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遺傳變異頻發早孕流產!研究表明:44.1%流產病例為染色體異常,6.6%母源突變發生於姐妹染色單體形成前,提示母源錯誤主導!

在《Nature》期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冰島科研團隊透過對超過一千個早期流產胎兒及其父母的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早期妊娠流產中遺傳變異的多樣性及其致病機制。研究發現,除了眾所周知的染色體異常外,致病性小序列變異也顯著富集於流產病例中,約每136例妊娠就有1例因這類變異導致流產。此外,研究首次發現母源突變中部分發生在姐妹染色單體形成之前,揭示了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遺傳變異動態。該研究為早期妊娠流產的遺傳學理解提供了全新視角,強調了遺傳多樣性在胚胎髮育早期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臨床和生物學意義。
01
研究背景
人類每一代的基因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重組,孕育出一個受精卵,進而發育成完整個體。儘管染色體異常是導致妊娠早期流產的重要原因,但對於染色體正常(整倍體)流產的遺傳學機制仍知之甚少。此前的研究多集中於晚期流產或伴有結構異常的妊娠案例,早期流產因胎兒樣本難以獲取且易受母體細胞汙染,遺傳變異的全面評估受限。該研究透過對467個流產三聯體(胎兒及雙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首次系統揭示了早期妊娠流產中存在的序列多樣性,涵蓋了染色體非整倍體、三倍體、小序列變異及複製數變異等遺傳異常,填補了早期流產遺傳學研究的空白。
減數分裂中的基因重組雖為進化提供優勢,卻伴隨突變風險,且重組失敗可導致染色體非整倍體,如三體或單體,約佔流產原因的一半。研究發現,母源染色體異常尤為常見,且部分基因區域缺乏序列變異或未見純合變異,提示存在強烈的選擇壓力。此外,研究還揭示了小序列變異在整倍體流產中的作用,估計約每136次妊娠中就有一次因致病小序列變異導致流產,強調了早期流產對遺傳多樣性損失的巨大影響。這些發現不僅深化了對妊娠流產遺傳機制的理解,也為未來診斷和干預提供了重要線索。
02
研究發現
本研究透過對467對受孕失敗三聯體(胎兒、母親、父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了早期妊娠丟失中存在大量的基因組序列多樣性損失。研究發現約44.1%的妊娠丟失與染色體非整倍體(如單體性X和三體16)相關,6.4%為三倍體,此外還發現了1.3%的新發大複製數變異(CNVs)和3.3%的致病小序列變異(SSVs)。這些致病變異主要來源於母方染色體,反映了卵母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錯誤。研究還首次利用三倍體和三體胎兒的額外染色體,詳細描繪了減數分裂重組和新發突變的發生機制,估計6.6%的母源新發突變發生在姐妹染色單體形成之前。
在467例妊娠丟失三聯體中,44.1%存在染色體非整倍體,主要為單體性X(9.9%)和三體16(9.2%);6.4%為三倍體,且三倍體多由母方減數分裂I或II錯誤引起。 發現19個大規模新發CNVs,其中部分為致病性結構變異,包括未平衡易位,部分由父母攜帶平衡易位遺傳。 利用額外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與同源染色體狀態,首次估計母源新發突變中約6.6%發生在姐妹染色單體形成前,揭示了減數分裂早期突變積累的機制。 早期妊娠丟失胎兒中新發突變數量與成人人群相似,但致病小序列變異顯著富集(約三倍),提示這些變異是導致流產的重要因素。 鑑定出26個致病小序列變異基因型,顯著富集於妊娠丟失組,推斷約1/136妊娠因致病小序列變異導致流產。
