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狙擊華為,始於“三片樹葉” 2025-05-24 07:24 博士悅讀 來源 | 藍血研究(lanxueyanjiu) 01 2025年伊始,人們經歷了DeepSeek的洗禮,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全球敘事從此改寫,而2025年開啟的單框架鴻蒙商用的全新戰役,為這一全球敘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DeepSeek與華為,一軟一硬,率先在昇騰晶片上實現聯手與協同。定位於智慧終端作業系統的鴻蒙,更將與DeepSeek聯手奏響智慧時代的中國旋律。 對我而言,這是值得一生銘記的時刻。2024年9月25日下午,我受邀來到位於深圳的華為坂田基地,參加鴻蒙千帆會戰誓師大會。華為執行長任正非、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終端BG董事長餘承東等華為高管齊聚一堂,中國高科技產業界代表性企業也悉數到場。現場的氛圍令人熱血沸騰。 一首首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詩意開場,一句“待到山花爛漫時”貫穿誓師大會。這既是華為挺進智慧作業系統決心的展示,也是一次中國產業界整體力量的展示。 徐直軍說:“鴻蒙只有擁有自己的生態,才是真正的移動作業系統,也才能把應用、作業系統、晶片進行協同,不斷地提升體驗和安全。 自華為決定構建鴻蒙原生生態以來,受到了應用擁有者、開發者的大力支援目前曙光在望,我們期待山花爛漫時。” 這場誓師大會前夜,微信經歷反覆商議,終於確認加入鴻蒙生態,這個最大的變數終於確定下來。 畢竟對中國使用者來說,今天的智慧手機,本質上首先是微信終端,其次才是手機。沒有微信的強力支援,鴻蒙生態是不可想象的。 正如一位參與華為談判的主管說:“圍繞鴻蒙與微信的談判,都足以寫一本非常精彩的圖書。” 當然,一個重量級App與新生作業系統之間的關係,涉及一系列高度複雜的利益和邊界問題。這種生態之內的協作與博弈,才剛剛開始。這考驗著各層次的夥伴,更考驗著華為如何取捨,考驗著華為在開放與安全、邊界與利益等一系列問題上的權衡。當然,最終大家都會心懷大局,攜手奮進。 2024年10月8日,國慶長假之後第一天,HarmonyOSNEXT正式公測,向所有使用者開放。鴻蒙版微信也宣佈正式開始邀請內測。2025年1月9日,鴻蒙版微信正式上架鴻蒙應用市場,已支援影片號、摺疊訊息轉發、群紅包、轉賬、小程式等功能,與普通版微信功能基本相同。 可以說,鴻蒙的推出,是中國IT歷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暫時沒有之一!人們難以想象,抵達這一里程碑有著多少幕後故事,又有著多少挑戰在前方。但是,歷史的新篇章已經開啟!歷史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的,鴻蒙今天的一切顯然都有前因後果,一切皆是時代的產物。 02 今天對鴻蒙追根溯源,你會發現其中也充滿了歷史的偶然和驚奇。蝴蝶效應有個很形象生動的解釋: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一隻蝴蝶扇動了幾下翅膀,兩週以後可能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 如果今天我們要解析美國針對華為的這場龍捲風,那麼引起這場龍捲風的蝴蝶,很可能就是一筆200萬美元的收購案。 這樁收購案實在太不起眼:因為容錯機專案,華為於2010年5月斥資200萬美元,欲收購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創業企業——三葉系統(3LeafSystem)。 華為的目的是購買x86伺服器I/O(輸入/輸出)虛擬化解決方案V-8000的產權,華為雲的首席技術官張宇昕還記得,當時的三葉系統總共不過幾十人,而為了專利,華為接收了16名三葉系統的員工。 華為自己也沒想到,美國把它上升成了國家安全問題,因為三葉系統的這項核心專利,如果在容錯機專案裡用於做處理器的互聯,有可能讓中國擁有實現小型機和大型機的能力——美國要防止這項技術被用於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 此時的華為依然主營通訊業務,但華為想從傳統CT(通訊技術)領域進軍IT業的意圖已經被美國政府捕捉到,美國政府嗅覺之靈敏、行動之果斷,令人猝不及防。關於華為進軍IT業的戰略決策,外部公開的材料並不多。 2011年8月11日,徐直軍簽發公司投資評審委員會(IRB)函(2011)35號《關於作業系統、關係型資料庫和處理器業務的決議》,這無疑是一份重要的文獻。 檔案中寫道:“為實現公司十年在ICT領域實現超越的戰略目標,公司必須具備IT基礎技術縱向整合能力,必須考慮為構築這些基礎能力提前進行投資。 經IRB討論,對作業系統、關係型資料庫和處理器業務做出如下決議:……批准中央研發部成立高斯部,聚焦關係型資料庫啟動探索性研究。” 