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民營企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管是小企業還是那些世界500強,誰都無法預料,未來哪一天突然之間就倒下了。
1
昨天有一個訊息讓大家極為關注。
2月7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資訊網公佈了一則訊息。
南京中級人民法院已經正式受理蘇州金螳螂建築裝飾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天健華辰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申請蘇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蘇寧電器集團有限公司和蘇寧置業集團有限公司重整。

2025年4月2日將召開蘇寧系第1次債權人會議。
這意味著蘇州金螳螂等其他企業跟蘇寧系的債務糾紛正式進入法律審理階段。
這意味著蘇寧系終究還是難逃一劫,破產重組已經在所難免。
對蘇寧集團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有點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冥冥之中,中國的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就像被下了“詛咒”一樣,最終都難逃劫難。
最近幾年倒下的中國大型民營企業可不在少數。
在蘇寧之前已經有多家大企業轟然倒塌,我們以2019年中國民營500強榜單為例,在排名前5的企業當中,至今已經有4家企業倒下。

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前5的企業分別是華為,海航集團,蘇寧控股,正威集團,恒大集團。
這裡面除了華為穿越週期逆勢增長之外,其他四家企業都已經爆雷。
第1個倒下的是海航集團,早在2021年他們就申請破產重整,隨後一分為4,萬億資產大企業轟然坍塌。
第2個倒下的是恒大集團,自2021年開始恒大債務開始爆雷,面臨超過2.5萬億的債務規模,恒大無力償還,目前還處在重整階段。
第3個倒下的是正威集團,正威集團長期盤踞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前5位置,號稱擁有10萬億的銅礦資產,王文銀更是被稱為“世界銅王”。
然而從2024年開始正威集團就出現了停產、股權被拍賣、員工工資發不出等各種情況,目前經營已經處於艱難狀態。
第4個是蘇寧集團,從2020年之後,蘇寧集團其實已經開始出現危機了,雖然他們苦苦支撐了幾年,但終究還是扛不住了。
當然除了我們所提到的這4家企業之外,實際上在2019年中國十強民營企業當中,真正還在正常經營的只剩4家。
這裡面國美集團經營也是持續惡化,廈門國美還被申請破產重整了,國美能撐到什麼時候,一切都是未知數。
至於碧桂園,這兩年也危機重重,營收和利潤大幅收縮,面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樓市的深度調整,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一切都是未知數。
2
看到這些大企業紛紛倒下,大家心裡其實是五味雜陳的。
海航集團,蘇寧,恒大集團,正威集團這些企業都是名噪一時,都是世界500強企業。


他們曾經是中國民營企業的驕傲,尤其是在2010年到2020年的這段時間,一度非常輝煌。
但誰能想到短短5年時間,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企業就相繼倒下了。
為什麼會這樣?
對於這些企業的倒下,我相信至今有些人還沒緩過氣,大家還沒想明白為什麼這巨無霸企業說倒就倒。
但如果大家認真覆盤他們前幾年的一番騷操作之後,其實倒下早就是註定的結局。
對於這些企業的倒下,直接的原因是市場環境的影響。
比如2020年疫情發生之後,整個航空業都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當年海航控股鉅虧640億元,淨資產轉為-284億元,已經處於資不抵債。

再比如最近幾年的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週期,整個行業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恒大這種頭部企業也難以倖免。
而對於蘇寧集團,過去10年電商的迅猛發展對線下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包括蘇寧國美這些線下大賣場徹底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所以市場環境的變化是導致這些大型民營企業危機的重要原因。
但環境只是一個因素,因為環境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平等的。
在任何一種環境之下,都有企業能夠化繭成蝶,比如拼多多就能夠在異常慘烈的電商當中脫穎而出。
這說明大環境只是影響企業經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
3
真正導致這些大企業倒下的是他們自身的原因。
這些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幾個。
第一、盲目地多元化和擴張。
如果大家認真去分析會發現,大多數中國大企業倒下都離不開多元化。
很多中國企業發展壯大之後,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之後就盲目的求大、求全。
不論是海航集團,恒大集團,正威集團還是蘇寧集團,他們都曾經盲目進行多元化擴張。
比如海航集團原來的主業是航空,但後來他們將業務擴張到航空、機場運營、金融、物流、酒店運營、基礎設施開發、新材料等等。
除了多元化運營之外,海航集團的擴張也非常誇張,從2015年到2019年他們都是到處買買買,而且這裡面很多都是大手筆。
比如2015年175億元全資收購瑞士國際空港服務公司Swissport,2015渤海金控25.55億美元收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AVOLON100%的股權;2016年15億美元收購瑞士航空配餐公司,2017年Avolon透過下屬全資子公司以103.8億美元收購CIT Group旗下的商業飛機租賃業。。。

