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打卡才能得生活費?是誰正在養出心窮的孩子?

文:米粒媽  

來源: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1
開學季到來,奇葩事也變得越來越多。
前有懟天懟地對空氣的一位小學生媽媽,這又來了“打卡制”給生活費的大學生父母。
起先是一位家長甩出一張表,列出了孩子大學期間的月生活費明細。
仔細看看,這張表可不一般。
分為“基礎生活費”、“早晚打招呼費”和“月滿勤獎”三項。
基礎生活費800元,要是靠這份“保底”,這一個月孩子連吃飯都得省之又省。
家長倒是考慮周到,想要更多錢是吧,那就“打卡”。
每天早晚打招呼能給20元,算下來一個月600,要是能滿勤,就再給200。
合計下來,一個月1600元,這就是大學生活費的正常水平,父母也沒苛待孩子。
但問題是,如果孩子有一天忘記打招呼,200元沒了,當天的“打招呼費”也沒了。
更別提,什麼月初發基礎,月中發考勤,搞得比上班還複雜。
還有家長效仿,把基礎生活費直接降到500,連吃飯都不夠,逼著孩子不得不每天早晚問候。
而且,研究出這種發生活費方法的家長,還格外驕傲。
覺得自己既能掌握孩子的情況,還能幫孩子學會節約。
我真是不明白了,這樣算計孩子的生活費,到底哪裡值得自豪?
用評論區的話說:
這就相當於父母年老生病了,每天早上感謝孩子一遍,才能續病房一天。
處處是限制,還美其名曰怕孩子亂花錢,實際上不就是想透過生活費控制孩子嗎?
還記得以前刷到的一個帖子,孩子就因為沒去圖書館學習,媽媽就扣了孩子一部分生活費。
關鍵是,這樣的家長還不少。
對孩子學習、生活都設定了更詳細的規則,一旦不滿意就扣生活費,打工沒完成KPI都沒這麼心累。
但在我看來,這樣發放生活費的方式,最嚴重的後果還不是讓孩子心生不滿,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02
今年暑假大熱的電影《抓娃娃》,沈騰飾演的馬成鋼隱瞞富豪身份,打造了一個極其窮苦的家庭背景,就為了教育兒子馬繼業。
在父母編織的假象裡,馬繼業懂事得令人心疼。
因為生活拮据,他不得不撿瓶子賣廢品,忍受別人的白眼。
因為知道家裡窮,所以不敢花哪怕一點點的錢。
也不能和同齡人一起出去玩,連買個零食都不敢。
他被人霸凌也怯懦地不敢反抗,孤身一人,甚至沒有朋友。
的確,經歷了這些的馬繼業成長為了成績優異、懂事堅韌的人。
但是,他也吃了太多沒必要的苦,丟失了本該獲得的平凡的快樂。
這種沒必要的節儉,和打卡給生活費何其相似。
其實,這種利用金錢限制孩子的方式,最大的弊端根本不是讓孩子過了苦日子,而是讓孩子變得“心窮”。
還記得電影最後,馬繼業在長跑比賽中,突然開始撿瓶子。
我怎麼想都覺得這不像是所謂的“放下”,更像是一種心理疾病。
明明不缺錢,又在比賽過程中,怎麼會想要撿瓶子呢?
因為馬繼業,變得心窮了。
咱們常聽說的“低配得感”,或者報復性消費,也算是一種心理陰影。
但更讓我擔心的,是孩子因為“心窮”,會輕易被一些謊言迷惑。
男生可能因此被詐騙,女生則可能沉溺於虛假的愛情,最終步入歧途。
仔細想想,這種“沒苦硬吃”的做法背後,父母或許也有想讓孩子嚐嚐自己曾經受的苦的心理。
想讓孩子放學坐兩小時公交的,出門非得給孩子買無座火車票的,都是如此。
可是時代不同,這種教育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快速成長,還會讓孩子從內心裡生出自卑和痛苦。
哪怕以後他擁有了一切,曾經錯過的快樂和體驗,也不會回來了。
03
不知道你有沒有刷到過大學生和父母的聊天記錄。
原來親子關係的溫度差,可以那麼大。
有的孩子拍了一張自己坐飛機時的風景影片,美滋滋分享給父母,卻被冷硬地諷刺:
“你過的富人生活,爹孃過的地獄生活。”
但有的孩子,和朋友出去旅行,隨手發的照片,媽媽就會點贊。
拍下的美食爸爸也會積極回應“我也想吃”。
有的孩子興沖沖地把自己的榮譽證書發給父母看,可就因為只是三等獎學金,不僅得不到半點鼓勵,反而會得到這樣的評價:
“怎麼不是一等”、“爭取二等一等”。
但有的孩子,只是在發第一筆工資後給媽媽買了個眼霜,媽媽就會立刻群發給所有親戚朋友,幸福地“秀”一場。
有的孩子被挖苦嘲諷,有的卻被鼓勵多多嘗試。
孩子到底會對哪種父母有分享的慾望,答案顯而易見。
作為一個父親,我能理解很多父母的心情,孩子上大學離開,一時無法適應孩子不在自己身邊的生活,只是想用生活費獲得孩子的訊息。
