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純血鴻蒙”,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

觀點 / 劉潤  主筆 / 尤安   責編 / 黃靜

本文首發於2024年10

最近後臺有好多小夥伴私信我,讓我聊聊華為HarmonyOS 5.0已經正式上線的事。今天,就帶大家回顧一篇之前華為HarmonyOS 5.0釋出會的相關文章《這次的華為“純血鴻蒙”,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希望能幫助你對這件事有個大概的瞭解。
以下是這篇次條重發文章正文。
2024年10月22日,華為舉辦了主題為“星河璀璨,共見鴻蒙”的釋出會,正式釋出了新的作業系統:鴻蒙OS NEXT。
訊息一齣,從朋友圈到熱搜,全網都挺激動。
有人說:“沒想到這麼快,又見證了歷史!”有人說:“華為的獨立時刻終於來了!”還有人說:“純血鴻蒙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作業系統,可以和iOS和安卓三分天下了!”……
可是,在這些刷屏的彈幕和評論之外,也有一些人留言在問:
不就是一次手機作業系統的升級嗎?有什麼好激動的?
更直接的問題還有:
什麼是“作業系統”?什麼又是“純血鴻蒙”?做出來很了不起嗎?
不是有安卓和iOS了嗎,華為為什麼非要自己做系統?做出來的意義是什麼?是華為的手機更厲害了嗎?
我是不是得買一臺支援一下?但要是我最近還不想換新手機呢?是不是就沒什麼能支援華為的了?……
好問題。
這些問題,有些在2019年華為的鴻蒙系統剛出來時,我就曾寫過幾篇文章,有些在後來的幾年裡,我也曾在去華為參訪時,和華為的同學聊過。
如今再看,輕舟已經過了很多重山,很多答案依然成立。
比如,這次的新系統,做出來真的了不起。
要真正理解為什麼了不起,有一些釋出會上說的話,全網都在聊的詞,真的值得你重新再回看一遍。
鴻蒙,卡脖子,純血,專利,生態,萬物互聯,臨界規模。
我們一個一個說。
“鴻蒙”
首先,“鴻蒙”是什麼?
一個作業系統。
可是,“作業系統”又是什麼?
今天,全網的新聞都在說,這次的鴻蒙作業系統,很先進,很突破,很爭氣……可作業系統,到底是幹嘛的?
簡單來說,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翻譯官”。
舉個例子,直播間買東西。
雙十一,你嚴陣以待地盯著螢幕裡的主播,那邊喊“3,2,1,上鍊接”,你就馬上點連結,馬上下單!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你的手機,是怎麼知道你要下單的?
為什麼你點選了螢幕上那個連結的位置,螢幕裡的畫面,就能從直播間變到商品頁?
是因為螢幕很善解人意嗎?可是,螢幕作為一個硬體,只會解二進位制的意,平常講的話大多長這樣:
0011110011……
那是因為購物APP很善解人意嗎?可是,APP作為一個軟體,只會解程式碼的意,平常講的話大多長這樣:
Button button = findViewById(R.id.button)……
硬體,軟體,你。
三個部分,三種語言,怎麼就能那麼眼疾手快地一起完成“3,2,1,下單”?
靠作業系統在中間翻譯傳話。
作業系統的作用,其實就是把人的指令“翻譯”成機器底層元器件能夠“聽得懂”的話。
沒有它,連硬體都調動不了,更不用說軟體了。什麼計算機,什麼手機,都只是一塊板磚,
聽起來挺厲害。可是,這樣的“翻譯官”,不是早就有現成的了嗎?
蘋果的iOS系統,谷歌的Android系統,全世界不都用得挺好?為什麼還非要自己再做一個鴻蒙?
本來華為手機上用的也是安卓,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基於安卓系統定製的EMUI系統。
但有人卡脖子。
“卡脖子”
時間回到2019年。
很多人在那一年,頻頻聽到同一類故事:“卡脖子”。
比如,晶片。
一張“實體清單”,就是一紙禁令。禁止美國公司把晶片賣給華為,還禁止有用到美國技術的公司把晶片賣給華為。
又比如,作業系統。
那段時間,有些人或許會刷到過類似這樣的新聞標題:
“Google Android宣佈停止和華為的部分合作,華為手機迎來至暗時刻!”
停止了哪部分的合作?怎麼就能讓人“至暗時刻”了?
