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人們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北美首映禮上舉起電影海報。新華社發(曾慧攝)
“魔童”電影形象
為何成為現象級爆款?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故事豐富多彩。從可望不可及的天神,到人人可親的吒兒,從宋元話本到電視電影再到IMAX巨幕,哪吒每一次“重生”,都是在時代的變遷中進行,同時也更新著時代的審美閾值,一直在與時代同頻中創新著。哪吒這一文化形象歷久彌新的背後,是文化不斷被當代化的過程,是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是對傳統IP符號的重新創造,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風格。

《哪吒之魔童鬧海》電影片段
“《哪吒2》將經典的中華美學觀念有機融入當代動畫電影創作之中,是中國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有機融合。”在歐美同學會北歐分會秘書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與國際合作部主任張久安看來,可以從三個“文化+”的角度去解釋“魔童”電影形象成為爆款的原因。一是“文化+科技”,通過後期動畫製作技術與經典傳統文化內容的深度互融,以科技助力提升跨文化傳播的敘事能力,《哪吒2》的製作運用了最先進的動畫技術,讓中國傳統文化煥發新生;二是“文化+藝術”,重視視聽內容的藝術呈現,既體現傳統文化根基,又透過神話新編完成了當代價值觀的嫁接;三是“文化+受眾”,《哪吒2》的成功就是透過重構神話經典,“反抗命運”“挑戰規則”的人物形象塑造,傳遞出普世的人性共鳴,擊中當代受眾願意為情緒買單的情懷需求。
“哪吒的故事源自《封神演義》,之後在歷史時空與歲月更迭中,從民間戲劇到連環畫,再到動畫電影,哪吒的形象以不同的媒介載體代代傳承,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溫暖記憶。”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上海良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陸生表示,電影透過對人物出身、性格、命運等重要元素的改寫,注入了深刻的時代價值。在影片中,哪吒從靈珠轉世變為魔丸降世;父親從刻板、嚴厲變為深愛兒子、默默付出;無量仙翁從正義的化身變為虛偽的小人,這種時代精神的注入使人物的性格更復雜多元立體,具有更強烈的戲劇衝突,同時切中了不同代際的情緒,激起更多的觀眾共鳴。許多觀眾從申公豹身上體會到“小鎮作題家”的自我悲摧感,稱他為“家族的小驕傲,天庭的邊角料”,從而引發對於原生家庭、階層固化、社會偏見等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可以說,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哪吒。
歐美同學會澳新分會副秘書長、鳳凰衛視專題主編劉佳星認為,從“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電影臺詞道出的,是電影創作的文化自信,彰顯中國人勇敢、無畏的精神力量。哪吒所代表的追求自我、獨立自主的精神品質和文化符號,在影片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昇華,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同時,“魔童”的精神核心也是巴蜀人文精神的體現。影片中,無論是從三星堆文明獲得靈感的結界獸,還是太乙真人說著風趣的“四川普通話”,都足見中國電影對傳統文化符號現代性轉化的匠心。此外,“魔童”形象呈現了一種生而為人的真實感,不是絕對的美或醜,而是對人性複雜性的真實呈現。比如,龍宮是善的,但也是惡的;哪吒雖然被視為“魔”,卻依然展現出對蒼生的關愛。影片還探討了每一個人在面對宿命時的無奈與抗爭。在文化傳播中,人們需要的是這樣真實感的傳播。

跨文化傳播的
“破圈密碼”

近日,《哪吒2》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斐濟等國上映,反響熱烈。北美地區,影片首周排片突破700家影院,開畫數量創下近20年華語片紀錄;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地IMAX場次開票即“秒空”;在澳新地區,點映期間,澳大利亞影院平均上座率達82.5%,紐西蘭更是高達88.6%……許多觀影者稱讚,精彩程度超出想象。美國“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的一句影評被全球多家媒體轉載:“它不僅展示了中國動畫崛起後的強大實力,也展示了中國傳統神話在現代語境中的無限可能性。”法新社報道說,《哪吒2》既滿足了人們對取材於中國傳統故事的作品不斷增長的需求,也激發了技術進步帶來的民族自豪感。這個身披混天綾、腳踏風火輪的叛逆少年,不僅重新整理了國漫票房紀錄,更以現代視角重構傳統神話,成為跨文化傳播的經典案例。

