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8日,在鴻蒙電腦技術與生態溝通會上,備受期待的鴻蒙電腦正式亮相。這是鴻蒙作業系統首次登陸電腦端,也是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邁向自主生態的歷史性跨越。
與過往基於Linux核心二次開發的國產系統不同,鴻蒙電腦從核心層全棧自研,徹底實現“從根到葉”的自主可控。它誕生於華為十年磨一劍的作業系統研發體系,核心程式碼自主率達100%。在移動端驗證成熟的分散式技術、軟硬芯雲協同、系統級AI、星盾安全架構首次全面落地電腦端,讓中國使用者第一次擁有了“從晶片到應用”完全可控的桌面計算平臺。

更重要的是,這款產品的出現,將曾經割裂的手機、平板、電腦三大終端真正納入統一的鴻蒙生態,讓跨裝置無縫協同從概念變為日常辦公的真實體驗。手機拍攝的素材可一鍵拖拽至電腦編輯,平板能化身電腦的擴充套件螢幕,所有裝置在鴻蒙的分散式軟匯流排技術下形成“超級終端”。
然而,這場作業系統的突圍戰從來不是單打獨鬥。正如華為在技術與生態溝通會上反覆強調的,鴻蒙電腦的誕生是“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的集體成果”。從底層晶片的深度適配,到WPS、飛書等頭部應用的定製化開發,再到數百萬開發者的程式碼貢獻,一個屬於中國的作業系統生態正在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海。
當全球科技競爭進入深水區,鴻蒙電腦的登場不僅是技術突破的里程碑,更是中國科技產業向“生態共建”模式進軍的衝鋒號。它正在證明,在作業系統這個“數字基建”領域,中國不僅能造出自主可控的“硬核產品”,更有能力搭建開放共贏的生態舞臺,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國產科技崛起的主角。

在深圳華強北的電子市場,每天有超過 3000 臺預裝 Windows 系統的組裝機流向全國。這個延續三十年的場景,折射出全球電腦作業系統市場的現實格局。截至 2024 年 Q4,Windows 佔據 75.2% 的全球份額,macOS 以 14.8% 緊隨其後,剩下 10% 的市場裡,Linux 各發行版在企業級市場艱難求生,國產作業系統佔有率長期低於 0.5%。
這種現象背後是深厚的技術壁壘。Windows NT 核心歷經十數次大版本迭代,積累了超過 5000 萬行程式碼,支援超過 800 萬種外設驅動;macOS 則依託 M 系列晶片構建起軟硬體垂直整合的生態閉環。
華為的破局始於 2012 年啟動的 "鴻蒙計劃"。不同於傳統作業系統的單裝置思維,鴻蒙從誕生就瞄準萬物互聯,其分散式軟匯流排技術在手機、平板、智慧汽車上的成功應用,為電腦端開發積累了關鍵經驗。
多年前,在華為東莞松山湖研發基地,工程師們做了一個大膽決定:推翻傳統電腦作業系統的分層架構,將鴻蒙的微核心設計與電腦場景深度融合。
在鴻蒙電腦的技術溝通會上,這種技術得以實現。華為終端BG平板與PC產品線總裁朱懂東表示,鴻蒙電腦經過五年佈局,集結超過1萬名頂尖工程師,聯合20多家研究所,積累超過2700項核心專利。

這種投入下,鴻蒙電腦可以依託分散式軟匯流排技術,具備自然、無縫、無感的跨裝置互聯體驗,支援與華為手機、電腦、平板三裝置鍵鼠共享。透過手眼同行、跨裝置互通、應用接續、華為分享,也可以實現華為手機、平板與電腦之間的無縫銜接,提升辦公效率。
比如,當用戶在鴻蒙電腦上拖手機拍攝的會議照片時,速率可達91MB/s,讓滑鼠鍵盤可在電腦、平板、手機間自由流轉。某金融分析師在實測中發現,透過鴻蒙電腦的"跨端剪貼簿",跨裝置複製貼上速率可達90MB/S。此外,智慧體重構辦公場景內建的小藝智慧體不再是簡單的語音助手,而是深入系統底層的生產力工具。在現場實測中,小藝能根據郵件內容自動生成會議紀要框架,識別 PPT 中的圖表資料並生成分析報表,甚至在使用者編輯文件時預判下一步操作,這種系統級 AI 能力,讓辦公從 "工具驅動" 轉向 "智慧驅動"。

更為重要的是,鴻蒙電腦上的相容性架構正在打破生態壁壘,將桌面生態與移動生態深度融合。資料顯示,鴻蒙移動端應用和元服務上架數量已超兩萬。而截至2025年5月,在電腦端,已有150多款專屬頭部應用已經啟動開發,2000多款電腦端/移動端融合生態應用加速適配,其中超300款融合生態應用已完成適配,覆蓋通用辦公、影音娛樂、實用工具、教育學習、金融理財、設計創作等多個使用者高頻使用場景。目前,小紅書、B站、飛書等移動生態應用已在鴻蒙電腦上完成適配,移動生態能快速在桌面端開發和部署。電腦作業系統生態構建相對於移動端更加複雜且艱難,但是鴻蒙電腦此次的出現,以及華為在移動端的生態沉澱,讓國產電腦作業系統的“應用荒漠”有了變成綠洲的可能。