停止了一個服務軟體“大禮包”:GMS。全名叫Google Mobile Service。
大禮包裡,包括了谷歌地圖,谷歌郵箱,谷歌翻譯,谷歌商店……
在國外,很多人日常都離不開這些軟體。於是在國外,很多人離開了華為。
看資料:華為手機出貨量,2019年達到2.4億臺,超越蘋果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2020年跌到1.89億臺。2021年,進一步跌到了0.35億臺,2022年,再進一步跌到了0.28億臺……
1999年,時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在資訊科技領域面臨缺“心”少“魂”。
什麼是“心”?“晶片”。什麼是“魂”?“作業系統”。
而當這兩塊都被卡住脖子時,沒有“至暗時刻”,只有“更暗時刻”。
怎麼辦?
不合作,就用自己的。
開發鴻蒙。
“純血”
可是,鴻蒙真的是“自己的”嗎?
過去幾年,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種說法:
“鴻蒙系統”,其實只是套了殼的“安卓系統”。
真是這樣嗎?那還有什麼好激動的?
要理解這個問題,不妨先理解一件事:
一個手機作業系統,比如安卓,說複雜當然非常複雜,但簡單來說,也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核心”,Linux。
一個人,如果“核心”不穩,什麼事兒也處理不好。一個系統,也是。
核心,是一個系統最底層的東西。而過去的作業系統,基本上都是基於兩大核心。
蘋果用的核心Unix,和安卓用的核心Linux。
第二層:“半成品”,AOSP。
什麼是AOSP?英文的全稱是“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中文可以翻譯為“Android開放原始碼專案”。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安卓的半成品”。
因為這些特定程式碼,讓開發者有了定製一個自己的Android系統的基礎。
第三層:“成品”,Android。
還記得那個被叫停合作的GMS嗎?
有人把AOSP+GMS,叫做Android(安卓作業系統)。
但是,國內是不能用GMS的。華為,小米,魅族等等,就在AOSP的基礎上,套了殼。華為套完殼叫EMUI,小米套完殼叫MIUI,魅族叫Flyme。
那“鴻蒙”呢?是不是“安卓套殼”?
如果你指的是第一層意義上的“安卓”,AOSP+GMS,那當然不是。因為華為沒用GMS,而是推出了自己的HMS。
如果你指的是第二層意義上的“安卓”,AOSP,那以前是。因為不在AOSP基礎上開發,初代的“鴻蒙”怎麼能相容當時的安卓APP?
然而,這次的“鴻蒙”,不再是了。
連第一層意義上的“安卓”,Linux核心,都不再是了。
這次的釋出會,餘承東說:“今天我們的鴻蒙作業系統,也推出了我們更先進的鴻蒙核心”。
不再依賴其它系統的核心,不再使用其它系統的程式碼,也不再相容其它系統的應用。
這些“不再”,意味著什麼?自主可控。
有位長期倡導自主開發作業系統的院士,叫倪光南,曾舉過這麼一個例子:
作業系統就好像地基,應用程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都是透過地基到房子裡的。誰掌控了作業系統,誰就掌握了小到一臺電腦、大到一個網路的“開關鍵”,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況下去掌控所有的使用者資訊和操作行為。
“原生鴻蒙”,“純血鴻蒙”,本質上,其實就是“全部能自己說了算的鴻蒙”。
現在,再看回餘承東在這次釋出會的這句話,和同時展示在大螢幕上的這頁PPT,不知道你是什麼感受:
“鴻蒙作業系統實現了全面突破,可以說我們在作業系統研發這10年,走過了歐美同行30多年走過的路,實現了作業系統的自主可控。”
真好。
可是,研發一個作業系統,很難嗎?
一個“翻譯官”,為什麼需要研發10年,甚至30年?
“專利”
時間再回到2019年。
“實體清單”,是2019年5月16日被列入的。
“停止合作”,是2019年5月29日上新聞的。
而第一代的“鴻蒙系統”,是2019年8月9日正式釋出的。
怎麼這麼快?前後間隔,才不到3個月。
做出一個自己的作業系統,原來這麼簡單的嗎?
