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搞科技的時代,“深圳速度”再次狂飆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巫珩
最近,深圳在攀登科技樹的過程中,又迎來了高光時刻。
深圳的優必選機器人,竟然都開始組隊進駐極氪5G工廠“搬磚”,這次可不是展示自己前滾後翻式的拳腳功夫,而是讓你知道人家是怎樣組隊打副本的。他們可以協作一起分揀物料、搬運料箱、緊密裝配,一切井然有序,看來離機器人成為你“同事”的那一天已經不遠了。

這是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工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當前,我們的工業正在向智慧製造邁進,要想實現工業場景規模化的應用,人形機器人就必須能夠具備群體協作能力,因此,攻克群體智慧技術尤為關鍵。
而這一次,深圳,做到了。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最近,很多人都為深圳感到擔憂,但“羅馬從來都不是一日建成的”,如果你以為深圳的科技創新實力如此不堪一擊,那未免也太小看這座創新之都了。作為科技樹頂端的巨人,它可以被追趕,但無法輕易被超越。
很多人只關注到了單個企業的爆火,但實際上,他們忽略了,深圳更強大的地方,在於多年來一磚一瓦建構起來的,如同“毛細血管”般的產業鏈供應體系。
據說,深圳擁有中國八成以上的供應鏈企業。2016年,曾經有一個谷歌的軟體工程師突發奇想,要在深圳買齊所有配件,自己拼出一臺iPhone 6S。2017年他把這整個過程做出影片分享到網上,全球網友驚歎:深圳簡直無所不能。
這就是深圳相比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供應鏈實力。以深圳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時車程內完成採購,1周內可實現從產品原型到產品、再到小批次生產的過程,科研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創新產品。總之,一個字就是“快”。
這種“快”的模式背後,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叢集化發展模式,背後是生產的不斷精細化分工推動的。從此,深圳憑藉著這種優勢快速發展起電子資訊產業,練就了雄厚的工業實力,並且一路狂奔,近三年連續在工業增加值上超越上海,拿下“工業第一大市”的頭銜。如今,在人工智慧製造領域,這種模式依然具有強大的優勢。
誰都無法否認,深圳在機器人賽道上的實力。
2023年,深圳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797億元,位列全國第一。機器人相關企業5.11萬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深圳擁有34家機器人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全國第一。2023年,深圳也是獲得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融資事件最多的城市。
而根據摩根斯坦利釋出的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核心上市公司100強中,中國有35家企業入圍,深圳就佔了1/5。而在國內十家頭部機器人公司中,深圳就佔了4家,入圍數量是最多的。
而這種強大的產業實力背後,是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在發揮巨大的優勢。在深圳南山區,流傳著一個“不出區造一臺機器人”的產業傳說。這裡聚集了超過20家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和機構,龍頭整機、軟體演算法、核心零部件企業一應俱全以機器人零部件採購為例,企業上午下單,下午就可以送達,“當日達”的供應鏈體系,已經成為深圳產業的一大特色。
正是完善的硬體產業鏈生態,以及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共同成就了“深圳速度”,也奠定了如今發展人工智慧產業最大的優勢。
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主要由上游零部件、中游人形機器人本體及下游終端應用等環節組成。而深圳,已然具備了三頭六臂。
在產業鏈的上游,深圳已聚集了匯川技術、雷賽智慧、奧比中光、大族傳動、同川科技、固高科技等企業,涵蓋了上游的減速器、電機、控制器、感測器等核心零部件。而在中游,則湧現出優必選、逐際動力、樂聚機器人等一批本地龍頭企業。
從眾擎機器人先是以超自然擬人步態“刷爆”朋友圈,再到實現了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前空翻技能,還有樂聚的“夸父”機器人首次作為媒體“特約記者”進行現場採訪,以及“老大哥”企業優必選的機器人群體協作……深圳的人形機器人“天團”已經在機器人賽道上嶄露頭角。
