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月月
· · ·
當飛機緩緩降落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一種近鄉情怯的複雜情緒湧上我的心頭。作為一個在深圳長大、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的80後,過去的記憶如同潮水一般洶湧而來。
我出生於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就在以前老東門的位置,後來初中和高中就讀於深圳外國語學校,那時,每天都乘坐25路公交往返於紅荔路舊址的校園(現初中部),就這樣度過了人生中收穫最大的6年時光。
深外的老校長龔國祥,深圳特區40週年40位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之一,那時他積極推動教育創新改革,讓年少的我們早早接觸到全球前沿科技與先進理念。那是深圳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精神的縮影,也在我心底種下了探索與創新的種子。
歲月匆匆,時光荏苒。再次回到深圳,眼前的景象讓我感慨萬千。機器人在街頭穿梭,智慧駕駛加速普及,科技創新融入“人間煙火”……開放包容的深圳依然在沸騰,處處彰顯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1.
/ 深圳速度:
從“世界工廠”到“全球智造”/
穿過南山蛇口的街頭,我看到上世紀80年代喊出,隨著改革春風傳遍神州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牌,在陽光下依然閃亮。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湧入深圳,他們敢闖敢試、披荊斬棘,用汗水與智慧鑄就了一個個令人驚歎的經濟奇蹟。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排頭兵,那時的深圳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永動機”,在這片荒蕪之地上拼搏奮鬥,創下過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也成就了從沿海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的誕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深圳的城市基因裡又融入了“包容失敗”的元素。
如今,走在深圳的創業園區,隨處可見那些充滿激情的創業者,他們中有的剛剛起步,有的已經小有成就,也有的曾遭遇挫折。
但無論結果如何,這裡的氛圍始終是鼓勵創新的。失敗不再是難以啟齒的過往,而是被視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這種觀念的轉變,讓更多人有了放手一搏的底氣,創新的土壤也因此變得更加肥沃。
因此,“深圳速度”有了全新的、深層次地詮釋——“創新創業在深圳。”
現在在深圳,科研成果變為創新產品能有多快?答案是一天。
深圳擁有完善的產業鏈,使得硬體配套實現 “當日達”,上午下單的零部件,當天下午便可製作完成並送達,極大地提升了產品迭代創新的速度,為創業者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市場先機,讓深圳成為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
不僅如此,深圳的民營企業也在拼命奔跑,成長速度領先全國。
有資料顯示,在深圳,一個初創型的民營企業從設立到成長為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為13.35年,比全國速度快了1.05年;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需要13.25年,比全國快了1.71年;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分別需7.65年和6.83年,也快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科技創新,正在成為深圳高速增長的核心動力。
2.
/ 當科技創新融入“人間煙火”/
在深圳,科技創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鑽進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這煙火人間,處處透著新奇與便利,日子也在科技的加持下,過得越來越有滋有味。
當大家以為機器人還只存在螢幕上時,配送機器人成為了深圳街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比如某些餐飲企業推出的配送機器人,能夠在繁忙的街道上自主導航,將美食送到顧客手中。
還有優必選的工業人形機器人,最近也在極氪5G智慧工廠“上崗”了,正在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工協同實訓。過去在流水線上“單打獨鬥”的機器人,如今已經變成能團隊協作的“智慧群體”了。

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釋出了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上市公司的百強名單,深圳的機器人“天團”已經嶄露頭角,其中就包括優必選等整機企業。

過去,車險理賠要經歷一連串繁瑣的步驟,但如今也不再是繁瑣耗時的麻煩事。
比如中國平安研發的全球第一個影像識別車險閃賠系統,實現拍照上傳秒級定損,車主在事故發生後能快速獲得賠付,定損速度提升了4000倍!
智慧駕駛技術更是逐漸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家庭購買了具備智慧輔助駕駛功能的汽車,在上下班的擁堵路段,車輛能自動保持車距、跟車行駛,讓駕駛變得輕鬆愜意。
更難得的是,智慧駕駛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所有車主都能享受的科技便利。半個月前,比亞迪釋出“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從10萬以下到20萬級的全系車型都將搭載。

3月2日,比亞迪攜手大疆在深圳舉辦了智慧車載無人機系統釋出會,將共同研發的智慧車載無人機系統正式命名為“靈鳶”,就連看上去高大上的車載無人機,看來馬上也要從小眾功能走向大眾標配。
3.
/ “中國矽谷”,為什麼是深圳?/
過去提到深圳,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搞錢”。
2019年至2023年期間,深圳GDP年均增長率達5.1%,增速領跑其他一線城市。2024年,深圳進一步加速,GDP破3.68萬億,同比增長5.8%,增速高於全國全省,位居一線城市第一。
但如果以為深圳只會“搞錢”,那就太片面了。深圳的基因優勢,在於它始終保持著對新事物的敏銳嗅覺和勇於接納的態度,既有著一往無前的拼搏精神,又能給予創新者充分的試錯空間。
前段時間,《2024胡潤中國人工智慧企業50強》榜單首次公佈,深圳得到的評價是:
“深圳的產業最密,在人工智慧相關企業的數量上,以及在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企業分佈上,深圳均位居全國之首,成為人工智慧‘密度’最高的城市。”
為什麼深圳能擔此重任?
放眼全國,以深圳為首的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配套的完備程度是數一數二的。
從底層AI晶片、AI框架到算力基礎設施等基礎層,到大模型等技術層,再到智慧駕駛、智慧機器人等應用層,深圳是全國AI產業鏈條最完備的城市之一。就連英偉達CEO黃仁勳也感嘆:
“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匯聚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地區,發展機器人,大灣區條件得天獨厚。”
也因此,深圳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矽谷”。
如今,全世界都將目光聚焦到了中國的AI領域,也讓越來越多人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生了好奇。過去一年,深圳“AI天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達3600億元、同比增長約35%,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增長31.8%,為區域經濟總量增長5.8%帶來強勁的“新質”動能。
但人工智慧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如何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如何從智慧駕駛走向完全自動化駕駛等,還需要一步步去丈量、去探索。
站在時代變革的關鍵路口,難得的是,深圳仍然不忘初心、向上生長。2025年以來,深圳又提出一系列深化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等舉措,開啟全速衝刺模式。
3月3日,深圳市正式釋出四大“行動計劃”,聚焦人工智慧終端產業、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先鋒城市建設以及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培育。
有行業專家表示,系列檔案彰顯出深圳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打造人工智慧發展高地,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這座城市,總是保持領跑者的姿態。前路雖遙,行則將至。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及評論哦~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
內容及商務合作,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hez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