當然不是。
在“做自己的作業系統”這條路上,橫著的不止一重山。
第1重,“翻譯”。
把人們的各種複雜指令翻譯成只由0和1組成的機器語言。
然而,翻譯,只是一個開始。
第2重,專利。
你知道嗎?市場上每賣出一臺安卓手機,生產廠家都要給微軟交幾美元。
為什麼?安卓作業系統不是谷歌公司的嗎?廠家為什麼要給微軟交錢?
因為安卓系統中用到了大量微軟的專利。
雖然微軟的Windows是PC作業系統,而安卓是手機作業系統,但是一些寫作業系統的最基礎的方法,早在微軟開發Windows的時候,就被註冊專利了。
比如,微軟發明了一種儲存檔案的方法,申請專利後,如果安卓也用這種方法來儲存檔案,那就必須給微軟交專利費。
類似這樣的專利,微軟可能有成千上萬個。
這成千上萬個專利就像一堵牆,擋在了後來者開發作業系統的路上。
這,就是專利壁壘。
而華為出發時,它的面前,不止微軟,還有蘋果,谷歌,和它們數以萬計的專利壁壘。
怎麼寫出一個不侵犯任何已有專利的作業系統?
不到3個月,可能寫不出。
但是,“鴻蒙”在公開發布前的很多年,就已經上路了。
有報道稱,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已經在華為的一次專家座談會上,說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說這三個作業系統(Android,iOS,WP)都給華為一個平等權利,那我們的作業系統是不需要的。我們現在做終端作業系統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
此時,距離2019年,華為被Android停止合作,還有7年。而華為的實驗室,已經有了終端OS開發部。
2012年,2019年,2024年。
EMUI,初代鴻蒙,純血鴻蒙。
不容易。
所以,做出一個自己的作業系統,最大的難度就是越過一個又一個的巨頭,繞過成千上萬又成千上萬的專利嗎?
不止。山外還有山。
生態。
“生態”
今天如果你立刻開發出了一個社交APP,非常強大,和微信幾乎完全一樣,請問:
你有把握打敗微信嗎?
很難。因為微信已經有了數以十億計的使用者數量。而這個優勢,還會繼續,很難破解。
畢竟,我的好友都在微信上,加了那麼多,為什麼要再搬家去你那裡從零開始呢?
使用者越多,越有價值;越有價值,使用者越多。
一個產品對一名使用者的價值,不止取決於產品本身,還取決於使用這個產品的使用者數量。
這,就是“網路效應”。
而“網路效應”一旦形成,接下來的故事走向通常就是“贏家通吃”,“大局已定”。
社交軟體是這樣,作業系統也是。
舉個例子,Windows。
今天,Windows已經在PC作業系統市場形成了網路效應,安卓和iOS已經在手機作業系統市場形成了網路效應。
然而,Windows也不想只做PC作業系統,也嘗試過做個Windows Phone,把自己的系統搬到手機上,和安卓與iOS三分天下,但它失敗了。
敗在開發商不來。開發,是要投入資源的,資源怎麼分配?哪個作業系統的使用者多,就重點分配給哪個。可是,新的作業系統,使用者數量怎麼能和已經成氣候的比?
太難了。
現在,再看回釋出會上,餘承東的這幾句話,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
“有底座,有生態,才是真正的作業系統。只靠華為是做不成鴻蒙的。去年9月25號,我們吹響了鴻蒙原生的集結號,成千上萬個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們與鴻蒙同心聚力,共建全新鴻蒙生態。鴻蒙原生應用開發速度超出我們的想象。”
有意思。
專利,生態,兩座大山跨到這裡,當年Windows都沒做到的“和安卓與iOS三分天下”,是不是華為這次的鴻蒙就可以做到了?
很多聲音都在說“是”。
但華為要開香檳嗎?
不一定。
華為的志向,從不止是作業系統,甚至不止是賣手機。
遠遠不止。
“萬物互聯”
2021年,華為釋出HarmonyOS 2.0的第二天,我曾經也寫過一篇文章。
在那篇文章裡,我說:
“鴻蒙的胸懷,不只是手機。鴻蒙的胸懷,是整個萬物互聯的星辰大海。”
而從過往幾次到這次的釋出會,華為也曾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過這個詞:“萬物互聯”。
比如這次:
“我們說鴻蒙不是同行作業系統的簡單平替,而是有擁有自己的獨立的、獨特的先進性。從一開始它就與眾不同。我們這個新的作業系統,是面向萬物互聯、萬物智聯的時代,打造的全場景智慧作業系統。”
什麼是萬物互聯?
