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前哨」系投資界旗下專注創投政策風向、VC/PE動態公眾號,歡迎關注!

打響產業戰。
作者 I 楊文靜
報道 I 投資界前哨
最近,深圳留給外界深刻印象。
2月23日和3月2日,深圳接連召開兩場新聞釋出會,推出“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和“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一系列舉措。
隨即,一天內接連發布4大產業政策,力度震撼。
於深圳來說,這或許是一場重構城市競爭力的實驗。從40年前的第一聲巨響開始,這座城市就把“與時間賽跑”做到了極致,如今,一場新的變革轟轟烈烈展開了。
全面發力,深圳打響產業戰
剛剛過去的兩個週日一定是深圳最忙的時候。
首場釋出會率先提出“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從企業的孵化培育,到人才的吸引與安置;從全球最關注的人工智慧和人形機器人行業,到整座城市的創業創新氛圍,從5個方面初步為深圳發展定下基調。
為年輕人提供“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為企業提供“一張辦公桌、一間辦公室、一層辦公樓”;讓“社恐”老闆們可以自在經營、發展壯大……一系列講話直戳人心。
餘溫未散,一週後以“深圳市2025年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主題的新聞釋出會召開,這一次直擊創業氛圍和營商環境,正式釋出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3大工作方案。
帷幕進一步拉開,正如深圳市領導在回答記者問題時所說,“深圳始終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營商環境”。
3月3日,深圳連發四大舉措,繪製出了未來2-3年深圳在人工智慧及其終端、具身智慧、瞪羚和獨角獸企業的全景圖——
-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慧企業數量超3000家,獨角獸企業超10家,產業規模年均增長超20%,推出10個以上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人工智慧和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孵化器。
-
《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慧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2026年全市人工智慧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集聚不少於10家現象級人工智慧終端企業,人工智慧終端產品產量突破1.5億臺。
-
《深圳市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十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具身智慧機器人產業叢集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
-
《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援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到2027年,累計培育瞪羚企業1000家、獨角獸企業80家,將深圳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集聚高地。
在此之前,深圳已經提出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智慧網聯汽車、人工智慧、低空經濟等產業領域首創性地方法規,正等待悉數落地。
其中,AI和機器人被擺到了最顯眼位置。包括兩次釋出會和會後的政策出臺,人工智慧與具身智慧機器人等話題都被多次提到。
就在相關舉措釋出的同一天,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先後來到了騰訊機器人實驗室、兔展智慧、樂聚機器人和逐際動力四家機器人相關的企業。
變化之下,深圳的雄心壯志躍然紙上。
深圳!深圳!
2025年開年,來自杭州的DeepSeek攪動了一池春水,各個城市之間一系列發問接踵而至,配套措施層出不窮。這其中,最快拿出最大力度行動的還是深圳。
僅剛剛過去的兩場新聞釋出會,超過20000字的會議記錄上,密密麻麻列舉著深圳在下一輪機遇到來前的激動與緊迫感。一位在深圳人工智慧創業者直言,“留在這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曾有不少人說過,“深圳是一座危機感極強的城市”。從基建到創新企業發展,幾乎每一個深圳人都能體會到這座城市的急迫性。即便沒有到過深圳的人,也必然聽過廣為流傳的“深圳速度”。
這裡曾創造過三天一層樓的國貿速度,出現過華為把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26%的生死線。成千上萬家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林立,這座城市永遠燈火通明,永遠有年輕人絡繹而至。
而在“杭州六小龍”的刺激下,也曾有人提到,“深圳速度”在過去三四十年裡為中國創造了一個驚人的奇蹟,但也讓這裡失去了不少沉下心來託舉下一代創新型公司的機會。
但那些一日千里的基建,拔地而起的高樓,如同毛細血管一樣的產業鏈供應鏈網路,仍然在幾十年積累中成為厚重的創新土壤。
正如釋出會上總結那樣:深圳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專案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
將範圍鋪展開來,深圳及周邊的珠三角地區產業鏈林立,其中在電子資訊產業就形成了“1小時產業圈”。以深圳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時車程內完成採購,1周內可實現從產品原型到產品、再到小批次生產的過程,科研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創新產品。
過去幾年裡,深圳正在瘋狂建大學,更多創新基因從學院溢位,結合如今的一系列舉措,正是這座城市為科研創新壘起的一個個護城河。
時間回到五年前,一位把工作地選在深圳的理工科畢業生曾說起原因——“這裡能夠看到未來。”如今五年過後,這句話依然沒變。
中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歷濃縮在這塊1997.4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些新的科研種子也在悄悄生長,等待它們破土而出之時,仍然有萬丈高樓拔地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