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薇婭偷稅漏稅,李佳琦騎臉嘲諷打工人,潘長江、謝孟偉賣劣質酒,到現在“三隻羊”帶貨屢出問題,直播帶貨的大主播們一次又一次地教育消費者們:長長心吧,別“永遠被騙,永遠熱淚盈眶”了。
早在2019年的這篇文章:《消費主義在2019》我就質疑過直播帶貨的模式——這根當年電視廣告有啥區別呢?小時候看電視,到了電視廣告的部分馬上就換臺,咋現在就要盯著帶貨直播呢?講道理,現在大主播這些口條,還真沒電視廣告那些“臺灣名嘴”效果好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直薇婭李佳琪如日中天。我當時的批評點是:主播會用煽動性的語言、誇張的表情與動作、曖昧甚至虛假的商品描述,激發你的購買慾望,直播間最大的目的就是刺激消費者衝動消費、非理性消費。


網紅帶貨的直播間就是一個製造需求的完美舞臺。你看到了琳琅滿目的商品,看到了“史上最強”的優惠,收到了平臺數元之巨的紅包……於是被持久規訓的購買慾就被激發了起來,你開始動用畢業之後最大的計算量籌劃滿減,你開始看各種種草攻略去尋找靈感,你開始蹲點大主播的帶貨直播意圖找到最優惠的產品……
最後算來算去加了一堆商品,種來種去種了不少新貨,在主播巧舌如簧熱情四溢的宣傳中,逐漸頭腦也變得簡單,彷彿被上古之神的低語奪去了心智,機械的跟著他們不斷地重複購買活動……
這一系列操作下來,你會發現買了一堆自己不需要的產品。但是你也會安慰自己,反正未來似乎都會用得到,反正也是優惠、打折、滿減、紅包下的消費。“買就買了”成為了繼“來都來了”之後,最大的自我安慰話術。

當時總有人說,我之所以蹲直播間,是因為這些大網紅有議價權,能給我們這些“家人們”帶來實惠,所以我每天準點蹲他的直播,是為了省錢啊!
這種說法在當時確實忽悠到了不少消費者。但事實上有兩點:第一,正如上文所述,在一場直播煽動性的景觀之下,你所購買的東西往往會遠超出了你尋求“既定的優惠商品”的計劃;第二,從潘長江到“三隻羊”,這些主播用事實教育我們——他們的東西便宜,大機率是因為質量不高,或者大品牌的“直播間特供產品”。
所以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正如茨威格那句名言:“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李佳琦剛火的時候我就關注過他的直播,當時我還是抱著學習新鮮事物的目的去看,結果發現“消費主義沒有新鮮事”。
我看的那場他在介紹什麼新化妝品,直播間裡有人問她是易過敏體質,這個會不會過敏(大致意思)。然後李佳琦連0.1s都沒有停頓就說:“不會過敏的親愛的,我們是純天然產品,請放心購買”。

我一聽這個就皺了皺眉,首先想都不想就這麼說,人家真用出問題來了怎麼辦?其次這個說法就有問題,為啥純天然產品就不過敏了呢?有人蜂蜜過敏,有人花生過敏,有人雞蛋過敏,這些不都是“純天然”的東西麼?所以我當時就想,算了沒有研究的必要了,還是沒有什麼“新東西”。
當然,如果硬要說“新東西”,還是有那麼一點的:消費主義乘上了“網際網路時代影像”的東風,光速般星火燎原,無可阻擋。
影像,本應屬於真實世界中的事物,透過光的反射作用在膠片感光劑,攝像管或電子耦合器件上的顯影成像,是對真實世界的光學記錄。它誕生的初衷,是人類為了更好地看見,看清,看透世界和自身。而網際網路時代的影像,又是傳統影像威力的指數級放大。
景觀,意指脫離本質的虛假表象。當本質的影像所紐帶的人與人的關係異化成為了“景觀”,意味著影像中的病毒以商品為媒介完成了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殖民。

