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兒從北京熱門民辦校,轉到家門口普小,我不後悔

有一次,老師讓我問她3×8等於幾,她說32,我回復後,老師啪地給我發了好幾道她錯題的圖片,好像在問我要個解釋,或者讓我看著辦。我當時很想說,這是我的問題嗎,教學不是老師該負責的嗎?我又不介意她成績不好,也沒去找老師,怎麼還反過來找我了?
作者:Eileen;本文來源:公眾號“菁kids北京”(ID:Jing-kids)。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Sherry本科畢業於北大,女兒是個普娃,為了讓她快樂成長,幼升小時,她為女兒選擇了北京一所學費10萬/年、號稱注重素質教育的知名民辦校。
但就讀的那三年卻事與願違。課後作業和頻繁的考試,讓孩子學得很疲憊;所謂的“家校合作”,讓她分身乏術,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學校的內卷和形式主義,也愈演愈烈。
她決定給孩子轉學,去一所中不溜的普通公立校,為了學籍買房時,中介都很驚訝,“從未見過把這個小區當‘學區房’的。”
在社交平臺上後分享這段經歷後,Sherry收到了許多為擇校困擾家長的私信,也看到了他們的內卷焦慮、對教育的過高期待,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她講述了她的擇校故事,希望能對深陷焦慮中的家長們有所幫助。
*本文以第一人稱分享
一、發現孩子是普娃,然後呢?
女兒還在上幼兒園時,我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來接受和消化一個意外之外的事實:雖然出生在高知家庭,但女兒在智商遺傳上“均值迴歸”了,大機率是個“普娃”。
她四歲時,我們開始給她做英語啟蒙,她在啟蒙班學了一年,上課很積極,也很開心,但其實什麼也沒學會。老師佈置過一個口語複述作業,只有五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內容是什麼,“一年有四個季節,春天如何,夏天如何……”比她小一歲的孩子,只花了五分鐘念熟,就提交了作業,但我教了她3小時,她還是沒能複述出來。
五歲時,我們在海南旅居,姥姥和奶奶一起教她數學,教了兩個月,她也沒能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我媽說我五歲時已經能做五位數的加減法了,“這孩子也不知道遺傳了誰,反正不是學習的料”。不過兩位老人心態都很好,說如果不是學習的料,承歡膝下就好了。
語文也是一樣,六歲半之前,她一個字都不認識,我們怎麼變著法兒來教,都沒有用。
這個徒勞無功的過程,肯定是讓人很沮喪、很有挫敗感的。我做不到撒手不管,那太不負責了,我過不去心裡的坎;但要管的話,我也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圖源:電影《年少日記》
著急是沒有用的,我得去系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報名了中科院心理所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生課程,在那學了兩年。
那套課程對我非常有幫助,它告訴我,每個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都不一樣,“開竅”有早有晚,要耐心等待,超前教育本就違背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
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裡,雙胞胎分別在第46周和第53周開始爬梯訓練,但晚開始的孩子訓練兩週後,爬梯速度和前者就差不多,兩個小孩最終的水平沒有差別。
上完這個課後,我就不那麼焦慮了,我知道我得等等孩子的“花期”。
