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祖老師 來源:初中物理化學(ID:czwlhx111)
全文1481字,預計閱讀需2分鐘。
開啟手機,刷短影片。
哈哈,這個真好笑,哎喲,那個還挺有意思。
一不小心,三個小時過去了。
合上手機,我們總免不了有點自嘲:“今天的時間,就這麼沒了。”
短影片,真的有這麼大的“魔力”嗎?
最近,新加坡的教授鄭永年就提出,它可能讓我們步入“全民弱智”的時代。

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細想之下,卻不得不承認它戳中了我們的某些“痛點”。
1、短影片的吸引力:停不下來的“賭徒效應”
短影片的成功,靠的不僅僅是搞笑的內容,背後還有一整套精巧的演算法機制。
這套機制會捕捉我們每一次停留、每一次點選,悄悄琢磨出我們的喜好,並投餵給我們“剛剛好”的內容。
喜歡萌寵?那就刷萌寵到停不下來。
對健身感興趣?每條都像量身定製。
但我們真的在“學”點什麼嗎?
可能更多是“看”,很少是“思考”。
一條條刷過去,看似花樣繁多,其實被困在了自己的“資訊繭房”裡。
我們自以為視野開闊,實際上每個人都被圈進了不同的“碎片世界”。
2、為什麼短影片讓人“變笨”?
-認知被侷限
短影片為我們定製的內容,往往單一重複。
你喜歡的,它給你更多;不感興趣的,它直接遮蔽。
這就像盯著一個窗戶看風景,其他的世界,慢慢淡出了視線。
-知識碎片化
刷短影片,常常是一眼掃過,看了個熱搜標題就自以為懂了。
短暫的快感背後,留下的是空虛與茫然。
我們在獲取資訊,卻沒有真正理解和思考。
-耐心被蠶食
習慣了短平快的內容後,稍微複雜一點的文章、影片就讓人覺得“太長了”。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看公眾號的人越來越少了,彷彿失去了閱讀長段文字的能力。
久而久之,我們的思維變得急躁,連幾分鐘的專注都顯得奢侈。
-情緒變得極端
短影片的評論區常常火藥味十足,稍微爭議點的話題,都能引來情緒化的爭吵。
正如網友的一句評論:“短影片已氾濫成災,變成了某些人憤世嫉俗、造謠傳謠、洩私憤、攻擊他人的陣地和舞臺。”
網路讓個體迅速融入群體,而群體往往缺乏理性思考。
我們更容易被情緒裹挾,而不是以事實為基礎,形成獨立見解。
3、短影片真的有“原罪”嗎?
其實,我們不能把全部責任都推到短影片身上。
說到底,它只是個工具。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用它,以及我們如何保護自己不被工具“反噬”。
-教育引領
根據人口普查,我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8億。
正是這一群體成為了短影片的主要受眾。
要避免“全民弱智化”,教育體系的最佳化是重中之重。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知識填鴨”,而是培養獨立思考和深度學習的能力。
-平臺責任
短影片平臺需要更多責任感,不僅追求流量,還要對內容質量和導向進行更嚴格的把控。
國家最近也在嚴厲整治平臺這種利用演算法塑造資訊繭房、大資料殺熟的行為。
鼓勵用健康積極的內容,引導使用者走出碎片化的認知困局。
-個人覺醒
娛樂無可厚非,但娛樂方式需要合理規劃。
適當停下手指,問問自己:我刷的這些內容,真的有意義嗎?
可以嘗試減少依賴短影片,用更多時間來讀書、交流和實踐。
4、在短影片時代,找回主動權
短影片不是“洪水猛獸”,但它會悄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
我們可以用它來獲取資訊、娛樂自己,也可以選擇不被它綁架。
娛樂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思考是人生的根基。
那麼,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短影片上?這些時間是否讓你感覺有價值?
或者,你有沒有嘗試過不刷短影片的一天,看看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想法。
初中物理化學(ID:czwlhx111),每日更新各類初中物理、初中化學、教學和學習資料,回覆"資料下載"領取吧!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