深圳,從來就沒有慢過。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深圳國貿大廈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歷史新紀錄,這也成為了“深圳速度”的起點。如今的“深圳速度”在新產業賽道上有了新的詮釋,放眼全中國,只有深圳能夠在無人機、智慧機器人、智慧手機等多個領域上,實現核心零部件製造供應的全覆蓋。完全可以說,現在的深圳是“一天一個黑科技”,狂飆突進的創新實力,永遠給人新的驚喜。
“快”,就是深圳的實力。
“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蛻變為今時今日的“創新之城”,背後是因為諸多大大小小的企業,早已經將創新精神鐫刻進自己的基因核心裡。
而在人工智慧製造時代,深圳的企業也沒有丟掉創新思維,而是不斷進行研發和突破。如今深圳的每一天,都在不斷地迭代更新,大步邁向“智慧之城”。
深圳的企業,有一個特點,除了“搞錢”,他們更喜歡“搞科技”。他們每天都在不斷尋求智慧化的轉型升級。正是這一個個如細胞一樣大大小小的企業,使得深圳這座城市的技術段位不斷升級。
最近,深圳兩大龍頭企業不就搞了一個大project,比亞迪攜手大疆釋出了智慧車載無人機系統“靈鳶”。以後,你一個人出去玩,只要開著搭載“靈鳶”無人機系統的比亞迪,就相當於擁有了一整個攝製組,可以隨開隨拍,輕鬆出片,再也不怕錯過沿途任何美好的瞬間。你看看,只要是在深圳這片土地上,就連龍頭企業都不敢在創新上掉以輕心,必須時刻擁抱新鮮事物。
而就連平安這種金融起家的頭牌企業,也必須破圈發展硬核科技。你以為人家的主業只有金融嗎,實際上人家在人工智慧、AI方面的研發成果可不輸科技企業,金融科技和醫療健康領域的專利申請數排名,可都是全球第一。
就拿平安好醫生來說,它內部正在研發一款AskBob智慧機器人,它的知識量可不得了,涵蓋了4000萬醫學文獻、20萬藥品說明書、2萬臨床指南等中英文醫療知識圖譜以及融合深度學習模型,在診斷的準度、精度、速度上均已超過三甲醫院專科醫生。平安希望,未來這個智慧機器人可以走入家庭,為家庭解決醫療、養老等方面的難題。不得不說,深圳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企業“內卷”的賽道竟然是科技思維和創新意識。
深圳最深藏不露的實力,實際上是在眾多的小巨人企業裡。這些低調的“掃地僧”,打造出了數不勝數的硬核黑科技,練就了深圳的十八般武藝。
比如班度科技,其自主研發了國內唯一、完全自主可控的“裸眼3D”,可以直接在空中成像、不需要戴3D眼鏡就可看到3D視像。這是一家從0到1起步的企業,透過顛覆式的原始創新突破了技術上的“卡脖子”,最後一步步成為賽道的領軍者。
又如玩智商科技,這是一家專注於智慧感測器及解決方案的企業,透過堅持晶片自研+演算法創新,研製出專用晶片,創新提出皮秒級飛行時間測量、ToF光路收發同軸等技術,打破國外專利壟斷,主導產品實現自主可控,成功解決AI產業感測難題。
還有從北京南遷至深圳的華大北斗,其研發的導航定位晶片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也是唯一一家進入國際前10的國產衛星導航晶片企業。另外,還有倉儲物流機器人“獨角獸”海柔創新、移動儲能產品引領者海蘭明德、雷射雷達明星企業速騰聚創和鐳神智慧等等。
在深圳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企業能夠如同細胞一般進行斷裂變新生,實際上也是因為這裡有著獨特的創新生態。
不管是在創辦SpaceX還是特斯拉,甚至是SolarCity,馬斯克一直堅信,不能將產品的設計與工程化分開。按照他的想法,“所有技術經理都必須有實戰經驗,比如軟體團隊的管理人員必須至少花20%的時間進行程式設計,太陽能屋頂業務的經理必須花時間在屋頂上親自做安裝工作。
喬布斯也曾對一名工程師說,“最難的部分是你的起點必須從使用者體驗開始,然後再回到技術。你不能先研發技術,然後思考如何將它兜售出去。”也就是說,市場需求才是起點。
在江湖上,人人都知道,深圳有4個90%,90%的研發機構、90%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投入、90%的發明專利出自企業,這構成了獨具優勢的創新模式。對很多城市來說,如果有50%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就已經是很好的水平。但深圳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95%。
這樣的好處是,深圳的科創研發力量離製造業最近,能夠接觸到最真實的市場需求,並及時做出調整。而且深圳的製造業生態也很豐富,能夠讓科創企業碰撞出更多樣化的火花。最近,深圳宣佈要向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開放城市全域全時全場景,2025年再開放100個應用場景,加速場景供需匹配,助力企業研發產品、迭代技術、驗證效能。真是讓人工智慧企業直呼,太給力了。
成熟的市場化轉化機制,能夠讓技術不再只是空中樓閣,而是在多元化的場景應用中真正落地,形成“研發即營收”的良性迴圈,真正為工業製造賦能,推動產業和產能的全面升級。
站在深南大道眺望,城市天際線勾勒出深圳產業變遷的密碼:從國貿大廈到平安金融中心,從華強北到粵海街道,每個地標都鐫刻著不同的經濟週期。在人工智慧時代,新的地標將會很快浮現。而這裡,一直都是創客們開啟夢想的首選之地。
