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深圳速度,到深圳厚度。

春晚上跳舞的宇樹機器人來自杭州,但“中國機器人第一城”的招牌,其實一直牢牢掛在深圳。比宇樹機器人更早上春晚的優必選機器人,也出自深圳。

2025年2月23日,深圳南山,一臺身高1.38米,體重40公斤,名為PM01的機器人,原地來了個前空翻。
這是全球人形機器人的第一個前空翻,能做這個動作的人類,萬里無一,對機器人而言,更是難於上青天。

這臺名為“π”的機器人,只有1.8公斤的重量,配備兩塊可更換電池,充滿電後可使用約14公里,專門為爬山遊園的遊客提供助力,減輕雙腿負擔。

“外骨骼是人類體能的延伸”,帶著這個想法,深圳肯綮科技用十年時間,做了整整100代產品,讓外骨骼機器人的重量從20公斤一路變輕。
在運動能力登上新臺階的同時,深圳還為智慧機器人的進步打開了一扇窗。
傳統機器人大多基於特定規劃執行特定操作,不具備感知和決策能力,但智慧機器人可以理解物理世界各種物體、語言和文字的含義,並自主規劃和決策,完成諸如“關掉最上層抽屜”“找到紅衣男子”這樣較為模糊的指令。
同樣在2月,深圳的乒乓球亞洲盃頒獎現場,一臺名叫“夸父”的機器人,和獲獎運動員一一揮手打招呼。同一天,參加深圳市政協會議的政協委員來到駐地報到,“夸父”又當起了記者,舉起話筒向政協委員現場提問。

夸父的背後,同樣是一家深圳企業——樂聚機器人。
而另一家深圳企業,則將智慧機器人的應用帶向了更復雜領域:讓機器人相互協作。
3月3日,極氪汽車5G工廠裡,數十位名為Walker S1的機器人正在等待上崗。在它們背後,懸掛著極氪的醒目標語: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這些來自深圳優必選科技的機器人,能做對嗎?
人類很快就見證了歷史,智慧機器人的協作表現,毫不遜色於熟練工人。
有負載辨識、軌跡規劃和柔順控制等技術做保障,兩位機器人可以像人類一樣一起幹力氣活,又穩又快地協作抬起大尺寸、大重量的工件。
面對分揀裝配的精細活,機器人同樣不外行——透過高精度感知和自適應控制技術,它們實現了對人手的模擬,可以成功抓取柔軟薄膜。

2025年3月,優艾智合科技的新一批機器人“搬運工”和“巡檢員”,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崗位。
拱衛著這些企業的,則是宛若繁星的,覆蓋了從材料、設計、軟體、核心零部件,到系統整合、場景應用的全產業鏈條。
形形色色的“第一”,數以千計的群星,就是深圳叫響“中國機器人第一城”的底氣,也是一家16個月的公司,能夠踩在巨人的肩上,完成“全球首翻”的底座。

技術是產業鉅變的催化劑,但產業鏈才是鉅變的反應皿。
正如沒有矽谷的託舉,就不會有今日的蘋果、谷歌、Facebook、英偉達;機器人產業的繁盛,同樣離不開產業鏈的協作。
這恰恰是深圳得天獨厚的長項。
7家深圳企業躋身摩根士丹利機器人百強榜單的背後,還有一件隱匿但同樣重要的事:
這些上榜企業,涵蓋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所有環節。
在核心零部件上,有生產微型驅動系統的兆威機電、生產雷射雷達的速騰聚創;在控制系統上,有生產伺服系統的匯川技術、生產步進系統的雷賽智慧;在人工智慧上,有持續投入混元大模型的騰訊;在場景應用上,有汽車龍頭比亞迪;再加上整機企業優必選……
從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到中游的本體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統整合服務,僅僅是出挑的頭部公司,就勾勒出一條智慧機器人的“深圳鏈條”。
早年的深圳,曾經流傳過一個“華強北傳說”:生產一部手機所需的所有200多個元器件,在華強北方圓兩小時的車程內就能全部湊齊,吸引了許多IT男週末流連忘返。
這個有名的“兩小時配套圈”,就是深圳孕育高新科技公司的“硬體矽谷”。