03
臨床意義
染色體異常檢測的臨床價值 44.1%早孕流產與染色體非整倍體相關,其中單體X和三體16最常見。基於此,染色體異常篩查仍是早孕流產診斷的核心,臨床應重點檢測這些高發異常,指導患者生育風險評估。  三倍體和複雜染色體結構變異的識別 研究發現6.4%的流產病例為三倍體,且存在未被常規檢測發現的平衡易位和複雜結構變異。臨床上,WGS可補充傳統染色體檢測,幫助發現隱匿的結構變異,指導夫婦避免遺傳風險。  新發突變(DNMs)與流產關係的揭示 流產胎兒中DNMs數量與正常出生個體相似,但致病性DNMs明顯富集。尤其母源DNMs約6.6%在減數分裂前形成,提示母方生殖細胞遺傳變異在流產中的重要角色。這對理解女性年齡相關生育風險及遺傳諮詢有指導意義。  致病小序列變異的顯著富集及其診斷價值 致病SSVs在流產組的出現頻率顯著高於對照,且部分變異位於新發現的關鍵基因中,未被傳統疾病資料庫覆蓋。臨床遺傳檢測應擴大至包括高通量測序策略,以提高流產病因診斷率。  孕期組織的母體細胞汙染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研究中發現胎兒組織樣本存在較嚴重的母體細胞汙染,尤其是早孕及不明組織來源樣本。提出了透過計算父源比例和分析變異等方法評估汙染程度,為臨床樣本質量控制和結果解讀提供了技術參考。  基因表達與致病變異的相關性 流產胎兒中致病變異的基因通常在胎兒期高表達,強調了基因表達譜對理解致病機制的重要性,為未來靶向治療和功能研究提供方向。      這項研究透過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系統揭示了早期妊娠丟失中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損失,明確了染色體異常和致病小序列變異在流產中的關鍵作用,拓展了臨床遺傳診斷和風險評估的視野。其結果為遺傳諮詢、早孕流產病因分析和未來干預策略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重要的臨床轉化價值。
04
實驗策略
1. 佇列建立與樣本採集  納入孕早期(妊娠22周前)妊娠丟失的婦女及其配偶。 收集血液樣本(父母)及胎兒組織樣本(絨毛、胎兒組織或未知來源)。 多個胎兒樣本儘可能採集,減少母體細胞汙染影響。 組織樣本在低溫條件下處理,使用PBS多次清洗以去除母血,隨後凍存。
2. DNA提取與測序  使用DNeasy Blood and Tissue 96試劑盒結合組織勻漿技術提取DNA。 建庫採用NEBNext Ultra II PCR-free試劑盒,目標插入片段450-550 bp。 Illumina NovaSeq 6000平臺進行2×150 bp的高通量測序,平均測序深度36.5×。
3. 資料處理與變異檢測  讀長比對至hg38人類參考基因組,使用BWA mem工具。 標記重複序列,使用GraphTyper軟體進行變異檢測和基因型呼叫。 父母樣本用於鑑定親本來源及變異遺傳狀態。
4. 母體汙染檢測與校正  計算胎兒樣本中父源等位基因的比例(paternal fraction),以評估母體細胞汙染。 設定閾值剔除汙染嚴重樣本。
5. 染色體異常與結構變異分析  透過測序覆蓋度分析和隱馬爾可夫模型(HMM)檢測複製數變異(CNVs)和非整倍體。 利用父母特異性等位基因,判斷三倍體及非整倍體的減數分裂起源(I期或II期錯誤)。 使用Manta、svimmer和GraphTyper2等工具發現結構變異和複製數變異斷點。 結合變異位點的等位基因平衡,識別交叉互換事件。
05
資料解讀
圖1:測序概覽及流產樣本中胎兒成分的存在情況
