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真有班味兒,還是韭菜味!研究表明:壓力不僅會加速衰老,還會透過氣味影響到周圍的人,且壓力下皮膚釋放的氣味類似於炒韭菜的氣味

當提到“班味”,你會聯想到什麼?是疲憊不堪的面容、黯淡無光的膚色,還是空洞麻木的眼神、疲憊不堪的大腦?亦或是那此起彼伏的長嘆和輕聲的抱怨?
當上網搜尋“班味”,其給出的解釋是:用來描述當代職場人的一種常見狀態,即素面朝天、精神渙散、衣著寬鬆,以及眼中流露出的疲憊感。(說說,你中了幾條)“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變了,你就染上了班味!”——這句話道出了無數打工人的心聲。
那麼,“班味”究竟是一種什麼味道?是提神的咖啡味,還是印表機的油墨味?又或者是外賣的麻辣燙和炸雞混合的香氣?
1. 壓力使人產生韭菜味
科學研究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韭菜味!研究表明,心理壓力會導致皮膚釋放出一種類似炒韭菜的氣味,其主要成分是二甲基三硫化物(DMTS)和丙烯基硫醇(AM)。這種氣味會讓聞到它的人感到緊張、困惑和疲勞等負面情緒。這一研究成果由Masako Katsuyama等人發表在《PLOS ONE》上。
實驗設計與過程
為了探索這一現象,研究團隊精心設計了一項實驗。他們邀請了40名健康的日本女性參與實驗,透過模擬面試場景來誘導情緒壓力。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參與者需要在一個陌生的面試官面前回答問題,這種場景無疑充滿了緊張和不確定性;第二階段則是放鬆地閱讀雜誌,以此作為對照。在兩個階段中,研究人員分別收集了參與者手部的皮膚氣體,並邀請專業的氣味評估專家對其氣味進行分析。
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研究人員還透過心電圖(ECG)和唾液皮質醇水平的測量,確認了受試者在面對陌生面試官提問時確實經歷了顯著的心理壓力。心電圖資料顯示,在壓力面試期間,受試者的交感神經活動顯著增強,這表明他們的身體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與此同時,唾液皮質醇水平的上升也進一步證實了心理壓力的存在。這些生理指標的變化為後續研究皮膚氣體的變化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援。

圖1. 唾液皮質醇水平的測量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在壓力面試期間,受試者的皮膚氣體中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氣味,類似於炒韭菜的氣味。這種氣味在所有處於心理壓力狀態的受試者樣本中均被檢測到,而在放鬆狀態下,這種氣味則完全不存在。更有趣的是,這種氣味的強度與受試者的交感神經活動增加程度呈正相關,這意味著心理壓力越大,氣味越強烈。

圖2. 緊張狀態下的氣味強度與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的相關性

為了驗證這一現象的普遍性,研究人員還對不同性別和文化背景的受試者進行了測試,包括日本男性、中國受試者和法國受試者。結果顯示,無論性別或文化背景如何,所有處於心理壓力狀態的受試者都釋放出了類似的氣味,這表明這種現象並非侷限於某一特定人群,而是一種普遍的生理反應。
研究人員進一步透過氣相色譜-質譜/嗅覺測量(GC-MS/O)技術對這種特徵氣味的成分進行了分析。最終確定了兩種主要的化學成分:二甲基三硫化物(DMTS)和丙烯基硫醇(AM)。這兩種化合物共同構成了壓力狀態下皮膚氣體的特徵氣味。後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對比了運動狀態下皮膚氣體的變化。
結果顯示,即使在心率顯著上升的情況下(如騎腳踏車),受試者也不會釋放出這種特徵氣味。這表明,這種氣味的產生與心理壓力直接相關,而非單純由心率上升或身體活動引起。

圖3. 運動時緊張壓力氣味強度與心率變化的關係

在驗證了氣味的成分後,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了這種氣味對他人情緒的影響。他們開發了一種模擬壓力氣味的模型氣味,並讓一組受試者在聞到這種氣味前後填寫情緒狀態問卷。結果表明,聞到這種氣味後,受試者的“緊張-焦慮”、“困惑-迷茫”和“疲勞-惰性”等負面情緒顯著增加。而積極情緒如“活力-活動”和“友好性”則沒有明顯變化。這表明,壓力狀態下的皮膚氣味不僅能夠被他人感知,還可能引發他們的負面情緒反應。

