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圍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最佳化供給質量、改善消費環境等核心目標,部署了8方面30項重點任務。在《方案》公佈前後,江西、廣東、黑龍江、浙江、湖南等多個省份也釋出了相應的提振消費實施方案檔案,積極加緊制定和推出相應配套政策。《方案》中提出了多個領域,涉及到消費物聯網產品和服務,對於消費物聯網領域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同時,在提振消費大背景下,消費物聯網也面臨著一些新的趨勢,推動消費物聯網健康發展,為高質量提振消費做出貢獻。
提振消費行動方案中的消費物聯網機遇
《方案》中涉及到的消費物聯網領域,集中體現在“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章節中,例如,“推動汽車、家電、家裝等大宗耐用消費品綠色化、智慧化升級,支援換購合格安全的電動腳踏車,實施手機、平板、智慧手錶(手環)3類數碼產品購新補貼”。涉及的消費物聯網產品包括智慧網聯汽車、智慧家居、電動腳踏車、智慧穿戴裝置等產品和服務。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各類消費品智慧化水平提升,消費物聯網的滲透率快速提升,消費者個人或家庭擁有的聯網類裝置增多,涵蓋了家庭生活、出行、健康等多個場景。消費品升級是一個自然的進化過程,十餘年前汽車、家居等領域已經開始了智慧網聯的革命,給消費者生活帶來便利,誕生了大量消費物聯網企業。而在消費品以舊換新、鼓勵新型消費、補貼等政策驅動下,消費物聯網產品的出貨量則會進一步加速。
以智慧家居為例,早在2023年7月,商務部等13部門就釋出了《關於促進家居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了“支援企業運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加快智慧家電、智慧安防、智慧照明、智慧睡眠、智慧康養、智慧影音娛樂等家居產品研發”,對於智慧家居提出了明確要求。不過,彼時財政金融政策配套還未形成具體執行細則,對於智慧家居出貨量刺激有限。2024年後半年,針對消費產品的財政補貼、金融扶持政策細則出臺,帶來了一波出貨量快速增長。家用電器是智慧家居最為典型的一個代表,Wind資料顯示,過去幾個月,家用電器類產品銷售額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有2個月的銷售額增速超過了36%。京東資料顯示,2024年全年,京東“以舊換新”關鍵詞搜尋量同比增長超500%;透過以舊換新服務,京東共回收舊家電超2000萬臺,同比增長超30%。

本次《方案》中再次明確了財政金融政策,財政政策方面,強調運用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工具,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將促消費同惠民生、補短板結合起來,擴大消費需求;信貸政策方面,強調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定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
近期舉辦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上釋出的《2025中國家電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在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紅利和科技創新的雙重推動下,加速了家電消費智慧化升級的步伐。一方面,家電換“智”成為以舊換新的主流趨勢,消費者在換新時以智慧家電為優選;另一方面,智慧場景成為消費市場的新熱點,推動了家電以舊換新市場的發展。
除了智慧家居,智慧網聯汽車、電動腳踏車、智慧穿戴等消費品也將迎來一輪較快的出貨量新增。目前,新能源汽車基本標配智慧網聯功能,在市場、技術、政策紅利的共同驅動下,新能源汽車消費活力不斷釋放,資料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0.3萬輛和183.5萬輛,同比均增長52%。
電動腳踏車方面,去年釋出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腳踏車安全技術規範》,提出北斗定位和動態安全監測功能的要求,新規下每臺電動腳踏車也是一臺物聯網終端。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電動腳踏車社會保有量超3.5億輛;2023年電動腳踏車製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738家,年產量4228萬輛,近5年產量年均增速為11.8%。從這一資料可以看出,電動腳踏車產量仍在持續增長,在新標準實施後,疊加提振消費政策的影響,每年會有4000多萬甚至超過5000萬輛智慧物聯電動腳踏車投向市場。
消費物聯網新趨勢助力提振消費健康發展
消費物聯網作為提振消費行動中的組成部分,自身也在不斷升級,滿足客戶新的需求,為提振消費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在筆者看來,為服務提振消費政策,消費物聯網的兩大趨勢值得關注:
一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消費物聯網的應用,提升消費體驗
一方面,消費物聯網平臺積累了豐富場景和資料,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和大模型應用打下基礎。物聯網平臺作為終端裝置接入、開發、管理的中樞大腦,是人工智慧能力核心的載體,平臺完善的功能、豐富的場景和資料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消費物聯網領域已形成了多個大型平臺,如海爾、美的等家電廠商依託自身家電產品和產業鏈資源,建立起接入數千萬裝置的消費物聯網平臺;小米、塗鴉智慧依託自身生態圈資源建立物聯網平臺,接入裝置數量達到數億級。各類消費物聯網場景已引入了語音互動、手勢互動、智慧感知、影像識別、視覺定位等能力,大型消費物聯網平臺在這些方面有了長時間積累,相關能力不斷迭代,未來應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會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
另一方面,不少消費物聯網終端具有承載大模型的能力,擴充套件AI觸點。低功耗是物聯網終端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尤其是產業場景中海量感測器的接入、惡劣環境或無人值守環境,終端功耗一直是一個痛點。不過,消費物聯網場景中不少裝置不受功耗的困擾,能夠載入一定程度的AI能力。智慧家居的大部分終端產品有穩定電源供電,穿戴裝置的功能越來越多,電池續航能力也同步增強,包括智慧音箱、家居中控等裝置本身就是人工智慧應用的優質載體,在邊緣側和端側AI能力需要不斷增強,未來也可以作為承載大模型的重要載體。
二是消費物聯網安全標籤開始推進,保障消費者安全
物聯網安全標籤目的是推動符合安全標準的物聯網智慧裝置上張貼或顯示網路安全信任標識,就像目前已經被廣泛認可的“能源之星”、“能效標識”標籤為節能電子和電器產品貼上標籤一樣,讓消費者可以優先選擇透過標籤認證的產品。
近年來,美國正在大力推動消費物聯網安全標籤計劃落地,已明確由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作為這一計劃的發起機構,聯合美國政府以及多個行業組織來推動該計劃的實施。同時,新加坡、日本、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透過標籤計劃來實現消費者對物聯網產品的篩選。
物聯網安全標籤計劃為物聯網產品的安全能力提升給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落地方法,這一計劃是非強性的,但能真實反映不同產品安全的有效資訊,讓使用者一目瞭然能夠知曉相關資訊,同時以市場化的機制激勵企業在安全領域做更多投資,將安全作為一個差異化的能力,提升自身競爭力。
筆者曾在多個場合呼籲,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應用和產品生產國,必須儘快將物聯網安全標籤計劃提上議事日程,支援國內龐大的物聯網產品提升全球競爭力。當前,國內相關機構已進行物聯網安全標籤計劃的前期研究和設計,隨著工作的推進,這一計劃將成為消費者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提振消費政策實施中保障消費者利益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