當時我還學了美國的“天賦教養”課程,它的核心理論基礎是“加德納多元智慧理論”——每個人都有語言、邏輯數理、肢體動覺、音樂、空間、人際關係、自然辨識等多種智慧,智商只代表一個人的邏輯數理和語言智慧而已,且每種智慧都有對應的職業發展,數學或語言智慧不強,不意味著未來就暗淡無光。
她給女兒做了一次測評,發現她的天賦點並不少:女兒和動物溝通的分數是滿分,每去一個地方試馬術課,再去時就能叫出每匹馬的名字,和馬兒也非常親近;她的運動能力很強,在體校學游泳如魚得水,從來沒叫過一次苦和累,總嚷嚷著要去訓練;她的空間感很強,三歲就能看圖拼樂高,畫畫時想象力豐富,色彩處理得好,是家裡幾位美院畢業的親長肯定過的。
這些都是我不擅長的地方,它們雖然不能體現在學業成績上,但對未來的人生是有用的。我不再焦慮語數外的學習問題,而是讓她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嘗試各種運動,幫她建立自信心、勝任感、自主感,最後形成內驅力。
這一點也確實實現了,女兒發現自己雖然學習不行,但在運動上能做得比別人好,且運動中的努力與進步直接掛鉤——攀巖比上次高一個點位、游泳比上次提速了一秒,因而更願意在運動上投入時間。
圖源:電視劇《小捨得》
六歲時,她突然間數學“開竅”了,從不會算10以內加減法,到能算200以內的加減法,也就一個星期的時間,甚至是在沒人教她的情況下,因為我們都“放棄掙扎”了。六歲半時,她語文也突然就會了,從什麼字也不認識,到能讀大部頭的小說,就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只英語還是原樣,啥也不會。
我也更加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區”。英語啟蒙失敗後,我們沒再給她報任何補習班,除了等待和鼓勵她之外,我什麼也沒做。
也是因為這段經歷,在女兒幼升小擇校時,我們在兩個選項——家門口的對口公立小學,和搖號中選的、據說只收100多個孩子的知名民辦集團的分校——裡,選擇了後者。
想著民辦校或許更包容一些,不那麼卷,不磨滅孩子的個性,即使學費要10萬一年,但我們願意為這個願景花額外的錢。這樣想的家長並不少,我們後來結識了很多。
二、一言難盡的民辦校體驗
但入學後才發現,我們都想錯了。
一開始,我對這所學校還挺滿意的:學校硬體設施好,老師學歷高,很多名校或海歸碩士,一週有好幾節外教課,提供的課後活動也豐富多彩。
雖然從一年級開始就有家庭作業,但量不是特別大,家校溝通比較頻繁,老師每天都會給家長佈置任務,讓我覺得學校還挺認真負責。
但時間一長,各種問題都浮出水面了。
最主要的是家庭作業,女兒做作業速度算快的了,每天回家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做完,有的孩子可能需要花兩三個小時。但放學到家就快6點了,吃晚飯、寫作業到9、10點,就得睡覺了,第二天要趕6點多的校車,也就是說放學後基本沒有運動的時間。
她是很熱愛運動的孩子,好幾項運動都很擅長,也有畫畫等各種愛好,卻沒有時間花在這些上面,也沒有出去玩耍的時間,女兒雖然不會因此大喊大鬧,卻會自己默默擦眼淚。
學校為了出成績,維持住名校的名頭,吸引到更多生源,考試非常頻繁,從低年級就每週都有考試,一到期中或期末考試,老師嚴陣以待,學生們也如臨大敵,一個個都被“考疲了”。
平時的作業、考試的錯題,老師都會讓家長盯著做,或帶孩子改錯。我一開始也乖乖照做,但我發現根本沒用,老師在校內8小時都教不會的知識,我怎麼就能教得她一點就通?
常常是一輔導作業,我倆就吵架。有一次練生字拼寫,她把“飛蛾撲火”寫成“飛鵝”,我動手比劃說飛蛾是昆蟲,所以是蟲字旁,但等到下一輪拼寫,她還是照錯不誤,氣得我讓她抄寫5遍,睡前再考還是一樣。
圖源:電視劇《小捨得》
我感覺到,重複的作業和考試,好像蠶食掉了她的學習慾望,她的心思不在這件事上,旁人再怎麼強調都是沒用的。
後來又有一次,老師讓我問她3×8等於幾,她說32,我回復後,老師啪地給我發了好幾道她錯題的圖片,好像在問我要個解釋,或者讓我看著辦。我當時很想說,這是我的問題嗎,教學不是老師該負責的嗎?我又不介意她成績不好,也沒去找老師,怎麼還反過來找我了?