幾年前,在參觀華為的松山湖基地,現場看過當時的鴻蒙系統的演示後,華為的同學,曾和我分享過一些場景。
比如,分散式會議。
今天兩個公司開會,A公司平常用騰訊會議,B公司平常用ZOOM。
現在,要開會了。但A公司的會議大屏上沒有ZOOM,怎麼辦?
現場下載嗎?不一定來得及,也不一定適配。
直接在誰的電腦上用呢?或許有人電腦裡有,但又得一起湊在一臺電腦前,擠來擠去。
怎麼辦?讓小屏的會議,在大屏上開。
透過分散式能力,讓任何開在華為手機,電腦,平板上的會議,都可以呼叫會議大屏的顯示器,攝像頭,麥克風和揚聲器。
聽起來,是很“互聯”。那“萬物”呢?
看圖。
這是那次釋出會,華為釋出的“首批”加入鴻蒙生態的企業。
今年,這張圖已經演變成了這樣:
現在,再回看釋出會上餘承東說的那幾句話:
“我今天也在這裡給大家公佈一個好訊息,到現在為止,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生態裝置超過了10億。”
“今天,鴻蒙生態迎來了歷史性的突破,我們已經有15,000多個鴻蒙原生應用和原服務商家了。而且這個數字每天都在增長,有的應用甚至一天一個版本地在更新迭代。”
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
開發軟體,難。開發作業系統,難。繞過專利,難。形成生態,難。
而就算這一切都做到了,也不一定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確保競爭優勢。怎麼辦?
今天,一個全新的計算平臺正在浮現:萬物互聯。
比如手錶,空氣清淨機,智慧行李箱……
萬物互聯的裝置量,遠遠大於手機的裝置量,更是遠遠大於PC的裝置量。
誰能佔據這塊尚還少有對手的市場,誰就能在新的計算平臺新的時代裡,成為新的王者。
網際網路時代的王者,是Windows。
但蘋果和谷歌沒有關心Windows的強大,也沒有停留在那個時代,而是先去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建立起了壁壘。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王者,是蘋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但故事還在繼續,接下來還有物聯網,和萬物互聯的時代。
就像安卓不關心Windows有多強大一樣,鴻蒙也可以不關心安卓有多強大。
它還可以,一路狂奔,到下一個時代,去等所有人。
華為,能跑到那裡嗎?
得看一件事:臨界規模。

“臨界規模”

這次的鴻蒙系統釋出後,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過這樣的評論:
這麼厲害,我是不是得買一臺支援一下?
但要是我最近還不想換新手機呢,是不是就沒什麼能支援華為的了?
還有。
鴻蒙這個名字下,其實有兩個東西:手機鴻蒙,萬物鴻蒙。
他們一個裝在“手機”裡,一個裝在“萬物”裡,比如華為生態下的體溫計,攝像頭,門鈴……
彼此獨立,又相互協同。
幫助手機鴻蒙的辦法,是多買華為的手機。
但幫助萬物鴻蒙的辦法,是多買裝了萬物鴻蒙的電飯煲,剃鬚刀,料理機……
幫助到什麼程度呢?
至少,市場佔有率,超過16%。
因為16%,被很多人認為是PC、手機領域的作業系統的“臨界規模”,或者說,“生死線”。沒超過的,後來都死了。超過了,才能活下來。
時間回到2024年的今天,華為的鴻蒙系統,市場佔有率超過16%了嗎?
有希望。
根據Canalys和IDC的資料,2024年一季度,華為手機份額終於超過了16%。
了不起。

作業系統,卡脖子,純血,專利,生態,萬物互聯,臨界規模。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
這次的華為鴻蒙新系統,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
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
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故事,還在繼續。
作業系統的那一重山裡,谷歌的安卓,蘋果的iOS,依然是主流。
萬物互聯的那一重山裡,也還有谷歌的Fuchsia OS,和蘋果的Home OS。
而萬物互聯之外,還有AI。這一部分的故事也挺眼熟:
OpenAI停止了面向中國的API服務,英偉達也被禁止向中國出售高階AI算力
怎麼辦?
或許,答案就在這次鴻蒙系統的新名字裡:
鴻蒙OS NEXT
NEXT,下一個。
下一個時代,下一個計算平臺,下一個贏家。
一切,才剛剛開始……
祝福。
加油。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