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怎麼看?

作者:格上研究
2025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全面總結2024年工作成績,明確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政策取向,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

報告包括三大部分:2024年工作回顧、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本次政府工作報告與前期報告的內容對比,具體如下:

資料來源:政府工作報告,格上研究整理

1
經濟增長目標
《報告》指出,2025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並且同時達到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GDP目標、就業人數與失業率均與去年目標保持一致,CPI目標有所下調。
首先,國內生產總值目標保持不變。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指向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可能趨於減弱。2024年我國實際GDP同比增長5%,符合當年增長目標,但淨出口的貢獻高達1.5%,創2007年以來次高。如今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意味著今年財政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組合需明顯加大力度以顯著提升消費和投資內需在經濟增長方面的拉動。
另外,通脹目標較去年下滑。2024年提出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在3%左右,與2023年目標一致。從實際資料來看,2024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2%,與2023年持平,並未達到漲幅3%的目標值。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多年來首次下調1個百分點至2%左右,也與消費需求不振的狀況相呼應。物價持續低迷將拖累經濟的名義增速,對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就業等造成不利衝擊,2025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提振當前低迷的物價。
2
政策目標
(1)財政政策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在財政政策的強化力度上略超市場預期,明確提出將執行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導向。在赤字率設定上,今年計劃設定為約4%,較去年上調了1個百分點,對應的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與去年相比增加了1.6萬億元。同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規模也被設定為29.7萬億元,比去年增長了1.2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設定的4%赤字率,是自2010年以來所達到的新高度,這充分反映了當前政府對於適度增加財政槓桿的積極態度。在特別國債方面,除了已規劃的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外,政府還計劃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旨在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資本補充。這一舉措是對去年10月財政部發佈會上提出的補充銀行資本金措施的進一步推進,預示著今年財政實際支出的力度將顯著加大。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了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提法,再次強調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報告》再次提及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和便利度。在海外寬鬆預期有所變化、內需反彈趨勢逐步累積的背景下,今年整體延續寬鬆預期不變。雖然今年1-2月受匯率因素掣肘,央行投放較為剋制,導致資金面較為緊張。但目前央行態度有邊際回暖。由於財政發力需要貨幣政策配合,社會融資成本亟需下降,年內降準降息可期,央行大機率“相機決策”。
3
擴內需
擴大內需成為2025年工作任務的首要位置,其中穩消費優先順序明顯上升。本次《報告》中重點提出今年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另外今年新增的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同時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慧等新型消費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消費提振位列十大主要任務之首,與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致。
刺激消費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居民消費能力不足,二是消費意願不強。在居民信心不足情況下,對中低收入人群發放現金補貼有利於提高消費能力;透過財政支出結構向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共消費領域傾斜,有利於解決居民後顧之憂,提高居民消費意願。而從中長期看,要從根本上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則要在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引導中長期消費升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著力。
投資方面,報告中提出“中央預算內投資擬安排7350億,擬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2000億支援裝置更新,8000億用於支援‘兩重’專案”,支援力度均較2024年加大擴圍。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長期經濟發展方向的關鍵。報告中提出,2025年透過資金、教育人才、研發投入等多方面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援和投入,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
4
穩地產,防風險
穩樓市股市首次寫入《報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也是首次在宏觀調控中重視資產價格,把穩住樓市股市寫進總體要求。
地產方面“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出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同時,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並在收購主體、價格和用途方面給予地方更大自主權。
當前房地產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拖累項。整體來說,政策對地產的積極表態,可以提振市場信心。預計後續核心城市的限制性政策將部分有序放開,有助於居民購房意願釋放。不過短期來看,在企業資金壓力尚未得到明顯改善、銷售端修復偏慢、土地成交縮量等因素影響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難以在短期內回正。目前房地產行業仍然處於出清過程,房地產行業自身扭轉需要時間。長期來看房地產行業將在政策的支撐與延續中逐步恢復,但恢復速度仍需觀察。
關於資本市場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以及“改革最佳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上述舉措均有利於提升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
5
高質量發展與產業政策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隨著全球發展和西方經濟體對我國科技領域的打壓,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科學,先進製造、生物技術等領域加速佈局,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另一方面,美西方持續對我國相關產業加以打壓。在5G、6G、人工智慧、量子、半導體等戰略領域,採取了一系列限制尖端技術發展、阻斷科技交流的做法。在此背景下,我國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報告》提出要“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手機和電腦、智慧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以及智慧製造裝備。”
總體而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釋放積極的穩增長政策訊號,財政更加積極,中央財政主導下政策力度較過去幾年明顯抬升,貨幣政策適度寬鬆基調不變。全年,擴大內需、科技創新、化解風險等多線任務將協同並行。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