2006年,大疆創始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宿舍裡開始創業。其團隊最初只負責產品的頂層構想和創新思路,所有生產環節都在網上發標。
它發出的每個元件、模組,甚至螺絲釘標的,都能吸引到數家代工企業競爭。創業企業在小批次生產環節無法尋求穩定供應鏈的難題,因此迎刃而解。
在電子工業之外,珠三角地區近年來又形成了包括整車製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慧座艙、自動駕駛等核心環節在內的完整產業鏈。這其中的許多技術和產品,都可以複用到機器人行業。
“兩小時配套圈”的傳奇,也因此成了“上午下單,下午送達”的機器人新故事。
當海外機器人團隊在為定製感測器的交貨期焦急等待時,深圳的工程師們已經完成了五代力控模組的迭代。數萬家深圳本土產業鏈企業構成的精密網路,讓每一個關鍵元件都有多家供應商可供選擇,也將深圳機器人企業的核心零部件,做到了最高可達60%的本地化率。
出身於高校實驗室的優艾智合科技,就在創業後狠狠地體會過“深圳鏈條”的巨大威力。
2017年,為了驗證技術可行性與場景適配性,優艾智合的創業者們在華強北租了8個工位,在那裡,他們接觸到了20多個行業,也熟悉了整條供應鏈的供應企業。
三年後,優艾智合只用了14天,就讓一個機器人產品從概念變成了樣機。
深圳鏈條的威力,不僅體現為快速響應。
以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為例,波士頓動力採購一套諧波減速器的成本高達3萬元,而深圳企業透過本地供應鏈,能將同樣效能的模組成本壓縮到800元。
在這背後,是數以千計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商、精密結構件工廠和自動化產線的規模效應。
一個既競爭又協作的“創新共同體”,就是一個產業最寶貴的佳壤,在深圳,這塊佳壤包含的養分,還不止於產業鏈。
在坪山的比亞迪工廠,有工業機器人的協同實訓;在福田,有自動駕駛的計程車;在鹽田港,有無人化的集裝箱裝卸;在華強北電子市場,有智慧巡邏機器人;在南山科技園,有全天候AI咖啡師,在全市範圍內,有環衛機器人……
這些“上天入地”的開放場景,讓人形機器人得以在各類真實環境中進行極限測試,獲取第一手的高質量資料,助力研發產品、迭代技術、驗證效能。
熟知場景重要性的深圳市政府,顯然樂意讓場景變得更多,就在眾擎機器人翻跟頭的同一天,深圳市政府在新聞釋出會上宣佈:
“為了推動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深圳計劃在2025年再開放100個應用場景,全域全時全場景,將應開盡開。”
2025年,英偉達CEO黃仁勳在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場活動上談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匯聚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地區,發展機器人,大灣區條件得天獨厚。”
深圳,正是大灣區中的C位。

1982年,建立蛇口工業區的袁庚,讓美工找來一塊三合板掛在門口,用紅油漆寫了幾個字: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這句話,奠定了深圳叫響中國的“深圳速度”。
在“機器人第一城”的競爭中,深圳擁有的已不僅是“深圳速度”,更是“深圳厚度”——這座城市,擁有全球最密集的硬體創新生態。
從華強北的“兩小時元器件供應圈”,到寶安區的“24小時模具開發生態”,再到龍崗千億級電子資訊產業叢集的“零時差協同網路”,深圳在近20年裡,構建了一個從晶片設計、元器件製造,到精密組裝的機器人全鏈路硬體產業。
從眾擎、樂聚、肯綮、普渡、越疆,到優必選、優艾智合,觀察這些深圳機器人明星企業,都存在著一條共同的產業路徑:
專注於“硬體驅動”,高度依靠“產業協同”,都透過強大的工程化能力,實現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在形形色色的場景中實現規模應用。
這種“硬體+AI”的融合之路,離不開這座城市的產業生態,它甚至形成了對其他城市明星企業的吸引:2025年3月,杭州宇樹科技就在深圳註冊了自己的分公司,以整個深圳的機器人產業鏈,對自身的硬體供應形成補強。
相比有意為之的“深圳速度”,“深圳厚度”看起來更像是“無心插柳”和“野蠻生長”的結果。
但事實上,深圳機器人仰仗的產業種子早在十多年前便已種下。
2013年,曾經以“三天一層樓”為榮的深圳,把當年的GDP增長預期下調到了9%。主動換擋的背後,是從高速度到高質量、從高效率到高水平的變道超車決心。
這個決心,演變成了全市實施重大科技攻關的“登峰計劃”:力爭到2030年前,在核心晶片、工業母機、5G、機器人、智慧裝備、石墨烯、數字生命、精準醫療等領域產生一批世界領先的龍頭企業。
2020年,華為和一批企業被卡脖子的現實,更是刺激推動深圳在科技追趕與超越路上頭也不回,直接以立法的方式確定:投入基礎研究的市級科研經費不得低於30%。
如果說,為未來產業播種是前瞻的體現,那麼當產業幼苗萌出,及時的呵護就更為可貴。
2014年,越疆科技開啟了創業之旅,全公司的場地是一間不足40平米的合租公寓,是深圳科創委提供了100萬元的專項扶持,讓公司擁有了邁出第一步的啟動資金,如今,它成了協作機器人行業的全球級企業。
2015年,優必選科技的銷售額只有200萬元,公司想要搬遷到更具人才和租金優勢的南山智園,卻尚未達到納稅額標準。但南山區政府決定邀請優必選破格入園,並在此後持續給予資金和稅收扶持,最終成就了日後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對於一個最快24分鐘落戶的城市,把事情做到極致是習慣。在最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深圳又用一套更有力的行動方案,向全國喊出了加碼機器人的強音。
3月3日,深圳連續釋出“人工智慧終端產業”與“具身智慧機器人”兩大行動計劃,目標直指2026年AI終端產業規模1萬億元、2027年機器人關聯產業突破1000億元,培育10家以上估值過百億機器人企業,具身智慧機器人產業叢集相關企業超1200家。
作為行動計劃的配套政策,深圳將在2025年募集45億元資金,為初創企業使用算力提供最高60%的資助;還將釋出人形機器人專項政策,透過“揭榜掛帥”等方式,對開放應用場景、突破關鍵技術、構建專用資料集、提升規模化製造和應用能力予以精準支援。
在機器人產業的一片火熱中,深圳已用各種各樣的“第一”,證明了“機器人第一城”的速度與厚度,並且仍在加速加厚。
當下,眾擎機器人處理複雜指令的延遲時間是200毫秒,鵬城雲腦的計算能力是每秒200億次,在搶時間、抓效率這件事上,深圳依然是排頭兵。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