雖然這場交易金額不大,但由此引發的後續影響卻遠超交易本身,這“三片樹葉”掀起了一場茶杯裡的風波,或許也第一次把華為推入了美國政府的射程之內。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建議雙方終止交易。三葉系統要求華為將所有相關程式碼、文件、郵件和被汙染的程式碼全部清除。這項工作耗費了華為整整9個月的時間。除了清理程式碼文件,個人計算機裡往來的郵件、共享檔案伺服器、公司電子公告欄、公司的文件系統,甚至公司的郵件系統、備份系統都要進行徹查和清理。 部門主管及開發部長會開啟所有涉及員工的計算機,拿著工具一個個看、一個個掃,親自確認和清理。華為公司的IP(網際網路協議)每月實施一次增量備份,每年進行一次全面資料備份,每三年執行三次全量備份,持續滾動的清理工作讓技術專家第一次深刻體會到,當你試圖以一家企業之力抵擋美國政府的力量時,工作量有多麼令人崩潰。 這一次由美國政府牽頭的市場阻擊,足以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和併購提供深刻的警示:中企在美投資審查的嚴格程度,以及中美之間在科技和投資領域的複雜關係,將是中國科技全球化程序中最大的障礙。 收購案告一段落,但是在時代程序下,蝴蝶掀起的風暴已經開始醞釀。更早、更多的阻擊訊號,讓華為意識到這似乎不是一樁孤立的商業事件,因為只要是華為涉足的高階商業競爭,正前方出現的阻擊一定緣於國家層面的政治角力。 因此,華為的故事,終究是時代宏大程序的一部分,是中美關係跌宕起伏的一部分,中美關係的變化,早在華為收購三葉系統之前就已經開始。 03 中美關係根本性轉變的顯性化可以追溯到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略之時。2009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東盟會議上提出“重返亞太”這一概念。 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上高調提出“轉向亞洲”,開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 2012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明確了一系列戰略目標。從“重返亞太”到“亞太再平衡”的幾年間,華為率先感受到了這種轉變帶來的各方面影響。華為在這幾年間鋒芒初現,迅速崛起。 2009年3月,美國電信運營商考克斯通訊(Cox)選中華為提供端到端的CDMA(分碼多重進接)行動網路解決方案,華為第一次成功打入北美電信運營裝置供應市場。 8月,華為入選全球最大的WiMax(全球互通微波訪問)運營商美國Clearwire公司的裝置供應商名單。11月初,華為再次成功為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運營商之一競立媒體(Mediacom)部署了OTN(光傳送網)網路。 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華為GSM(全球移動通訊系統)發貨量便已躍居全球首位。2010年,華為超越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成為全球第二大通訊裝置供應商。2013年,華為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大通訊裝置供應商。 伴隨其鋒芒而來的是華為在海外收購上屢屢受挫。2007年,華為曾試圖併購3Com公司,這家公司的規模比起當時的思科、阿爾卡特朗訊和北電網路要小得多,但是3Com產品中包含一項入侵檢測技術,可以幫助客戶抵禦駭客的入侵。 美國國防部正是3Com的主要客戶之一,收購案自然因未透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而被擱置。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路裝置業務受阻。同年秋天,在幾名美國國會議員和美國商務部的干預下,為Sprint公司4G網路升級的招標被生生攪黃。 華為已經意識到,自己率先進入美國政府視野,並遭受一系列阻擊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之間的業務衝突,而是中美之間的競爭由隱性轉向了顯性。 04 2010年年底,華為召開對未來有著深遠影響的“三亞會議”。老華為人都不會忘記三亞會議這一歷史性時刻,那次會議的主題宏大且前所未有:面對美國的阻擊,華為要制訂自己的“逃生計劃”。華為決定深入ICT領域,對晶片、作業系統、資料庫等七大基礎根技術領域進行戰略性投入。 這個決議背後,是長達一年的深思熟慮和調研。2010年年初,時任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的徐直軍交給張宇昕一個重任:調研國內外作業系統和資料庫產業。 他提出了明確的調研方向:如果華為的作業系統和資料庫被斷供,國內能否頂上?如果不行,華為是否有自研的能力?