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襲來,人們為什麼會習慣性看向深圳?

科技創新一盤棋,深圳或成“關鍵一子”。
作 者母澤良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亞冬會火炬傳遞現場,與火炬手互動的樂聚“夸父”人形機器人;在全球影像裝置市場取得顯著成果的影石以及在AI技術方面屢獲專利的華為……這些年,一大批來自深圳的創新型企業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這些企業,正成為深圳吹響“轉型”集結號的關鍵助力,並在創新科技重塑增長格局這一大背景下,陸續站上舞臺中央。
伴隨著2024年經濟執行“年報”釋出,社會各界正清晰地看到,沉澱已久的深圳,正迎來科技創新井噴期。
按深圳市統計局釋出資料看,2024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達36801.87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高於全國全省,位居一線城市第一。
同時,深圳以54064.45億元的規上工業總產值與12409.13億元的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創“十三五”以來新高,繼續位列全國“雙第一”,穩居“全國工業第一城”。
其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規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7%。
這意味著,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高速增長,正成為深圳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驅動力與點睛之筆。
進一步看,在剛剛過去這一年,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佔GDP比重達42.3%;
智慧網聯汽車產業叢集增加值首破千億元大關,同比增長38.8%;
新能源、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等產業叢集繼續飛奔,平均增速可達10%-20%之間。
在各個以科技創新為主要競爭力的賽道,深圳均保持著令人驚歎的增長速度,而整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速發展,也反過來助力傳統產業實現了產業升級。
2024年,深圳製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5.6%,大量的資金、技術、裝置湧入服裝、鐘錶、黃金珠寶、腳踏車、眼鏡等相對傳統的賽道,以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製造能力,幫助更多產品煥然一新,逐步邁入高附加值市場。
服務業方面,去年前11個月,深圳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收24230.99億元,同比增長11.4%。其中,網際網路和軟體業合計營收規模破萬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同比增長11.9%。
在更具體的企業層面,比亞迪、華為等公司也為深圳整體科創戰略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年,比亞迪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為全球首家達成該成就的新能源車企。同時深圳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290萬輛,領跑全國;
年底,我國首個國產移動作業系統、全球第三大移動作業系統——華為原生鴻蒙作業系統在深圳正式釋出,在系統底座全棧自研的基礎上,實現了國產作業系統的自主可控。
整體來看,無論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騰訊、智慧移動終端時代的華為,還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比亞迪……這些誕生於深圳的企業總是不停地在透過科技創新改變腳下的時代,而背後的深圳也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不斷重新整理著外界對高質量發展的認知。
那麼,為什麼深圳能每一次都精準踩中科技創新的歷史性節點,併成為這些科創鉅頭誕生的搖籃?又為什麼能在科技創新大背景下,逐步走出一條獨屬於深圳的高質量發展路線呢?
首當其衝的,或許便是深圳這座城市的智慧與決心。
在政策、法規等手段的扶持下,深圳全市創新科研氛圍持續高漲,逐漸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環環相扣的創新閉環。
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8.9%,達2236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全市生產總值的6.46%,總量與強度均居全國前列。
企業研發投入佔比,更是達到驚人的93.3%,總量達2085億元,位列全國第一。
持續不斷地投入、上下游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勠力同心與政府側不遺餘力地保駕護航等種種因素,讓深圳逐漸成長為了一片科技創新的沃土,也讓無論是大型的龍頭企業還是小型的創新團隊都能迅速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專注於生物醫藥領域的盛波爾生命科學,新能源領域的拉普拉斯,聚焦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驅動的晶泰科技、越疆科技……這些年,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深圳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而這些“創新個體”的蓬勃生長,最終也成為了深圳迎來科技創新井噴期的關鍵量變。
2024年,深圳新增經營主體56萬戶,總數超440萬戶,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其中,有近百家的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8萬家專精特新企業與近2.5萬家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據資料統計,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內,就至少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高濃度的創新氛圍之外,“充分的開放”也是深圳塑造科技創新良性迴圈的重要舉措之一。
從資料來看,2024年1-11月,深圳市對外實際投資額為114.4億美元,相應的企業出海戰略也更為積極。據統計,預計有6000多家深圳企業頻繁亮相美國CES展、德國IFA等國際知名展會,並與相關國外企業促成合作。
這種積極的開放態度,促使外國優秀資本企業加大了入駐深圳的力度。去年,深圳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超8200家,超過110個重點外資專案落地,歐美日韓等地外資企業投資勢頭持續高漲。
包含蘋果、亞馬遜、西門子在內的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增資深圳,世界500強企業目前已超310家落戶深圳。
而伴隨著外資企業與全球科技巨頭的加入,深圳科技創新的氛圍被進一步點燃,雙方在交流的基礎上競爭,在競爭的同時合作,以此形成的創新良性迴圈持續反哺深圳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的創新發展。
當然,深圳得以實現高增速科技創新的原因遠遠不止這些,但可以確定的是,深圳能在數次時代浪潮中穩居潮頭,其敏銳的嗅覺與自上而下的執行力,正成為這艘大船跨越風浪、穿越週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為深圳邁入下一個“新時代”奠定基礎。
縱覽近代工業革命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是由點及面實現突破的。
站在當下時代轉折的十字路口,各界對這個“點”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AI技術。
無論是以ChatGPT、DeepSeek為主的大模型產品,還是賦能在各個行業的演算法技術,AI技術已經在深刻地影響著這個時代。
甚至有人已經將這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這一技術再次掀起了各產業變革,並直指生產力這一關鍵要素。特別在全球人工智慧競賽進入算力與場景深度融合新階段時,AI技術正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
在我國整體科研創新佈局中,AI技術同樣被提到了一個極高的優先順序。在此背景下,深圳迅速完善的從基礎設施到應用生態的全鏈條佈局,正為全國創新一盤棋提供深圳智慧。
2024年年初,深圳將人工智慧升格為“20+8”產業叢集中的獨立叢集;年底,深圳市人工智慧產業辦公室公開亮相。
今年1月,深圳決定繼續加大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支援力度,每年投入最高3億元,聚焦人工智慧的數學原理、基礎架構、核心演算法等前沿方向和相關重點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
華為龍頭企業,也迅速與政府端形成合力。
今年以來,華為公開的AI領域專利已達26項。其申請的“人工智慧模型的量化方法、處理系統和量化單元”等專利紛紛公佈。
幾日前,華為再次宣佈與DeepSeek進行本地部署,在AI應用落地方面繼續加速。
如今,在公共服務、城市治理等兩百多個應用場景中,深圳陸續釋出了四批“城市+AI”清單,涵蓋城市執行、企業服務、群眾服務、核心行業賦能等多個場域。
錨定目標、上下同心、精準發力,已被驗證無數次的“深圳模式”,再一次在AI時代中初現崢嶸。
整體來看,無論是高濃度的創新氛圍、充分開放的發展態度,還是足夠靈敏的時代嗅覺與紮實的執行力,都已經成為了外界認識深圳以及相關企業的標籤。
也正是因此,當變革的浪潮再次襲來,人們習慣性地看向深圳。
而敢為天下先的深圳,再一次站上時代變革的關鍵節點。
並用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路,為前路增添更多確定性同時,告訴人們:
深圳,仍在沸騰。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