巔峰時期,海航集團旗下的企業超過320家。
再比如恒大的業務涵蓋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汽車製造,金融服務,保險業務,文旅業務,健康業務 ,糧油業務,畜牧業務等等。
蘇寧在多元化方面也不含糊,除了電器零售這個老本行之外,還擴張到了金融,體育,地產,物流等多個業務。
為此蘇寧也是到處買買買,比如接手天天快遞,接盤萬達門店,收購家樂福,收購國米俱樂部,投資恒大等等,但這裡面幾乎每一筆投資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至於正威集團,雖然他們多元化沒有像其他三個企業那麼誇張,但在擴張上面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威集團到處在全國拿地建各種產業園。至今為止在全國有超過50個產業園區,每一個投資都是幾十億上百億。

第二、過度的槓桿。
任何一個企業的擴張都需要資金,這種資金要麼利用主營業務產生的現金流去擴張,要麼透過外部融資進行擴張。
而很多中國大企業都喜歡透過外部融資進行擴張,玩槓桿遊戲。
無論是海航集團,恒大集團,正威集團還是蘇寧集團,哪個不是揹負著鉅額債務的?
截至危機發生時,海航集團債務規模超過10,000億,恒大集團超過2.5萬億。
雖然蘇寧集團負債沒有那麼龐大,但相對於資產而言,負債也是相當恐怖的,截至2023年底,蘇寧電器總資產1249.6億元,負債卻高達1344.79億元。
至於正威的負債是多少,目前沒有看到具體的資料,但這兩年他們大量被追債,僅僅是過去一年被法院執行金額就超過100億,還有大量的股權被凍結,據此推算他們的負債率肯定也很高。

第三、現金流管理不善。
大家都知道現金為王,不管在什麼時候擁有可觀的現金流都是保障企業穩健經營的關鍵所在。
但中國很多企業在對待現金流上面好像並不怎麼重視。
過去十幾年,很多企業的高速增長讓他們產生了誤判,以為企業可以長久的發展下去,所以即便在企業經營利潤比較低下,甚至處於虧損的情況下,他們仍然盲目地借債擴張,最終都逃不脫現金流斷裂的命運。
不論是恒大,蘇寧,海航集團基本上都是因為現金流斷裂導致的。
對於這種現金流的斷裂,或許並不是他們不重視現金流,而是當擴張達到一定規模之後,他們已經騎馬南下。
揹負鉅額的債務,光是每年的利息和到期本金就非常龐大。
為了避免違約,他們只能不斷的借新還舊,甚至巧立各種名目騙取金融機構的融資,實在騙不了金融機構,他們乾脆自己成立金融平臺。
這種槓桿就像滾雪球一樣,一路不斷滾大,當某一天滾不動了,自然就爆雷了。
第四、對趨勢的判斷失靈。
很多中國企業家憑藉自身的努力以及時代的紅利,抓住了發展的時機迅猛增長。
很多人都誤把這種時代紅利當成了自己的能力,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堅信自己的能力能夠駕馭趨勢,甚至改變趨勢。
所以我們才看到很多企業做大後他們就開始盲目地擴張,甚至提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目標。
比如在2017年海航集團的陳鋒就明確表示,到2025年要進入世界500強的前10。

2018年恒大在進入汽車行業的時候,許家印也是豪雲壯志,計劃在2025年實現年產銷超100萬輛,併力爭在2035年年產銷超500萬輛。
現在回頭一看,這些企業所提出的目標完全就不切實際,他們完全沒有考慮市場的競爭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甚至直接忽略國家的戰略方向以及提醒。
比如早在2016年國家就提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基調,訊號已經很明確,但是恒大仍然盲目地擴張。
再比如2017年,銀監會就曾發出公告,評估企業海外併購的風險。
但當時拼紅了眼的海航根本停不下來,仍然到處買買買,而且都是借債擴張。
最後這些企業都為自己盲目地擴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些企業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了大家一個道理,多元化以及擴張都是九死一生的。
雖然擴張可以讓企業迅速擴大,讓企業一直風光無量。
但對於一個優秀的企業來說,大家要拼的並不是誰的盤子更大,而是誰活得更長久。
如果不考慮市場的實際情況,不考慮企業的現金流和負債盲目地擴張遲早會被反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