2月11日,在澳大利亞悉尼,觀眾在《哪吒之魔童鬧海》巨幅海報前拍照。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哪吒的核心主題包括家庭、成長和反抗命運等內容,這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很強的共情基礎。疊加其在動畫技術、視覺效果和敘事結構上的國際化水準,使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嶄露頭角。”歐美同學會留英分會會員、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傳播研究院研究員張瀟予表示,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中式美學”在全球的吸引力不斷增加。為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需要我們具有系統思維,做好傳統文化的大眾化、現代化和數字化再創造,才能讓更多中國IP破圈出海。我們要對中國IP、國潮出海、中式美學的國際傳播具有耐心,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給予中國本土藝術家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打造出更多精品。當然,影視作品的成功離不開國際化的市場運作,內容固然為王,但通曉國際文化市場規則的人才作為重要的“助推器”,其作用不可忽視。未來,我們應持續在創造型人才上下功夫,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張久安認為,跨文化傳播的“破圈密碼”一方面是挖掘內容,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多尋找與世界有共通性的話題、元素與認知交集,從滿足文化想象到提升文化認同。無論是細小瑣碎的家庭關係、青年成長等主題,還是與時代、世界對話等問題,或是家族與朋友、血緣與道義、臣服與抗爭等困惑,都是海外受眾在不同人生階段中共同面對的話題,也是擊中他們“笑點”和“淚點”的秘訣。另一方面是傳遞價值,哪吒“拒絕內耗”“不服就幹”的鮮明態度,凝聚起海外受眾的精神共鳴。既遵循“吸引—理解—尊重—接受”的一般過程,又善於包裝,在外形上要順應物件國的喜好,著力培養、引導海外受眾,在交流過程中有效減少誤解、衝突和“文而不化”的傳播壁壘,呈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中國智慧。
“哪吒的成功,在於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歐美同學會拉美分會對外傳播專業委員會委員、人民網葡文版主編魯揚認為,《哪吒2》的核心是中國神話故事,儘管故事本身很複雜,但電影採用了中外觀眾都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講述,突破了1979版哪吒自刎的悲情敘事,將“靈珠轉世”改寫為“魔丸降生”,透過“逆天改命”的敘事主線啟用角色生命力。此外,《哪吒2》還融合了超級英雄電影敘事結構與東方美學意境,電影場景美輪美奐,特效精細生動,全國138家動畫公司的通力合作、近2000個特效鏡頭的完美呈現,充分展示了中國動畫的實力、成熟度和東方美學的魅力。

從“文化獵奇”到“價值共鳴”
如何推動中國文化出海?

《哪吒2》的各種“文物彩蛋”也讓大家領略到中國古代文明的絢爛多彩。兩隻活潑可愛的“結界獸”形象來源於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青銅人像,崑崙山玉虛宮場景緻敬《瑞鶴圖》,殷夫人、敖光的武器則分別參考了越王勾踐劍、大洋洲商代墓銅刀……影片的每一幀畫面都講述著歷史的厚重與藝術的靈動,讓海內外觀眾驚歎中華文化的魅力。