但我只能這麼想想,說的還是“老師,我們給孩子算過命,說她小時候成績就是一般,我們慢慢來,不用著急”,我作為家長,還得反過來安慰老師。
而且老師是名校畢業,也不意味著一定教得好,甚至會因為本身就是學霸,不知道普通小孩面對新知識的難點在哪。有時一節課都在講概念,而不是教學生怎麼做題,出發點或許是好的,卻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家長聽完課說,“難怪孩子會上課睡覺,我聽了也想睡。”
後來想想,孩子學運動、找教練也是一樣的道理,入門時並不需要國家級健將,他們中很多人是天才,十多歲因為身體素質特別好被省隊國家隊選中,沒有6-12歲的少兒培訓過程,可能很難教天資普通的娃怎麼學好技術。
我也逐漸對老師的高學歷祛魅了,轉去公立校後聽了節家長課,確實講得更好,概念一帶而過,更注重做題的實操,讓學生們做作業後互相點評補充,在課上加深理解。
後來我把經歷發在社交平臺上,很多同校的或有同樣打算的家長與我聊天,我們發現各自的體驗感很相似:
民辦學校因為是逐利的,為了出成績,或讓家長感覺“錢沒白花”,有時會熱衷於形式主義——多佈置家庭作業、頻繁考試、各種需要家長配合的展示、在禮堂大屏上公佈全年級排名,確實切中了家長的焦慮點,好像做了很多實事,但很容易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摧毀他們的信心。
且卷是停不下來的,小學的卷度只是初中的 N 分之一,我認識的初中家長,孩子厭學的不在少數。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地讀完初中,加之當時孩子遭遇了一些不公平對待,最終我們在四年級上時決定轉學。
三、自由的時間很重要
我們選擇的公立學校很普通,沒什麼名氣,不掐尖不點招,只是就近入學,不分實驗班,成績也一般。如果說區裡的中學分五個梯隊,它只能勉強排第三梯隊,小學更是排不上。所以中介知道我要買附近的房子作為“學區房”時,都驚訝得不行。
我們看中它,一是因為它對口的中學,四五點就放學,二是因為它是個棒球特色校,有校隊,且成績還不錯。
女兒從一年級開始學的棒球,前兩年是打著玩,到三年級下學期,她突然開始熱愛棒球,打得更好了,還有了做棒球教練的想法。
我說服她轉學時,也是用這一點“利誘”——新學校離家近,放學早,有更多時間打球。她果然心動,特意去學校門口觀察學生們幾點放學,還主動去和他們攀談,問放學和作業情況,回來開心地跟我說願意轉學。
轉學後,因為離家近,不用坐校車,每天7:40出門就行,放學到家早則3點半,晚則5點多,因為沒有作業,她可以自己做晚飯,吃完後天還是亮的,再跟朋友們出去玩會兒。
比起之前,她現在每天多出了半到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才一個學期,身體素質就提高了很多:跳繩從一分鐘180個到249個,棒球每週校內訓練3次,週末一兩次,總時長在10小時以上,拿過比賽的冠軍,籃球也打得很好了。
她有了玩伴,變得更獨立,需要我的時間也少了。我不用接送她,不用準備早晚飯,晚上可以自由地和朋友聚會,與客戶吃飯。老師也基本不找我,我不無需催她作業,親子關係也變好了很多。
圖源:電影《學爸》
我倆都特別輕鬆,我感覺她過上了我童年時的生活,我也過上了我媽當年的生活。
公立校老師的敬業程度超出預期,轉學的各種問題有問必答,校內練習抓得很緊,但不會把壓力傳遞給家長。
雖然女兒的成績還是一般。三下期末考試,因為一次“奶茶獎勵”,她數學考試時不再做完題就睡覺,開始認真檢查,分數從80多提高到了接近滿分。轉校後,因為課後比較放飛自我,又會偶然出現七八十分的成績。這一點我們早有心理準備,也不太在意。
她現在自驅力很強,週末比賽前,還會一大早起來先把作業寫完。新學校考試不多,她有些不適應驟降的強度,還買了練習冊說要在家做。在棒球之外,還在練標槍,很是喜歡。創作欲也爆棚,每天在家自己畫畫。
這些生活上的改變,都讓我覺得轉學的決定做對了。
四、你想讓孩子活出怎樣的人生?