但是,父母與子女的交流需要用心靠近,而不是用強硬的手段干預。
電視劇《煙火人家》中,就有這樣一位夢中情媽。
女兒娜娜中學時,被老師發現收到了情書,請媽媽來學校,當著她的面就開始批評孩子:
“我知道你成績好,長得好看,討男孩喜歡,但你也不能帶壞了男同學啊。”
媽媽一聽這話立刻打斷了老師,先問女兒有沒有談戀愛,得到女兒堅決否定的答案後,直接告訴老師:
“我們家娜娜說了,沒談戀愛那就是沒談。”
“女孩長得好不好看,招不招男孩喜歡,跟會不會帶壞任何人無關,那都是那些男孩的問題。”
支援,好像是貫穿這對母女關係的主旋律。
小時候媽媽堅定站在女兒一邊,長大後依然如此。
娜娜成績優秀,一路碩博,因為有暗戀物件感情一直沒著落。
爸爸就開始催婚,甚至說自己女兒再嫁不出去就是賠錢貨。
還沒等女兒不耐煩,媽媽立刻一杯水潑過去:
“我警告你,不許對著我女兒胡說八道,你沒有資格干涉她任何事情。”
在媽媽的愛意滋養下,娜娜的成長簡直就像開了掛。
當然,這並不是說娜娜沒有遇到任何挫折,而是不論遇見任何事,都能很快調整自己,然後向著更高的目標再次出發。
就拿讀書這件事來說,娜娜拼命科研,絞盡腦汁想要進入業內大牛的課題組。
不收在讀博士、不要女學生,統統不是問題,她一次次發郵件,甚至直接找到教授本人面談。
憑著這股衝勁,她成為了研究所內唯一年輕的女博士,更是唯一參與大專案的女學生。
而娜娜前進路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她都會和媽媽分享,母女倆儼然是最親密的夥伴。
你說,這樣的孩子,還需要用生活費綁著才能跟父母發訊息嗎?
還記得之前一個女大學生五一想去旅遊,結果被媽媽痛批一頓的新聞嗎?
女孩知道家裡條件並不好,於是打算和同學一起窮遊,出行也坐最便宜的硬座,把經費壓到最低。
可媽媽只是甩出消費賬單,就質問女兒:
“你為啥總是提這樣讓我難堪的話題,以後沒有機會嗎?”
難堪是哪裡難堪了?
想和同學一起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被媽媽認為是“攀比”。
從聊天記錄也能看出,女孩並不是不懂事,只是過於依賴父母,想不到靠自己解決問題。
媽媽也沒有錯,擔心女兒跟其他家庭條件好的同學攀比,想讓孩子養成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但問題是,靠過苦日子養成的習慣,只會讓孩子從心底裡自卑,更難以讓孩子在今後有挑戰自我的底氣。
父母都可以和孩子理性分析家裡的現狀,如果情況允許,就資助孩子。
但前提是,劃分出一部分讓孩子自己承擔。
透過勤工儉學也好,兼職也好,讓孩子體會賺錢、理財到底是什麼滋味,然後定期返還一部分。
這不就一舉兩得了嗎?既能教育孩子,又能滿足孩子出去旅遊的願望。
何必苦哈哈去道德綁架孩子、搞得親子關係適合,一拍兩散呢?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斤斤計較的家庭裡面,養不出博大胸懷的孩子。

而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體驗,如果父母一直不肯放手,爭奪孩子前行的方向盤,無疑會將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與子女指向分離。”
與孩子的分離,是父母必須經歷的一課。
即便有再多不捨,有再多不安,也要給孩子體驗人生的機會,也給自己一個豐盈人生的機會。
成為避風港裡的定海神針,不做緊抓風箏線軸的控制者,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厚重的愛意。
願所有孩子都能飛得越來越高,也願所有父母都能用愛相伴,自我圓滿。
— E N D —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暢銷書作者,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新書《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火熱上市!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ID:milima666)。

你也“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