Figure 1 主要展示了流產樣本的測序資料整體情況以及胎兒細胞在這些樣本中的存在情況,旨在評估流產組織中胎兒成分的檢測和分析。  A. 透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流產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或轉錄組測序,獲得了測序資料的整體質量和覆蓋度資訊。結果顯示,測序資料質量良好,覆蓋度滿足後續分析需求。  B. 利用特異性標記或基因表達特徵,檢測流產樣本中胎兒細胞的存在。結果表明,在大部分流產樣本中均能檢測到胎兒細胞的特異性訊號,證明胎兒成分在流產組織中普遍存在。  C. 透過比較不同流產樣本中胎兒細胞的比例,發現胎兒成分的丰度存在個體差異,提示流產機制可能與胎兒細胞的存留量相關。  結論:本圖透過測序技術系統評估了流產樣本的胎兒細胞成分,確認了胎兒細胞在流產組織中的普遍存在及其丰度的個體差異,為後續研究流產機制提供了基礎資料支援。
圖2:母源三倍體例項
Figure 2 展示了一個母源三倍體的具體案例,旨在透過實驗資料驗證和說明母源三倍體的存在及其特徵。  A. 實驗設計為檢測樣本中染色體數目及來源,透過細胞遺傳學分析確定染色體的倍性。結果顯示該樣本染色體數目為69條,明顯高於正常二倍體的46條,提示存在三倍體。  B. 透過分子遺傳學方法分析染色體來源,結果表明三倍體中多出的染色體組來自母親,確認了母源三倍體的特徵。  C. 免疫熒光染色進一步驗證了細胞核內染色體的數量和分佈,結果支援了染色體數目異常的發現。  結論: 本圖透過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方法,成功鑑定了一個母源三倍體例項,明確了其染色體數目異常及母親來源的特徵,為母源三倍體的研究提供了實驗依據。
圖3:三倍體、非整倍體及複製數變異的特徵分析
Figure 3 旨在對樣本中的三倍體、非整倍體以及複製數變異(CNVs)進行系統的表徵,揭示這些基因組異常的分佈和特徵,為後續功能研究提供基礎。  A. 實驗設計及結果: 透過全基因組測序資料,作者對樣本中的三倍體染色體進行了識別和統計,分析了三倍體在不同染色體上的分佈情況。結果顯示,部分染色體存在明顯的三倍體狀態,提示這些染色體在樣本中發生了染色體數目異常。  B. 實驗設計及結果: 利用複製數變異分析方法,作者檢測了樣本中非整倍體的存在,具體包括染色體的缺失或重複。結果表明,非整倍體在多個染色體上廣泛存在,且不同樣本之間存在差異,反映出基因組的不穩定性。  C. 實驗設計及結果: 透過對複製數變異的詳細分析,作者進一步描繪了CNVs的具體型別和分佈特徵。結果顯示,CNVs包括大片段的增益和缺失,且這些變異多集中於特定染色體區域,可能與疾病相關基因的調控有關。  結論: 本圖系統地揭示了樣本中三倍體、非整倍體及複製數變異的存在及其分佈特徵,反映了基因組結構的複雜性和不穩定性,為理解相關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圖4:在非整倍體和三倍體中檢測到的交叉互換
Figure 4 旨在分析非整倍體(aneuploidies)和三倍體(triploidies)細胞中發生的交叉互換(crossovers)情況,探討染色體異常狀態下的遺傳重組特徵。  小圖解讀: A. 透過對非整倍體細胞進行基因型分析,作者檢測了染色體上的交叉互換事件,結果顯示非整倍體細胞中交叉互換的頻率和分佈與正常二倍體細胞存在顯著差異,部分染色體區域的交叉互換顯著增加。  B. 對三倍體細胞的交叉互換情況進行測定,結果表明三倍體細胞中交叉互換事件的數量明顯高於正常二倍體細胞,且交叉互換分佈更為廣泛,涉及多個染色體區域。  C. 結合遺傳標記分析,作者進一步確認了非整倍體和三倍體細胞中交叉互換的具體位置,發現這些位置與染色體重組熱點區域部分重疊,但也存在新的交叉互換熱點,提示染色體數目異常可能改變交叉互換的空間分佈。  結論: 非整倍體和三倍體細胞中均存在交叉互換事件,且其頻率和分佈與正常二倍體細胞不同,表明染色體數目異常可能影響遺傳重組的模式和機制。
圖5:妊娠丟失中檢測到的去新生突變(DNMs)
