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中信出版
2025年蛇年春節,魔童哪吒在熒幕上翻天鬧海,掀起了春節檔的觀影熱潮。
據貓眼專業版資料,截至2月10日14:00,《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累計票房突破82億!
這個成績不但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打破了中國影史動畫片及春節檔影片票房、人次等多項紀錄,更是成為全球單一市場票房冠軍。
今日,#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幕後紀錄片全網上線!點選原文:閱讀連結,即可觀看。

在這一系列電影中,哪吒以獨特的“煙燻妝”形象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哪吒這個人物形象,到底是從何處而來的呢?

《哪吒之魔童鬧海》官方海報。圖源: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官方微博
追溯哪吒的前世今生,我們會發現,哪吒的形象經歷了一條獨特的演變軌跡:從印度佛教的護法神,到少年英雄;從佛道教起源,到明清小說經典;直至最近,成為改寫天命、反抗權威的“魔童”,躍上現代電影熒幕。
在《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龍涎香與坦博拉》一書的第一章中,作者楊斌老師便窮流溯源,從哪吒說起,探究哪吒代表的蓮生/蓮化概念的由來及其在亞歐大陸的傳播與衍變。
《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龍涎香與坦博拉》
點選圖片,即可下單

佛門中的護法神
哪吒並非來自中國本土,而是具有異域血統,最初是佛教中的護法神祇。哪吒(也稱“那吒”)是梵文的音譯簡稱,全稱為那羅鳩婆、那羅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
420年,佛教經典《佛所行贊》首先記載了哪吒的身世:“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毗沙門是北方天王,世俗稱為托塔天王,所以後來民間稱哪吒為托塔天王之子。又因為毗沙門天王有五個兒子,哪吒排行第三,所以民間稱其為三太子。

敦煌毗沙門天王和哪吒像。此圖是法國吉美博物館所藏《釋迦如來與毗沙門天等護法像》區域性。
佛教的護法神從印度傳來時往往面目猙獰,現忿怒相,以鎮妖魔,哪吒起初的形象也是如此。在佛經中,哪吒的形象充滿暴力色彩,他以三頭六臂、忿怒相示人,手持金剛杵、腳踏惡龍,職責是降妖除魔、護衛佛法,甚至以“析骨還父、析肉還母”的極端方式割裂肉身,以此證道。後來才因其太子的身份,逐漸演化為童子形象。
既然哪吒最初是佛教護法神,自然要追溯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
楊斌老師援引以色列漢學家夏維明的研究,指出中國的哪吒是印度神話中兩位神的合體:《羅摩衍那》中的夜叉哪吒俱伐羅、克利什那神。他們都是力量強大的神,皆以兒童形象示人,且都有打敗巨蛇的事蹟。打敗巨蛇便成了哪吒馴龍這一情節的原型。
有趣的是,哪吒作為佛教中的保護神,在我國東南地區的民俗信仰中備受尊崇,亦啟發了這本書的創作背景。2017年夏天,作者楊斌老師到澳門大學任教後,注意到小小的澳門半島居然有兩座哪吒廟:大三巴哪吒廟(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及柿山哪吒古廟。
由此,他產生了興趣,一探究竟。

澳門哪吒廟。圖源:澳門世界遺產網站
在澳門,哪吒三太子信眾眾多。當地民眾相傳哪吒顯靈,化身為丫髻兜肚童子,保佑兒童,遂建其廟崇祀。後來,大家相信哪吒能祛除病魔,所以來求醫者熙來攘往;由於有求必應,所以哪吒廟香火很旺,每當出現瘟疫時,當地民眾便會向哪吒古廟求助。

2013年6月25日,郵票“哪吒信俗”在澳門發行,其中小型張圖案含有哪吒廟
哪吒影響漸廣,後來成為一方的保護神,其中的關鍵因素仍在闢瘟除病。哪吒闢瘟除病的信仰,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同樣非常突出。

明清小說中的少年英雄
哪吒形象在民間的流傳,得益於兩部明代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楊斌老師在書中指出,在《西遊記》中,哪吒是佛教神祇;而在《封神演義》中,哪吒則搖身一變,成了道教護法。
《西遊記》中,哪吒被塑造為托塔天王李靖之子,被逼自殺。書中寫道:
“哪叱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徑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叱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叱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
這裡,幫助哪吒起死回生的是佛祖。佛祖“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哪吒由此重得了性命,所以哪吒有蓮花化身之說。

到了《封神演義》,哪吒的故事用了更多筆墨展開,構建更為系統。哪吒有了更加完整的身世背景:他是靈珠子轉世,受命於元始天尊,輔佐姜子牙伐紂。小時候鬧海屠龍、剔骨還父,後經太乙真人復活,最終與李靖和解,肉身成聖。他的兵器是風火輪、火尖槍、混天綾、乾坤圈等。

圖源:《哪吒傳奇》
在《封神演義》中,幫助哪吒起死回生的人是道教神靈太乙真人,而非佛祖。道教把哪吒從佛教中借來,較為完備的哪吒形象由此形成,成為後世眾多改編版本的藍本。
雖然《封神演義》對哪吒的刻畫較為完備,但其實是基本抄襲了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記載:“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

逆天改命的銀幕“魔童”
1979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在大銀幕上映,這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影片主要圍繞哪吒與東海龍宮之間的恩怨情仇展開,在國內外收穫了眾多獎項,也成為一代人的珍貴記憶。

圖源:《哪吒鬧海》
2019年夏天,《哪吒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以黑馬之姿,摘得暑期電影票房之冠。電影中的角色塑造顛覆傳統,將哪吒重塑為“魔丸轉世”的叛逆少年。影片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將個體命運與集體偏見的衝突推向高潮。

圖源: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 官方微博
這一改編並非憑空而來——早在宋代禪宗典籍中,哪吒的“狂子”性格已被蘇轍以詩揶揄:“只知拜佛不拜父”,而電影則放大了這種叛逆,將角色設定轉化為對宿命論的反抗。
到了2025年的春節檔,哪吒敢於逆天改命、挑戰權威的反叛精神在電影《哪吒2》中更加凸顯,發出了“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轉這乾坤”的呼喊。
如果說在明清小說中,哪吒還是被佛祖或太乙真人重塑肉身的蓮生童子,到了“哪吒”系列電影中,哪吒已然成為現代銀幕的“反英雄”。
他以反叛改寫了自己的宿命,他說“如果宿命就是一座大山,那我就劈開它”;
顛覆了仙魔的對立和層級劃分,他說“什麼神仙妖魔,不過是禁錮異族命運的枷鎖”;
亦突破了父權與經驗的桎梏,他說“父輩經驗,終是過往,未必全對”。
哪吒的故事,是一部流動的全球史。從佛經中的忿怒夜叉,到小說裡的屠龍少年,再到銀幕上的叛逆魔童,他的每一次重生都對映著文化的交融與時代的訴求。正如楊斌老師所言,全球化並非單向的征服,而是“在地化表達”的複雜博弈。
哪吒的蓮花,終將在世界的風浪中,生生不息。

圖源:《哪吒之魔童鬧海》預告片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