圖4. 模型氣味對情緒的主觀影響

以上結果表明,心理壓力會顯著影響皮膚氣體的成分,使其釋放出一種類似炒韭菜的特徵氣味。這種氣味不僅能被他人感知,還會引發聞到它的人的負面情緒,如緊張、困惑和疲勞。
由此可見,班味兒不僅僅是個抽象的概念,它真的有具體的味道!而且它還具有“傳染力”!
壓力使人衰老,但可以逆轉!
壓力不僅會影響我們產生的味道,還會在生理層面留下痕跡——加速衰老。不過,好訊息是,這種由壓力引起的衰老是可逆的!
2023年,Jesse R. Poganik等人發表在HHS Public Access的一項研究發現,無論是小鼠還是人類,生物年齡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因為應激事件(比如手術、懷孕、甚至是感染COVID-19)而迅速上升,但當這些應激事件結束後,生物年齡又可以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首先,研究者將3個月大的年輕小鼠與20個月大的老年小鼠透過手術連線,使它們共享血液迴圈。經過3個月的共生期後,這些年輕小鼠的生物年齡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來說,使用多種DNA甲基化(DNAm)時鐘分析發現,年輕小鼠的肝臟、心臟、大腦、腎臟和脂肪組織的生物年齡均顯著增加。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DNA甲基化水平上,還透過轉錄組和代謝組分析得到了進一步證實。例如,異時共生小鼠的基因表達和代謝物水平顯示出與衰老相關的特徵性變化,表明生物年齡的增加是多層面的。
然而,當這些小鼠在共生3個月後被分離,並給予2個月的恢復期時,它們的生物年齡又恢復到了接近基線的水平。這一發現表明,生物年齡的增加是可逆的,且這種可逆性在多個組織中均得到了體現。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生物年齡的變化並非侷限於某一特定組織,而是呈現出系統性的特點。

圖5. 異時共生小鼠的生物年齡可逆性變化

進一步在人類的研究中,研究團隊聚焦於接受重大手術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因髖部骨折而需要緊急手術的患者。透過分析這些患者手術前、手術後第二天以及出院前(4-7天)的血液樣本,團隊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生物年齡變化模式。具體而言,患者在手術後24小時內生物年齡急劇上升,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在術後4-7天,患者的生物年齡逐漸恢復到接近術前的水平。

圖6. 人類重大手術對生物年齡的影響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還透過小鼠和人類妊娠模型,深入研究了生物年齡的變化。眾所周知,妊娠是一個高度生理應激的自然過程。如果你仔細觀察過身邊生過孩子的女性,或者有過親身經歷,就會發現懷孕確實會讓人在一段時間內顯得更加疲憊和衰老。
不出所料,研究結果顯示,妊娠小鼠的生物年齡在妊娠期間顯著增加,但在分娩後迅速恢復到基線水平。這一變化在多種DNA甲基化(DNAm)時鐘分析中均得到了一致的體現,表明妊娠對生物年齡的影響是系統性的。
在人類妊娠研究中,這些資料同樣顯示,妊娠期間生物年齡顯著上升,而在分娩後逐漸逆轉。特別是在一項追蹤至產後6周的研究中,DNAmPhenoAge時鐘清晰地顯示出生物年齡在分娩後的顯著恢復。這些結果表明,妊娠期間的生物年齡變化是可逆的,並且這一過程在不同人群中具有一致性。

圖7. 妊娠對生物年齡的影響

COVID-19作為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研究團隊分析了COVID-19重症患者在ICU入院時、ICU中點、出院時以及出院後≥7天的血液樣本。結果顯示,患者在ICU入院時生物年齡顯著增加,這一增加在女性患者中更為顯著,而男性患者的變化則表現出更高的異質性。更令人關注的是,出院時患者的生物年齡部分逆轉,但並未完全恢復到基線水平。這一發現提示,COVID-19對生物年齡的影響可能是長期的,但部分可逆。
最後,研究還發現,接受託珠單抗(tocilizumab)治療的患者生物年齡恢復更快。這一結果不僅為COVID-19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還為抗衰老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潛在的方向。
小結
綜上所述,這兩篇文獻為我們揭示了壓力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其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生物年齡和健康,還會透過皮膚氣味影響到他人。
不過幸運的是,這種壓力帶來的衰老是可逆的。這或許就是“上班使人老,下班人變好”的科學依據。所以說,以後上班就上班,下班就做回年輕的自己,學會管理壓力,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也是為了更好地享受人生哦!
參考文獻:
1. Katsuyama M, Narita T, Nakashima M, et al. How emotional changes affect skin odor and its impact on others. PLoS One. 2022;17(6):e0270457. Published 2022 Jun 30. doi:10.1371/journal.pone.0270457
2. Poganik JR, Zhang B, Baht GS, et al. Biological age is increased by stress and restored upon recovery. Cell Metab. 2023;35(5):807-820.e5. doi:10.1016/j.cmet.2023.03.015
撰文|ZZN
編輯 | lcc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