賣家的主要出口地,但由於本地競爭激烈和政策門檻提升,滲透率較低。東南亞、中東和拉美市場正迅速增長,由於電商基礎薄弱、價格敏感度高和對跨境供應依賴度強,中國賣家在這些地區的滲透率更高
在全球第三方電商平臺競爭中,亞馬遜仍佔主導,但中國新興平臺增長迅速,尤其SHEIN、TEMU等平臺短時間增長數倍,為中國跨境電商代表。這些平臺積極探索新型商業模式,其中全託管與半托管成為重要創新。這兩種模式透過與商家分工協作,承擔所有/部分環節,幫助商家降低跨境運營的複雜性,高效拓展全球市場,預期會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改變市場格局。與此同時,中國賣家在第三方電商平臺的佔比持續上升,在一些新興平臺甚至已達70%—80%。
然而,跨境電商市場的快速擴張帶來了新挑戰。2017年至2023年,賣家數量高速增長,年均增速45%,同質化競爭加劇,鋪貨模式遇瓶頸,業務增長受限。賣家亟需尋求突破,擺脫模式僵化和增長困境。我們認為賣家可以考慮以下幾大要素:
Part 1
 擴平臺
過去,中國賣家高度依賴亞馬遜。然而,隨著其增速放緩、競爭加劇,賣家紛紛轉向海外本地化平臺,探索新增長機遇,如東南亞的Shopee、Lazada,拉美的Mercado Libre等。同時,中國新興平臺憑藉全託管與半托管模式及技術和價格優勢,為賣家提供更多增長機會。賣家需結合自身業務特點,選擇合適的平臺。
Part 2
 打造爆品
爆品的誕生源於深度資料洞察與精準把握使用者需求。電商平臺的資料資源為企業解析SKU的核心賣點提供支援,涵蓋場景、尺寸、價格、功能及使用者反饋等。例如,某電商平臺透過資料分析,預測90cm的雪橇將在冬季熱銷。
Part 3
 精準營銷
跨境電商營銷已從簡單的流量採買向全渠道、多觸點演進。企業需透過官網、社交媒體、搜尋引擎及KOL合作等,實現全鏈路投放,提升品牌辨識度與影響力。
Part 4
 最佳化物流
多元化物流是平衡時效、成本與質量的關鍵。起步賣家可選擇平臺託管空運+本地配送,降低操作與庫存風險;成熟賣家則可採用海外倉+海運模式,提高效率並節約成本。
獨立站
獨立站正成為中國跨境賣家的新選擇。當前,20%—30%的賣家已自建獨立站,30%—50%正在籌備。獨立站因規避平臺風險、降低運營成本和掌握客戶資源等優勢,備受賣家青睞。儘管獨立站優勢明顯,但其建設與運營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 建站繁瑣:需解決多語言支援、多支付方式整合以及跨境物流等多重難題。
  • 流量成本上漲:中國賣家激增,預計2024年達50萬家,加重流量獲取壓力。
  • 銷售轉化低:獨立站常做成品牌展示網站,但是銷售及轉化能力薄弱。
面對挑戰,我們建議賣家可藉助SaaS平臺如Shopify工具等快速建站,簡化操作,目前已有約20萬中國賣家使用。同時可借鑑SHEIN等成功經驗,透過本地化KOC/KOL種草、優惠激勵和鼓勵UGC內容生成提升轉化率。參照不同中企的實踐,通常優秀獨立站轉化率可提升至4%—5%,遠超普通獨立站的1%—2%。
線下店
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下,許多品牌選擇開設線下店,作為直接接觸消費者的重要渠道。線下店不僅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消費者需求,提升銷售轉化效率,還可以透過實體場景展現品牌實力。對於中高階產品和大件商品(如手機、汽車、大型傢俱等),線下店的存在尤為必要。透過線下體驗,消費者能夠直觀感知產品的質量、效能和品牌價值,從而增強購買信心,促進最終決策。
但開設線下店所面臨的核心挑戰是高投入與嚴苛條件。線下店在發達國家的單店投入為中國國內的3—5倍,且開店手續繁瑣苛刻,需謹慎規劃,確保各項條件充分滿足後再推進。
某傢俱企業成功樹立線下店出海標杆,這一成績得益於其在選址、店面設計、產品服務和營銷策略四個方面的精準佈局:
選址:優選一線城市富人區,如首都及當地核心城市。
店面:採用1000㎡“大店模式”,豪華裝修彰顯品牌定位。
產品服務:提供全場景一體化傢俱方案與高階私人預約服務。
營銷:明星助陣提升市場關注度,如邀請當地知名主持人、歌手等。
我們對線下店建議總結如下:
中國傳統外貿企業建立獨立站和線下店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品牌建設。然而,多數企業的品牌仍停留在“商標”層面,缺乏清晰的核心賣點,難以成為海外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依據。
在新技術的賦能下,全球品牌建設週期大幅縮短,但成功塑造品牌仍需遵循三大核心原則:
1. 品牌定位清晰,核心賣點明確,確保品牌在市場中的獨特價值和競爭力。
2. 核心賣點需建立在產品品質、服務體系等多維度支撐之上,而非僅依賴市場宣傳,以長期積累形成品牌認知。
3. 品牌的成長不應僅依靠營銷推動,而應透過市場銷量和使用者口碑逐步塑造(Brand by Sales),實現品牌價值的真正落地。
當品牌具備清晰的核心賣點,並以高質量產品和卓越服務為支撐,其市場認可度將自然提升。隨著產品銷量的增長,品牌影響力也將隨之增強,最終在全球市場建立穩固的競爭地位。
總結
中國傳統外貿企業出海需結合自身階段與市場特點精準佈局渠道。大型連鎖超市覆蓋快,但門檻高;電商平臺流量大,但競爭激烈;獨立站提升品牌獨立性,但建設難度較高;線下店助力打造品牌體驗,但投入大、週期長。企業需推動多渠道協同發展,提高自身掌控力,塑造國際市場上的中國品牌新形象。
下輯預告
渠道的高效運作離不開強大的製造供應鏈支撐。全球供應鏈佈局不僅是市場拓展的基礎,更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下一篇,我們將聚焦海外建廠市場選擇、模式落地、園區規劃與人才建設,助力中國傳統外貿企業打造高效供應鏈,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
陳慶麟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阮芳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魏金程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
唐卓俊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
陳立峰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經理。
感謝BCG同事張乙欣焦佳溪為撰寫本報告所做的貢獻。
如需聯絡,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BCG影片號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