如果要自研,能否收購國內作業系統或資料庫作為基礎? 張宇昕帶領團隊深入調研了中國多家作業系統和資料庫公司,針對它們的技術進展、人員規模,以及作業系統資料庫的基礎版本來源等狀況,細緻地摸了一遍底,並得出結論:國內現有作業系統和資料庫還無法獨當一面,有些公司甚至只能靠國家專案續命,而國外三大企業用作業系統SUSE、風河和紅帽已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普及,佔據了國內市場,資料庫更是甲骨文公司、IBMDb2等的天下。 華為由此得出兩個結論:國產資料庫和作業系統尚不足以應對封鎖和斷供;華為應該自己幹,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華為也可以收購現有的作業系統和資料庫團隊,以此為基礎接著幹。 張宇昕不僅摸排了國內主流廠商,還代表華為參加了Linux基金會等開源社群的活動,調研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開源社群和基金會。 他把開源社群的運作方式、歐美廠商與國內廠商的運作方式,以及歐美基於開源社群做商業作業系統、資料庫的方法,全部摸清吃透,並初步釐清了華為作業系統的發展方向:華為要做的作業系統是嵌入式作業系統和伺服器作業系統,不走桌面作業系統的路。 2010年年底到2011年年初,張宇昕密集地給徐直軍做了幾輪彙報,並給出決策建議:基於華為豐富的Linux經驗,作業系統業務應從Linux開始。作業系統和資料庫團隊可以自建,也可從國內外主流公司招兵買馬。2011年2月19日,華為第二次進軍北美市場的嘗試失敗,宣佈放棄收購三葉系統。 此後,華為開始在內部大刀闊斧地調整,向消費者業務靠攏,整合手機、終端裝置、網際網路和晶片業務,成立CBG(消費者業務部門)和EBG(企業業務部門),商業模式向B2C(企業對消費者)和B2B(企業對企業)轉型。 2011年,華為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是神秘的2012實驗室成立。2012實驗室聚焦於下一代技術的研發與儲備,用“n+2”(n代表當前市場上的成熟技術,+2代表對未來兩代技術的前沿性探索)的方式勾勒華為技術發展的藍圖。華為要在通訊技術、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關鍵領域進行戰略性技術儲備。 瞭解華為2007-2011年被美國政府阻擊的歷史,就足以理解為何華為在2011年會堅定地開始一系列重大戰略佈局——成立IT產品線,成立2012實驗室,部署圖靈、尤拉、高斯、諾亞方舟、夏農五個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分別對應處理器晶片、作業系統、資料庫、人工智慧、大資料高通量計算這些基礎科技研究領域。 這段歷史也讓人瞭解了,鴻蒙的誕生是華為當年的逃生計劃之一,它的功能被部署在尤拉實驗室下,使命是幫助智慧機做安卓系統的移植和最佳化,以及考慮如何保持業務連續性,以防被美國斷供。 05 2012年7月12日,任正非與2012實驗室幹部和專家召開座談會。 他明確指出:“我們做作業系統,和做高階晶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如果斷了我們的糧食,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任正非的遠見。在那個連“根技術”概念都沒有的年代,更多高層僅僅將華為視作一家技術公司,難以想象華為與美國的科技巨頭直接對決的場景。 擔憂慢慢成為現實。2012年10月8日,美國國會發布調查報告,報告結果認定華為、中興通訊的裝置可能危害美國國家安全。 2013年6月,斯諾登事件爆發,美國監控全球網路的事實震驚世界,曝光的檔案顯示,美國對華為進行了廣泛的監控和網路攻擊,並已持續十多年。 任正非的反應是非常平靜、正面的。他在2013年10月的華為年度幹部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用烏龜精神,追上龍飛船”:“我們要正視美國的強大,它先進的制度、靈活的機制、明確明晰的財產權、對個人權利的尊重與保障,這種良好的商業生態環境,吸引了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從而推動億萬人才在美國土地上創新、擠壓、井噴。” 華為IT戰略操盤手徐直軍在這次大會上的主題發言是“超越美國,瀟灑走一回”,發言內容堅定、豪邁,他明確提出新的戰略目標:“超越美國公司,不怕失敗,不怕犧牲,只要努力奮鬥就能瀟灑走一回。華為要敢於領先、超越、駕馭這個時代,成為ICT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導者。” 華為在這一年真正放棄了幻想,對形勢有了更清晰的研判,並確立了堅定的戰略意志。 今天,無論是麒麟、鯤鵬和昇騰等晶片,還是尤拉、高斯和鴻蒙等基礎軟體,都源自那時候的居安思危。如果沒有那時候放棄幻想的未雨綢繆,今天會是什麼局面不堪設想。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