比起技術的突圍,在數字安全日益成為全球焦點的背景下,鴻蒙電腦的誕生更是打破了電腦作業系統長期被海外廠商壟斷的格局,築牢起中國的資料安全防線。

歷經5年研發,鴻蒙電腦依託軟硬芯雲垂直整合架構,從底層重構了安全與效能,比如星盾安全架構透過獨立安全晶片、加密分享機制與源頭純淨的應用治理更是業內首創。
2025年亞冬會期間的網路攻擊事件,為作業系統的安全性隱患再次敲響了警鐘。據網路安全機構披露,某國駭客利用 Windows 系統未公開的後門程式發動網路攻擊,竊取了大量的資料資訊。這個事件與2017年曝光的"永恆之藍"漏洞形成恐怖呼應——當作業系統底層存在不可控的後門或漏洞時,任何上層安全措施都形同虛設。
從鴻蒙電腦技術溝通會上披露的細節看,星盾安全架構的做法是從核心開始重構安全體系。目前,鴻蒙核心通過了 CC EAL6 + 安全認證,這是全球最高等級的作業系統核心領域的安全認證。
在資料安全層面,鴻蒙電腦帶來了三重安全防護,透過獨立安全晶片加密、安全訪問機制和加密分享這三重防護,保障鴻蒙電腦本地資料應用訪問和分享資料等整個資料生命週期的安全性。同時,鴻蒙電腦全面保護隱私安全,開發超級隱私模式、配備隱私指示燈和防截圖等功能。
此外,生態級純淨保障鴻蒙應用市場的 "白名單" 機制堪稱嚴苛:應用開發者需進行實名認證、應用上架經過安全稽核,應用執行之前進行簽名認證,從開發、上架、執行全流程保障應用來源純淨可靠。在高敏場景下,華為提供堅盾守護模式有效防止針對性的駭客攻擊,打造高階場景安全。
這些突破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圍,更是國家戰略的踐行。近年來,政務、金融、醫療等關鍵領域也正在加速擁抱鴻蒙系統。

鴻蒙電腦的釋出,標誌著華為“1+8+N”全場景生態的正式完善。作為鴻蒙世界的核心節點,其分散式能力徹底打破裝置邊界,無感協同的背後,是鴻蒙分散式軟匯流排技術的深度支撐,也是中國作業系統首次在跨端體驗上實現對國際巨頭的超越。

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中國廠商在作業系統領域第一次完成跨平臺生態的佈局。
在深圳的技術溝通會上,一位演示者展示了他的 "神奇操作":在鴻蒙電腦上開啟手機版的小紅書 App,介面自動適配成電腦端佈局,滑動操作無縫轉換為滑鼠滾輪 —— 這就是鴻蒙 "一次開發,多端部署" 的魅力。越來越多的安卓開發者發現,只需修改 5% 的程式碼就能讓手機應用在鴻蒙電腦上執行,生態建設的 "臨界點" 悄然到來。嗶哩嗶哩將手機端的 600 萬 UP 主創作工具遷移到電腦端,使用者數首月突破 80 萬;美團外賣的電腦訂餐介面上線後,企業使用者訂餐效率提升 50%。
與此同時,華為打破了傳統電腦廠商的封閉策略,向第三方硬體廠商開放系統底層介面。朱懂東表示,惠普、佳能等國際品牌已推出鴻蒙適配的印表機、掃描器,羅技的無線鍵鼠在鴻蒙系統上的連線速度提升 30%。這種 "硬體即服務" 的模式,讓中小硬體廠商的適配成本降低 70%。
2025 年 Q2 資料顯示,鴻蒙開發者社群月活達 720 萬,中小開發者佔比超過 65%。
鴻蒙電腦的誕生,或許是一個時代的開始:一個由中國技術定義、全球夥伴共建的智慧計算新生態,正從桌面端出發,向萬物互聯的未來邁出堅實一步。這一步,承載的不僅是華為終端全面鴻蒙化的戰略佈局,更是中國電子資訊產業打破壟斷、重構全球科技格局的宏大願景。
而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標準輸出。目前,華為將鴻蒙的分散式架構、安全協議等核心技術提交給國際標準組織,推動 DDS(資料分發服務)等技術成為 ISO 認證的國際標準。這種從 "技術跟隨" 到 "規則制定" 的轉變,正是中國科技產業走向成熟的標誌。
誰掌握了作業系統,誰就掌握了數字世界的話語權。鴻蒙電腦的登場,不僅是一次產品釋出,更是中國科技產業向 "缺芯少魂" 歷史的正式宣戰。當它在黨政機關替代傳統作業系統裝置、在金融機構抵禦網路攻擊、在開發者社群孕育新的生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作業系統的突圍,更是一個國家在數字時代構建自主產業體系的堅定決心。
這場始於作業系統的戰爭,最終將定義萬物互聯時代的規則。鴻蒙電腦打破的不僅是電腦市場的現有格局,更是中國科技產業從應用創新走向底層突破的序幕。在 Windows 與 macOS 統治三十年的戰場上,屬於中國的作業系統正書寫著新的歷史——這或許是一個時代的開始,一個由技術自主、生態開放、安全可控定義的新數字時代。

而在這個新時代,鴻蒙以其開放包容的生態架構,為本土軟體開發者、政企等電腦應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呼籲著更多的人共建、共享鴻蒙生態,共同完善國產電腦的生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