據說,在深圳,連螺絲釘都會寫程式碼。這片“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前沿之地,為企業打造了最好的科技創新生態,為人才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廣闊舞臺,也提供了極具含金量的政策和支援,使得產業供應鏈這個“毛細血管”和企業這些“細胞”得以高效運作。
首先,深圳有良好的營商環境,這是科創企業能從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肥沃土壤。在公共平臺上,政府會幫中小企業做好支撐,讓他們可以放心“搞科技”,沒有後顧之憂。當初“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之所以當初會選擇在深圳落戶,正是看中了這裡的創業環境,特別是深圳市政府對於高科技企業的扶持雖然深圳的房價高、租金貴,但政府給高科技企業提供了一系列傾斜性的資金支援,大大降低了成本。
此外,深圳也在不斷與企業打配合戰,給企業重點解決產業鏈“卡脖子”的問題,發力建設實驗室和創新平臺,搭建智慧算力超62E的算力供給體系、給創新型企業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創新創業空間。企業在前線“搞科技”,政府在後端提供給力的服務和支援。
其次,深圳擁有資本市場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源,能夠給科創企業提供成長的肥料。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週期等特點,在資本市場需要耐心資本。如果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少數優勢企業,對其他具有潛力的領域和中小企業扶持不夠,就會導致創新活力不足。
最近,深圳連續丟擲了多項真金白銀的政策。例如:
拿出100億來設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基金,用於投資一批高成長性企業,為他們解決融資難題;
實施市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類”專案資助額度最高3000萬元,論證類專案資助金額最高1億元;
建設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深圳),概念驗證中心和中小試基地最高資助2000萬元;
最佳化重點實驗室政策,對市重點實驗室最高資助500萬元,對牽頭在深全國重點實驗室最高資助3000萬元;
2025年,深圳市將多渠道籌集45億元資金,用於支援訓力券、模型券、語料券、場景補貼、科技研發等,為初創企業使用算力提供最高60%的資助……
在深圳這樣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城市,相信還有很多給力的資金正蓄勢待發,只待高科技企業的一聲令下。
最後,深圳還是一個全國高精尖人才的“聚寶盆”,這無疑是給科創企業提供了優質的營養液。每次到深圳,一下飛機,看到的就是那句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近20萬,增量較2023年增長了55.4%,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城市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
如今的深圳,人才濟濟,全市有高層次人才2.6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22萬人,技能人才406萬人,各類人才總量700萬,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但對於深圳來說,這還遠遠不夠,還得持續發力“搶人才”。
近日,深圳再次打響了人才爭奪戰的頭炮,釋出了多項重磅政策。比如,給深圳求職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住宿的天數,將從7天延長到15天。深圳也將實施“鯤鵬青年創新創業合作計劃”,與國內外近100家創新創業大賽組織單位、知名高校和創投機構簽約,為在校大學生創業實踐和青年創業者提供用房、資金等全要素支援,最高資助金額達100萬元。
人人都在追趕深圳,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深圳。
四十年來,這座城市始終肩負著“試驗田”和“破冰船”的使命。深圳的目標,絕不是僅僅要打造一座科創之城,更重要的是要成為科技創新的“原點”,用市場化的基因啟用各個城市的創新版圖,推動科技的車輪滾滾向前,這才是深圳在人工智慧時代要完成的真正使命。
參考資料:
張軍:《深圳奇蹟》,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東方出版社,2019年4月
沃爾特·艾薩克森:《埃隆·馬斯克傳》,中信出版社,2023年9月
出品人:盧樺
主編: 袁明武  責編:角爺
版式:伊妍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