《哪吒2》中的“結界獸”
“助力文化出海首先要紮根傳統文化。”陸生認為,《哪吒2》脫胎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沃土,包括故事核心、核心精神、主要人物關係等。影片中的音效巧妙運用了多種民族音樂,如貴州侗族民樂、蒙古呼賣以及方言元素的運用,令人耳目一新。立足文化根脈,傳承民族精神,有助於更好地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尊重與認同。其次是結合現代審美。在人物形象上,哪吒從端正帥氣轉型靈動俏皮,太乙真人從仙風道骨轉型肥胖圓潤,這些神魔妖增添了人間煙火氣息。就連石磯娘娘,也從錐子臉轉型到具有山峰石頭一般的巍峨偉岸,她與魔鏡之間的橋段還借用了《白雪公主》的經典臺詞,是一次對傳統神話的顛覆性創新和與國際審美的俏皮接軌。在美學風格上,影片以“新國風”美學為核心,融合水墨、賽博朋克等元素,打造出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質感的視覺奇觀。現代化的審美元素、國際化的動畫風格,助推影片迅速獲得國際口碑。再次是擁有國際視野。“我命由我不由天”這種超級英雄的敘事外殼,國際化的故事推演方式,以及影片不斷揭示的身份認同與現代困境、成長與責任、親情與友情等普世價值觀,有效消除文化壁壘,拉近文化距離,實現跨文化傳播和價值共振。最後是善用新興媒體。在社交媒體平臺的二次創作和廣泛參與,例如哪吒的舞蹈、石磯娘娘的模仿等,增強了電影元素的可塑性和傳播力,形成了社交媒體的參與式狂歡,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性觀影熱潮。前段時間“Tik Tok 難民”湧入小紅書,也充分說明網路新生態下,個體間的資訊流動、情感分享等,完全有可能形成強大的跨國話語權和傳播體系。
張久安認為,推動文化出海要發揮磁石效應,聚攏潛在受眾。從《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場代表中國科幻電影亮相,到《黑神話:悟空》帶著中國遊戲圈粉全球玩家,再到《哪吒2》出海“出圈”,我們要乘勢而上,把握具有成長性的潛在受眾群體對於中國文化的關注點、興趣點和興奮點,以高質量內容呼應他們對中華文化符號更強的關注。另一方面,催化溢位效應,傳遞價值理念。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讓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在更廣泛地區內獲得瞭解與理解,是所有中國文化產品國際傳播的使命所在。《哪吒2》的劇情中,有對親情、友情、師徒情等世俗情感本質的求解,也有從“我來自哪兒”到“我是誰”,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尋,對外傳遞的是東方哲學和中國理念。片尾,東海龍王問哪吒:“難道你還想改變這個世界嗎?”,踢爛仙班玉牌、斷絕成仙路徑的哪吒說:“我想試試。”電影中的臺詞,何嘗不是當代中國人孜孜以求的軌跡。這個以個體命運反抗的故事,在立意層面昇華為關於文明存續、天人合一的思考。哪吒為何惹人愛?除了一群年輕人為這個形象付出的諸多努力,還有哪吒在各個時代帶給人們的文化共鳴。
“文化出海,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彼此的價值觀。這部電影之所以成功,主要是贏在情感共鳴。”劉佳星表示,做好國際傳播,首先要尋找一致性,找到共情點才能繼續交朋友,最終促進交流並傳播自己的理念。共情有很多種,包括對善與美的追求,對壓迫的反抗,在逆境中生存的堅毅等,情感的連結顯得尤為重要。其次,要將中國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結合,尋找價值共鳴。從《黑神話悟空》到《哪吒2》我們看到了這種趨勢——中國古典神話故事是西方社會感興趣的內容。這些神話人物普遍有著“人定勝天”“不服輸”等價值觀,體現了Z世代年輕人的價值理念。再次,故事內容要有深度,影射當代人的處境,尋找情感共鳴。文化共情作為一種跨越文化鴻溝、聯結人類心靈的強大力量,在文化出海過程中,我們既要展現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特質,又要從文化共性的角度進行深度挖掘與剖析,創造出既彰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又蘊含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產品。
哪吒“魔童降世”,“黑悟空”橫空出世……如今,越來越多“古老的”正在成為“新生的”。文化軟實力與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路徑不斷拓寬,生動印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我們的文化在迴圈往復中綿延不絕、在螺旋而上中生生不息,文化自信莫過於此。
來源 :《留學生》雜誌
文 :王威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