女兒今年快11歲了,這麼多年,除了英語啟蒙班和四年級時她主動要求的數學課外班,我再沒給她報過任何補習班。
我對她的中游成績並不焦慮,初中可以直升,但之後會面臨中考55分流的關卡,她有可能考不上高中,我已經做好了這個心理準備。
絕大多數家長不能接受這件事,所以即使身不由己,也要去卷學習成績。可這是個50%可能的事,是個大機率事件,有一半孩子註定考不上,那憑什麼不會是我的孩子?
這就和“平均分”一樣,很多家長說“我們的目標不高,比平均分高就行”,但一定有一半的孩子成績比平均分低,如果那是我的孩子,我就接受這個事實好了。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分數,不是升學,是把孩子養育成人,讓她能自食其力。我們可以直接奔著這個目標去,讓她去自由地發展興趣特長,找到願意終身投入的事業。
在AI時代,就業市場瞬息萬變,什麼工作都有可能被取代,我們家長無法去預測哪一行是堅不可摧的。但孩子喜歡且擅長的、能做好甚至做到極致的事,才有可能是她未來就業的“金身護法”。
我女兒在運動這件事上,就表現出了足夠熱愛。她一點都不覺得日復一日的訓練枯燥,非常願意自主練習,還能帶動隊友。當教練的想法也是她主動提出來的,她說以後要當棒球、游泳、攀巖、馬術教練,週一到週五去當遊戲設計師,週末兼職做教練。
這“豪情壯志”把我逗樂了,我說不用這麼辛苦,當一個教練就夠養活自己了。我還特意去問了她的教練,像她這樣的孩子,以後想當教練,俱樂部會不會願意收?教練說可以,還告訴了我薪資標準、工作時長如何,我告訴了女兒,我倆都覺得這很好。
我從不覺得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這兩年就業環境之嚴峻、大學生就業率之低,大家也都能看到。真以就業為導向,卷學習可能不是價效比最高的路。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ta獨特的閃光點,女兒的好朋友特別擅長釣魚,我只要跟她一起,一定能釣到魚,她還很有服務意識,以後做個釣魚教練,或者開個露營地、咖啡廳,做釣具銷售,不都是出路嗎?
20年前我們讀大學時,無法預見到現在網際網路全面接管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同樣我們也無法預見20年後的生活。也許會像日本一樣,經濟增長停滯,就業率接近100%,人們很難掙大錢,但也不會缺衣少食。
那時考驗的,或許是一個人怎麼少花錢,把生活過得豐富多彩,怎麼打發漫長閒暇時間的能力。一個在小時候都沒盡情玩耍過的孩子,能很好地適應那樣的生活嗎?
我們和同樣想法的家長,有一個“父母自雞群”。我們都覺得,在這個時代,雞娃不如雞自己,我們這代人掙錢的機會,比孩子們多得多,能給孩子留多少錢算多少,他們只要找到喜歡的事,腳踏實地地、快樂地生活就行。
該不該轉學,公立校、民辦校還是國際校更好,其實都沒有定論,是因人而異的。最要緊的是家長要想好,你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能力,你希望ta未來過什麼樣的生活,再回頭來看,過去所做的努力是不是值得的、必要的。
或許為提分花的時間和金錢,還不如留給孩子,讓ta有個快樂的童年,得以滋養餘生,心理健康程度高一點,抗挫折、抗壓的能力高一點,未來就不會過得很差。

本文授權轉載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國際教育和社群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瞭解京城國際學校,探討擇校、留學、中產家庭生活方式。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7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4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