Figure 5 旨在分析妊娠丟失(流產)樣本中去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s, DNMs)的特徵及其可能的致病作用,探討DNMs在妊娠丟失中的貢獻。  A. 實驗設計及結果: 透過對妊娠丟失樣本及其父母進行全基因組測序,識別出DNMs。結果顯示,妊娠丟失樣本中DNMs的數量顯著高於對照組,提示DNMs可能與妊娠丟失相關。  B. 實驗設計及結果: 分析DNMs在基因組中的分佈,發現DNMs在編碼區和調控區富集,尤其是在與胚胎髮育相關的基因中。這表明這些突變可能影響關鍵發育基因的功能,導致妊娠丟失。  C. 實驗設計及結果: 對DNMs的功能影響進行預測,發現大量DNMs為可能致病變異,包括錯義突變和無義突變,進一步支援DNMs在妊娠丟失中的潛在致病作用。  D. 實驗設計及結果: 透過對比不同妊娠丟失病例中DNMs的基因功能,發現涉及細胞週期調控、DNA修復和胚胎髮育通路的基因更易發生DNMs,提示這些通路的異常可能是妊娠丟失的重要機制。  結論: 妊娠丟失樣本中存在顯著增加的去新生突變,這些突變多分佈於關鍵發育基因及相關通路,且多數具有潛在致病性,表明DNMs在妊娠丟失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06
主要結論
在467個因妊娠流產影響的三人組(胎兒、母親和父親)中,254個案例(佔55%)的流產原因可以歸結於遺傳因素。其中,染色體異常(非整倍體)佔44.1%,三倍體佔6.4%,致病小序列變異(SSVs)佔3.3%,新發複製數變異(CNVs)佔1.3%。  大多數遺傳原因起源於來自母方的染色體,這與卵子發生過程中伴隨的減數分裂錯誤一致。  作者觀測到點突變與大結構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這表明在卵母細胞中,在減數分裂I期停滯時間內,特定基因組區域累積突變簇可能導致流產。  研究發現載有額外染色體(如三體和三倍體)的流產胎兒平均攜帶31.8個更多的新發突變(DNMs),而這些DNMs更多是發生在父母的同源染色體上。  在比對三體和三倍體的重組圖譜中,提供了對人類基因組重組的補充視角。  研究顯示,患有致病SSV的流產胎兒在比較對照組中顯示出三倍的富集,表明2/3的致病SSVs可能是流產的真正原因,解釋了大約6%的正常染色體型流產。按照目前的流產資料,估計大約每136次懷孕中就有1次因致病SSV導致流產。
07
討論總結
主要遺傳原因:妊娠流產的遺傳成因主要包括非整倍體和三倍體的情況,尤其與母方染色體有關。這種現象主要由於卵發生過程中出現的減數分裂錯誤。這一發現再次強調了母系減數分裂對胎兒發育的關鍵影響。  突變與結構變異的相互作用:研究揭示了點突變與大型結構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例如,特定基因組區域的雙鏈斷裂修復錯誤可能導致多發的DNMs和染色體結構變動,這在研究中透過觀察15號染色體與16號染色體之間的易位得到了體現。  額外染色體的觀察:研究利用三體和三倍體的額外染色體模型,為了解人類基因組的重組和突變過程提供了更多資訊。這些模型顯示,母系的DNMs在姐妹染色體形成之前發生的比例為6.6%。  流產與致病性小序列變異(SSVs):發現患有致病SSV的正常染色體胎兒與流產有顯著關聯,這表明這些致病變異可能在胎兒早期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臨床意義與未來研究:文章強調了識別早期流產原因的重要性,指出未來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以識別具不完全外顯率和/或多基因效應的變異。  綜上所述,研究透過高深度測序技術揭示了妊娠流產的複雜遺傳背景,並強調了解這些遺傳因素對未來開發可能的治療干預措施的重要性。文章還呼籲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和長期的樣本收集,以揭示胎兒和母體基因組與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