景觀化影像在當代生活全方位,多層面的充斥和氾濫,是消費社會的一個鮮明標誌。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消費主義廣告以光怪陸離且魅人心魄的視聽奇觀,雕刻著每一個消費者深植於潛意識深海中的慾望,更進一步地創造出超真實的擬像世界,讓日常語境中的一切資訊交換都遜色不已。
當消費者使用消費品時,一旦所處的現實氛圍與虛擬景觀世界中的擬像發生錯落。這種超真實感便會迅速凋亡,但在消費者的自我感覺中,網際網路景觀所營造的刻奇與幻覺已揮之不去,記錄在你大腦中上一次多巴胺分泌的刻度上。
維繫這一種刻奇與幻覺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帶貨主播充滿誘導性與迷惑性的語言,就好像神話故事中,人魚在茫茫大海上為迷惑水手所唱的悅耳的歌曲。這就是帶貨主播最重要的工作——PUA消費者。

消費主義會透過影像、符號、示範、名人效應、廣告洗腦……反反覆覆告訴你:這,就是高階;這,就是時尚;這,就是高階口味;佩戴我們這個包,你就跨越了階級;使用了我們這個產品,你就是精英人士……
什麼,貴?那就努力買啊,這就是你生活品質的體現,這就是你跨越階級的方式,這就是你人生的意義啊!快剁手!買買買!
而當這種PUA玩砸了,就是李佳琦這樣的反面典型了——“哪裡貴啦?這麼多年都是這個價格,不要睜著眼睛亂說……有的時候找找自己原因,這麼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
這就是商家對消費者的PUA。你說我們多慘,上學被PUA,上班被PUA,談戀愛被PUA,買個東西還要被那吊主播PUA。

所以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重要的就是對這種PUA“祛魅”,除了多看看薇婭、李佳琦、潘長江,對這些網紅帶貨主播“祛魅”,也要對這種消費主義各種幻境“祛魅”。
就以“三隻羊”這次暴雷的“香港美誠月餅”為例,為啥一個在大陸生產的月餅,要掛上“香港”的名號呢?因為確實有很多消費者迷信這一套。
沒有必要對“進口產品”那麼迷信,消費者還需要“進化”,不只是對這種虛假進口的貼牌產品脫敏,對真正進口的也要祛魅光環。
其實香港正品美心月餅也沒那麼好吃,齁甜齁甜的,還有什麼吹上天的那個什麼曲奇,300+一盒,我在香港的時候朋友們求我代購必選這個,後來被曝光使用起酥劑(反式脂肪酸)。這種事情首先是三隻羊無良售假,其次我們很多消費者對香港、日本、歐美進口產品都有一種迷之濾鏡。

就前幾年,我們的產品都喜歡蹭日本,比如名創優品就是蹭無印良品,一定要強調自己是從日本開店開進中國的,結果被人扒出來在日本攏共就一個幾平米的小門臉,就是為了出口轉內銷。還有元氣森林,最早叫元気森林,偽裝成日本潮牌;奈雪的茶,以前叫奈雪の茶;更有土生土長的“伏見桃山”這種品牌。
完全沒必要,沒必要,進口也分好吃難吃、國內也分好吃難吃,還是選好吃的就行了,跟風最沒勁。即便是正品的美心月餅,考慮到它的價格,也是價效比極低的選擇。

當然,一直勸消費者“不要迷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也得在食品安全方面下功夫,不然信任都是這樣一點一點消耗的。就像油罐車事件為什麼我一直在提,因為已經是一種猜疑鏈和信任危機了。算了不說了,上一篇文章就“眾所不知”了,再說又要被夾了。
我在《六小齡童老師說的對,孫悟空就是不能“談戀愛”》這篇文章裡講過,當年魯迅先生目光如炬,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把白素貞傳說故事的精神核心高度拔高為反封建、反宗法、反壓迫,把雷峰塔的倒掉象徵為壓迫中國人民的封建制度、壓迫中國女性的宗法、夫權制的滅亡。
同理,我們消費者也應該主動學習、主動進化,不要“永遠被騙,永遠熱淚盈眶”,多漲漲心眼,把如薇婭、李佳琦、小楊哥的倒掉,上升到消費主義景觀與割韭菜的產業鏈的倒掉,也希望還沒到掉的如辛巴、羅永浩、董宇輝等人也能早日現身說法、以身作則,成為讓消費者進步的反面典型“好老師”。

相關閱讀:文化革命的意義
◆ ◆ ◆ ◆ ◆
上一期內容的影片更新了,歡迎多多點贊: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