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刷到了一條薇婭的新聞。

抱著好奇心,我去研究了一下怎麼回事。
原來這次她參加剪綵,但跟那種明星捧場開業典禮還不一樣。

因為這是謙尋新辦公大樓封頂儀式,薇婭作為謙尋的創始人之一齣席,也挺合理。
而且,聽“新零售電商直播產業基地”這名字,有整合直播電商供應鏈的作用,還能幫到很多中小微企業做生意,是個好事。
我想一般人理解得了這些邏輯。
可怕的就是,有的網友卻覺得她是不是又要復播了。
其實,距離她被處罰已經過去快3年,罰款也交了,難道都不能繼續從商了?
如果你不滿意,還可以看看這次雙十一,媒體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薇婭轉型幕後,佈局電商基地和內容創作,儘管不再親自直播帶貨,但她的轉型和佈局依然引發了極大的關注,為直播電商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考。

反正積極意義挺多的。
更何況謙尋蓋樓這件事得到政府批准,恰恰證明了政府給到民營企業優渥的營商環境。

不得不說這個新聞的出現激發了我的興趣。
看了更多資料後,我發現薇婭最近一兩年做了不少事。
2023年,薇婭不止一次去給老字號掌門人上過課,給他們分享使用者體驗、企業跨界轉型、文化交流等經驗。

她的公司也在不斷完善數字人技術。

(數字人不但能把商品特點講得明明白白,
而且形象落落大方,有親和力)
後來還積極捐款,幫助農產品搭建產業鏈……
到了2024年薇婭和謙尋公司繼續馬不停蹄,“也把手伸的更長了”,因為這時她要破解更多更復雜的問題。
比如助農上,農產品要保持新鮮才能賣得好,但這樣就很貴,要是碰到滯銷,問題就更大了。
再如非遺上,非遺文化被吐槽缺乏實用性,製作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工精力,關鍵還不一定賣的出去。
一家企業想在這些不能快速賺錢的賽道上走,是很艱難的。
如何破局呢?謙尋想到的是聯動多種元素。
以“蜜蜂偵茶局”為例,除了銷售茶葉,直播間還以茶為媒,將老字號、非遺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直播,透過知名茶文化專家和茶藝師講好中國茶故事。
而以“烏鎮戲劇節”為例,謙尋的直播間還讓地方特色農產品、國貨精品、文旅產品、文創產品、非遺產品聯動共振。

再簡單點說:
幫助中小企業降低直播成本;
薇婭親自面試、帶教主播;
發力數字科技;
做優做強供應鏈;
……
這或許是很多主播在做,很多平臺也在嘗試卻效果不佳,而謙尋還能做的不錯的原因。
有時我們誤以為,事物的發展壯大非常順理成章。
其實能做的這些“難而正確的事”,多少是有點勇氣,也需要一些底氣。
另一邊,如何把自己投身到“消費向善”行動,也成為薇婭和謙尋今年最為關心的事。
6月,在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主辦的“浙江平臺經濟’創業第一課’”活動現場,針對年輕的非遺和老字號創業者,薇婭分享了她的創業經驗。

9月,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薇婭受邀出席,謙尋直播間亮相絲路電商展區,吸引到了不少外國友人駐足觀賞。

10月,新疆公益專場活動期間,謙尋旗下蜜蜂驚喜社推介32款新疆好物,海豚驚喜社上播54個產品。兩場直播共吸引全國超過1000萬人次觀看。
一場場帶貨背後,牽動起大量交易,其中就有政府大力倡導的“服務消費”。據公開資料,2022年,謙尋直播間服務消費約佔引導成交總額的4%,至2024年8月,服務消費佔比已升至22%。
說起來,消費向善不只是主播們向善,也是消費者在向善。
因為消費者看好產品,主要是看好主播的口碑,兩字概括:信任。
而這種信任能變成更多東西,至少能飛躍直播間變成連結社會的善意。

其實當年薇婭和李佳琦爆火的時候,沒這麼多人質疑直播帶貨。
為什麼呢?
因為那個時候是真便宜,推的貨也是真的好。
一個主播只要這麼做,直播間就有好的資料,粉絲數就能上漲。
當然,那時主播也會透過發紅包、買一送一等真金白銀手段來霸道寵粉。

粉絲的想法也很簡單了,因為相信某個主播,跟著他買,基本沒錯。這一個無腦入手階段,就叫做信任經濟。
但問題在於起步階段的競爭沒那麼卷,後來不一樣了。
價格戰不好打,商品良莠不齊,直播間做著做著反而只做一件事:刻意取悅粉絲。
最近我都能看到透過演家暴戲帶貨了。

離譜吧,但越離譜越吸引人。
從前以選品為中心的精打細算,現在變成以“家人”為核心的譁眾取寵,那誰在乎口碑呢?
只是沒想到,徹底苦了有購買慾的消費者。
幾個月前北京日報做的一個調查,結果近9成的網友覺得主播帶貨價格更高了。

不僅如此,倒黴的打工人,幹活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還得一絲不苟做雙十一攻略了。
以前哪需要自己做這些啊?

現在很多人懷念薇婭,完全是因為見到亂象後,才知道她的含金量。
這些跨越時間的對比也充分展現了市場邏輯:
你做得越來越規範化,直播電商的價值就越高,社會效益也越高,大家也就越發信任你。
所以回到開頭的新聞,你可能想問:
薇婭這樣的人哪去了?
她們哪都沒去,她們還在做擅長的事。

當然還有一部分網友選擇一不做二不休。
他們看不慣直播平臺、遊戲平臺、短影片平臺、社交媒體平臺,覺得它們傷害了實體經濟。然後呼籲禁止這個,停掉那個。

他們只是看到一些實體企業凋敝了,卻沒意識到這現象往往不是直播間造成的。
本質上,雙方並不對立,完全可以相輔相成。
甚至可以說,為了提升實體經濟質量,才倒逼出了直播間,就像網購剛出現時一樣。
更何況未來這樣的平臺註定更多呢。
因為它們屬於服務消費,是當下國家發力刺激消費、提振經濟的突破口,承擔著前所未有的使命。
現在很多城市力爭打造這些平臺,也正為了讓流量物有所用。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家盼著這個過程能快一點,因為它們真的好用。
而我們其實已經深處其中。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4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還會拉微信群扯淡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