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振興?說實話,我不看好

放下唯分數論,才會是彎道超車的良機。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一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了“縣中振興”計劃,引起了不少關注。
我國有近60%的高中生就讀於縣級中學,但縣域教育長期面臨師資流失、資源匱乏、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困境。據懷部長介紹,教育部將在今年最佳化縣中佈局、師資配備,吸引和培養優秀教師到縣中,使縣中更好地服務鄉村學生。
計劃的初衷值得肯定——它直面了教育公平這一社會痛點,試圖透過自上而下的資源調配彌合城鄉教育鴻溝。然而,縣域教育的沉痾痼疾遠非單一政策所能根治,其背後折射的是一場關於教育本質與制度創新的深層博弈。
說實話,這一計劃看起來很可能無法解決縣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系統性困境:縣中振興要面對的三個深層次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生源。
以目前的資訊看,“縣中振興”計劃主要聚焦高中階段。但縣域教育的危機實則貫穿整個教育週期。學前教育階段,儘管官方資料顯示入園率達91.1%,但鄉村幼兒園普遍存在“保教分離”、師資專業化不足的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縣域中小學面臨“空心化”——優質教師向城市流動,留守學生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這種基礎教育生態的斷裂,導致大量縣中學生進入高中時已存在知識結構斷層。即便高中階段投入巨資改善硬體、提高教師待遇,也難以彌補前12年累積的學習能力差距。正如某縣中校長所言:“我們接收的學生中,30%連初中數學基礎公式都無法熟練運用,這樣的生源質量如何與城市重點中學競爭?”
第二個問題自然是師資。計劃中提及的“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吸引優秀教師下沉”等舉措,本質上仍是傳統的“資源再分配”邏輯。但現實困境在於:縣域經濟承載力有限,單純提高待遇無法扭轉教師職業發展的“空間剝奪感”。一位從縣中跳槽至省城中學的教師坦言:“在縣中任教十年,我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填鴨式’階段,缺乏教研交流平臺,職業成長几乎停滯。”
第三個問題最關鍵,是目前中學教育的“唯分數論”評價機制。縣域教育的下坡路,已經有好長時間了,各地方也在不斷嘗試改革。但在當前分數至上的評價機制和環境氛圍下,這些改革最終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提高分數—加大應試訓練—加劇資源消耗”的惡性迴圈中去。毫無疑問,資源、生源、師資都處於絕對劣勢的縣中,是絕無可能在這樣一場賽跑中名列前茅。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只是簡單地加大資源投入,給縣中配備更好的老師,那麼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短期來說,這些措施可能能給縣域教育帶來一些資料上的提升,但卻無法幫助縣域構建可持續的教育生態。
超級中學幻象:真的是適合縣中的範本嗎?
生源、師資、分數,似乎每次討論學校教育的時候,總繞不過這些話題。這背後其實反應出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即,社會普遍認為的中學教育的最佳範例,就是那些生源好、師資佳、考分高的學校——最典型的,便是那些超級中學。
因此,當人們開始討論“教育公平”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把這些光鮮亮麗的超級中學作為縣中的改革目標。
但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這種思路存在根本性矛盾。超級中學的本質是教育資源高度集中的產物——它們透過跨區域“掐尖招生”匯聚優質生源,依賴高強度軍事化管理創造升學神話。而縣中的核心使命是服務本地鄉村學生,其生源結構、家庭支援系統與超級中學存在本質差異。強行移植這種模式,可能加劇兩個惡果:一是縣域內部教育資源進一步向少數“重點縣中”集中,造成二次失衡;二是將教育簡化為“考試工廠”,加劇學生心理問題與社會適應性危機。
縣域教育的真正出路或許在於構建差異化價值體系——給就讀縣中的學生構築不同的人生道路,而非只盯著分數不放。湖南某縣中就做過這方面的探索:該校將鄉土文化課程納入必修體系,在正常的教學體系之外,開設“非遺技藝傳承”“生態農業實踐”等特色課程,既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又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資料顯示,該校畢業生返鄉創業比例達18%,遠超當地平均水平。這其實就提示我們:縣中振興不應侷限於對城市教育模式的拙劣模仿,而更應該把力氣花在挖掘地方稟賦,將“劣勢”轉化為“特色”。例如,利用縣域地緣優勢開展勞動教育、生態教育,或結合本地產業需求開設職業啟蒙課程,構建“升學—就業—創業”多元通道。
AI賦能:也許會是“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過程中,懷部長還提到了“人工智慧教育白皮書”,也頗受關注。而AI賦能,或許才是“縣中振興”絕佳的彎道超車的機會。
不可否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將會給目前的教育體系帶來很大的衝擊。例如,人工智慧可以很好地打破教育資源的地域侷限。學生完全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突破師資的侷限性,獲得個性化的學習輔導——這樣做的成本要遠比聘請一個優秀老師來縣中低得多,同時,由於能夠根據學生特性進行針對性規劃和輔導,學習效率也能大幅提升。教師端同樣能受益匪淺。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承擔絕大多數教師的標準化工作,比如作業批改、知識點講解等重複性工作,使得教師可把精力放在更高價值的育人活動。
不過,上述這些只是技術應用層面的改變,人工智慧或許能推動教育改革走得更遠。
縣中的“失敗”,是在特定語境下的,即,縣中的生源、師資和資源都無法支撐學生透過高分考試走出縣域,走向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但人工智慧的發展,或許會改變社會對於“世俗成功”的看法。畢竟,在人工智慧的海量知識面前,那些中學教育中要求學生反覆刷、反覆記憶的知識點根本只是滄海一粟,人類的教育使命亟需重塑。
這,就是縣中彎道超車的契機。
前文說過,現在中學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唯分數論,為了高考哪怕多考一分,就要求學生投入無休止的時間去拼搏去努力。這也是那些超級中學光鮮背後的核心邏輯,而這些中學也就此陷入了“卷-出成績-更卷”的自我惡性迴圈之中。
而縣中呢,就沒有這樣的負擔,在新技術爆發式革命的前夜,能夠輕裝上陣。因此,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與其花很多資源給縣中挖幾個優秀的師資、提一提平均分,倒不如來個徹底的思維轉變,在全國範圍內搞一些縣中試點,透過AI賦能,徹底改變目前中學教育的惡性迴圈怪圈,給當地切切實實地培養一些能夠符合未來時代要求的人才。這可能才是更符合實際的縣中改革方向,或許,也會是未來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方向吧。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歡迎關注“首席商業評論”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